夏完淳:16岁慷慨殉国的抗清斗士,大明文人最后的脊梁

易云聊历史 2023-07-04 11:01:01

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柳亚子

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可谓节操掉地,如大学士、辽东都师洪承畴在关外投降皇太极,崇祯年间的状元魏藻德在北京投降李自成,东林党党魁、江南士林领袖钱谦益在南京投降多铎……这还是叫的上号的,还有那些叫不上号的,不胜枚举。大明养士三百年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真可谓凄凉叹息之至。所幸有一十七岁少年,以他悲壮的方式,为江南文人留下了最后的风骨,此公便是本期文章主人公夏完淳。

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崇祯四年九月初九(1631年10月4日)生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其父夏允彝,系江南名士。夏完淳师从江南大儒陈子龙,自幼饱读诗书,号称“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夏完淳受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的影响,常怀忠义报国之念,更多崇尚名节之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月大举东征兵指大明帝国的心脏都城北京。时年13的夏完淳就以“江左少年”为号,上书江南40家乡坤,请举义兵北上勤王。可惜,还未成行,当年三月,李自成就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不久后,原明朝宗室成员、崇祯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弘光朝是一个由军阀(江北四镇、左良玉)、江南大地主、东林党、阉党等各派势力拼凑起来的政权。从它建立的那一天开始,政权内部就陷入了残酷的内耗中,先是东林党和阉党互相掐,再是江北四镇和左良玉兵团打内战,弘光朝上层统治者朱由崧和内阁首辅马士英也都是战略短视、贪图一时享乐不思进取的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没有出路的政权。

1645年5月,清军攻陷南京,弘光小朝廷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闻讯后,自杀殉国,临死前将夏完淳托付给了自己的好友陈子壮,并嘱托夏完淳要坚持抗清到底。于是,陈子龙带着时年14岁的夏完淳投奔了在太湖抗清的吴易所部义军。义军利用太湖水网纵横的特殊地形,多次设伏大败清军,斩杀清军3000余人。隆武二年(1646年)夏,吴易被叛徒出卖遭清军俘杀。

夏完淳闻讯,立即白服以往,在吴江为吴易起衣冠冢,与文人同道哭吊,赋《吴江野哭》、《鱼服》二首诗歌,祭奠吴易,表达了复仇雪恨的决心。

1647年春,夏完淳策动清苏松提督吴胜兆反正,欲联合浙东义军反击清军。不料事情泄露,被清军提前知道谋划,吴胜兆遭处死,浙东义军深陷孤立无援的包围中,夏完淳的老师陈子龙被清军俘虏,陈子龙在押送途中趁清军不备投水自尽。夏完淳好不容易逃过清军追捕,当年七月,夏完淳决定渡海投奔舟山的鲁王。临行前,夏完淳回乡间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却被清廷眼线侦知,旋即被捕,并押往南京受审,夏完淳坚决拒绝了洪承畴的劝降。当年九月,夏完淳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时年16岁,时人莫不惜之。

夏完淳曾作《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或许是对其短暂光芒的一声最好的注脚。

1 阅读:49
评论列表

易云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