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对之战:清军在川边最拙劣的一仗,大小金川之乱的导火索

易云聊历史 2023-07-09 23:51:00

“上下瞻对,在雅砻江东西,夹江而居,各二十余寨。东有大路二条,西南北共有大路三条,俱属要隘,界连四瓦述等土司。凡瞻对之出入内地者,俱由四瓦述地界经过” 。瞻对土番“性情蛮横,盛行抢夺”,“惯入夹坝,滋扰地方”,虽经雍正年间加兵惩创,仍未解决。——《清史稿》

乾隆十年(1745年),瞻对土司劫扰川边,川陕总督庆复迅速将情况汇报到北京,乾隆闻讯后震怒,遂决定对瞻对用兵,顺便在此进行彻底的改土归流。瞻对处雅砻江上游,纵横数百里,东邻炉霍、道孚县,南接理塘、雅江县,西依白玉、德格县,北靠甘孜县,是内地通往西藏的战略要道,早在明朝就归附朝廷,清因明制,在此册封当地土司维系统治。雍正年间,清廷在云贵川山地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运动,西南土司相继被纳入中央朝廷实际控制。但因为瞻对一带地势崎岖,远离内地,当地又民风彪悍,加之当时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以及后来的河通泊战败,使得清廷一时无力对瞻对地区进行有效彻底的改土归流,当地的土司势力依旧非常强悍,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不闹就好了。

如今,乾隆已经执政10年,35岁的乾隆皇帝更是豪情万丈,发誓要干出一番伟大的帝王事业来。况且此时的大清帝国国力充沛,四方太平,早已没了后顾之忧。再加上瞻对的战略位置,控制了瞻对就相当于向藏区插入一个钉子,对大清统治西藏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乾隆以此为契机开始调兵遣将对瞻对用大兵。当年六月,瞻对之战正式打响,乾隆诏命清军兵分三路对瞻对进行钳形攻击,旨在毕其功于一役。清军的具体布置为:

夔州协副将马良柱率南路军自理塘进剿;松潘镇总兵宋宗璋率北路军自甘孜进剿;建昌镇总兵袁士弼率中路军自沙普隆向瞻对进剿;四川提督李质粹统领调度大军,同时调派川陕总督庆复自西安起身赴四川办理会剿,节制四川绿营兵以及外省援军。

三路清军如摧枯拉朽般向瞻对袭来,当地人心震恐,当年八月,上瞻对首领肯朱慑于清军声势,亲赴袁士弼军营乞降。清军兵不血刃就攻取上瞻对之地,只剩下瞻对首领班滚率部负隅顽抗,清军似乎可以迅速荡平瞻对。可惜,剧本却没有按照清廷设想的方向发展,在上瞻对投降后,清军继续向下瞻对腹地进军,受限于当地特殊的地形,清军苦战数月却进展缓慢。时间一长,清军后勤补给乏力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再加上叛军熟悉当地地形,经常性袭击清军粮道,导致清军后续攻击更加乏力。

双方就此陷入了漫长的对峙状态中,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正月,大雪封山,清军粮草运输更加艰难。班滚趁机向清军诈降,但被清军识破,由此双方彻底杜绝了谈判的可能性。而后,两军继续对峙,虽然清军粮草转运困难,但架不住清廷财大气粗,而叛军局促于下瞻对一地,可以动员的兵力和物资不可与清军同日而语,在漫长的对峙和消耗中,瞻对终究是吃不消了,军队士气低落,人皆菜色。

在此背景下清军开始了对叛军的总攻,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十三日,清军攻陷叛军老巢,班滚仅以身免。而后,清军又攻破丫鲁、泥日等寨,连下碉楼四十余座,叛军大溃,清军对叛军进行持续清剿并追杀班滚及其家眷,至四月底,清军肃清瞻对境内所有叛军并斩杀班滚全家,瞻对之乱遂平。

清军平定瞻对之乱后,乾隆在此进行了彻底的改土归流,并在此留驻了4000清军驻防,瞻对也成为清军安插在大小金川侧后的一个重要据点,为之后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打下基础。但清军在瞻对之战中的表现着实不给力,堂堂数万清军,面对半个瞻对(实际只有下瞻对的班滚所部)数千之众,却打了1年,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还是依靠庞大的体量优势才勉强取胜,赢得一点都不光彩。而清军拙劣的表现则在瞻对旁边大小金川土司们心中生出了对清军的轻视之心,最终也不再对大清帝国有所敬畏,就在瞻对之战后10余年,大小金川相继叛乱,战火前前后后烧了10多年,花了大清帝国7000多万两银子,为乾隆的十全武功蒙上了一层阴影。

0 阅读:183

易云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