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命中注定吗?|聊书《人生脚本》

大安于隅 2023-06-14 14:44:28

—— 大安聊书系列 ——

想聊一本书,又不止想聊这本书

【书名】

《人生脚本:说完“你好”,说什么?》

【推荐阅读人群】

对沟通分析、人生命运感兴趣的朋友

【类别】

心理学 沟通心理学

《人生脚本:说完“你好”,说什么?》,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大概有大半年。

也是第一次接触心理学领域的沟通分析理论,有很多新奇概念和名词。

一方面觉得信息量有点大,不能完全消化,一方面确实也让我大开眼界了,尤其是关于人生脚本和沟通分析的理解。

前者让我觉得,“啊,真的有命定这回事吗?”,一脸惊讶。

后者让我觉得,“啊,原来之前发生的是这么一回事!”,一脸恍然。

一 真的有命中注定吗?

● 四种人生力量

作者艾瑞克·伯恩认为,我们的人生脚本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形成,比如以后会如何与人相处,什么时候结婚,和谁结婚,生几个孩子,有怎样的生活方式等,我们的人生剧本会走向特定方向,犹如命定。

“人类的命运由四种令人敬畏的力量决定:

父母编制的恶魔程序: 以头脑中唆使的声音存在,古语称之为魔鬼(Daemon);

父母编制的建设性程序:出自于生命发展自然的推动力,古语称之为自然秩序(Phusis);

外部力量,仍称作命运;以及自主的志向,古人没有为其命名,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属于神与国王的特权。

按照这四种力量,人生历程分为四种类型:脚本的、应该脚本的、被迫的以及自主的。这四种历程独自或相互交织在一起,导致人们这样或那样的人生结局。”

初读上面这段话还是挺震撼的,几句话就把命这玩意儿解析了么?这四份力量里,除了外部力量(我理解为概率),其他都来自内部,而且有两份来自于父母的程序输入。

● 父母输入的人生脚本

本书所说的人生脚本,和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有很大关系。父母是怎么和我们说话的,给过怎样的命令、禁止、许可或限制,这些都会构成我们的人生脚本。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的影响力。这本书更深入的地方在于,在爸妈说的话里,除了表面意思,还有“应该脚本”和“脚本控制”的存在。

“当父母干涉或试图影响孩子的自由表达时,他们就将指令赋予了孩子。但父母、旁观者和孩子对指令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 理解指令有五种视角:

(1)父母说他们是什么意思;

(2)一个毫不知情的旁观者认为父母是什么意思;

(3)父母的话表面是什么意思;

(4) 父母“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5)孩子觉得是什么意思。”

这五个角度真是太精彩了!

凭我有限的理解力,我想起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小屁孩不认真吃饭,玩弄碗筷,爬上爬下的时候,我会生气地说:“要不要好好吃饭,不吃饭就下去,别吃了!”

第一个角度,作为父母的我,表达的意思是要求小屁孩好好吃饭。

第二个角度,旁观者看到的场景是,我在训斥小屁孩,威胁他要好好吃饭。

第三个角度,我的话的表面意思很简单,就是再继续玩的话,就不要吃饭了。

第四个角度,我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是希望小屁孩能自觉遵守一些规则,让我省心省力点。

第五个角度,孩子觉得是什么意思,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我猜,他会想不好好吃饭就会惹妈妈生气…

不过,书里提到一个孩子里的“成人”:

“这个'成人'特别擅长发现人们想要什么,可以容忍什么,最不济也能够发现人们因什么而兴奋、 生气,或因什么而感到内疚、无助、恐惧和受伤。

'儿童' 中的这个'成人'就像热忱、敏锐的人性研究专家,因此,我们将称之为'教授'。他实际比任何成年教授都更了解实用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嗯,不要小瞧孩子。

● 地球人和火星人的思考

书里将第一和第二个角度称为“直接的”或是“地球人”的思考,就是咱们日常习惯感知到的,后三个角度则称为“真实的”或者是“火星人”的思考,就是能够跳出思维习惯去看到背后的一些真义。

当父母的这些表面或表面之下的程序输入,慢慢被孩子吸收成TA自己脑海里的声音时,它便成为了人生脚本的一部分。

关于“应该脚本”,我的理解是父母表面给到的意思,比如要好好吃饭,好好照顾身体,遵守生活规范。

关于“脚本控制”,我的理解是表面之下、被孩子自己理解到的部分,比如举例孩子可能理解到的是,我只要好好吃饭,妈妈就会开心就会爱我,所以为了别人爱我,我就要做别人喜欢的事情。

“应该脚本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脚本控制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

如果顺着这个例子想象,这样的人生脚本下,TA的生活风格便可能是遵守社会规范、按部就班式的,而在这之下,是他将这种循规蹈矩视为讨别人开心的方式,他的命运是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里。

以上通过一个小例子,大概讲了我自己对这脚本的理解。

当然日常里,不是父母的每句话或每个动作都会产生这么深远的效应,而是父母在言语之下透露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趋向,它会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带来同一类的脚本影响。

● 玻璃、袋子、瓶子里的人

所谓脚本影响,其实就是人为塑造了孩子的一部分世界认知,即书里的“玻璃”比喻:

“脚本仿佛父母放在杰德与世界(以及他们自己)之间的一块经过修饰、被霜覆盖的玻璃。杰德之后将这块玻璃保护起来,并时时保养。

他透过玻璃望世界,世界也透过玻璃回望他,希望能看到他哪怕一点点真正人性的闪现,甚或爆发。

然而,世界自身也有被霜覆盖的玻璃,因此,能见度好不过在浑浊的河底戴着污浊面罩相望的两个潜水者。”

父母驯化在我们头脑里的认知,形成了我们看待世界、他人的方式,当我们不自知的时候,不会觉得眼前这玻璃模糊不清,反而有可能还会时时保养它。

书里提到,我们会有最喜欢或最习惯的情绪,而它往往是我们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我忽然想到我身上非常容易感受到的危机或焦虑感,想起我妈经常向我传达的不安,我在想,这份情绪难道也是父母身上学来的么…

它有时就是会直觉上涌,虽然事实证明结果没有那么糟糕,但它总会成为生活的某段主旋律。

而且我确实相信这份焦虑,我不停擦拭这块玻璃,然后在它后面看自己的处境和世界。

更极致的,书里提到“活在袋子里的人”:

“如果孩子被赋予的各种控制相互冲突,他也许仅可以找到一种能够部分自我表达并解决困境的方法。之后,即使不恰当,他也会情不自禁地做出这种行为或反应。

周围的人可以明显看出他在对头脑中的事件做反应,而非对外部真实的事件做反应。然后我们就说,他是装在袋子里的人。

如果这个袋子被能力与才干以及赢家的结局指令所武装,这可能是个赢家的袋子。然而,大多数情况,装在袋子里的人是输家,因为他们的行为不具适应性。”

书里将人生脚本分为赢家和输家,赢家指的是能一直完成自己目标、达成预期的脚本,输家指的是不断失败,落空,无法实现人生目标的脚本。

其实,我们都或多或少生活在各自袋子里,我们所看见的事实和所身处的事实会存有差异。

无论是赢家还是输家,在没有意识到袋子之前,都是在对自己脑海里的东西作出反应。不同的是,前者拿到的袋子更阳光积极一些。

还有一类,是摆脱袋子的人,“摆脱袋子的人会立刻开始做自己的事,也就是那些他一直最想做的事。”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赢家,TA有袋子,但TA看到了袋子的样子,知道了哪些是袋子里的自己,哪些是没有袋子也会存在的自己。

TA不再是地球人,TA成为了上面提到过的那个火星人。

● 看到袋子=脚本解放吗?

这里要提到另一个脚本,叫“抗脚本”。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那个袋子,看到了父母对我们的指令,我们想要跳出来,想要解放,但是是以表面反抗的形式。

“如果我们把脚本比作计算机的穿孔卡,那么,把卡片翻过来就是抗脚本。这是一个粗糙的类比,但指明了要点。

母亲说'不要喝酒',杰德就喝酒;母亲说'要每天洗澡',杰德就不洗;母亲说'不要思考',他就思考;母亲说'努力学习',他就辍学。简言之,杰德是在一丝不苟地挑衅。准确了解杰德何时、何地会反叛,要诉诸于其父母的编程。

之所以说反抗也是一种编程,是由于他反叛每一条指令,这与遵守每条指令是一样的。

这样,所谓的'自由'其实只是反叛,是错觉。将父母的编程反过来,仍旧使他处于编程中。这种翻转只是将卡片调换了方向,而不是将卡片彻底撕毁,这就是抗脚本的含义。”

虽然都看到了袋子,但跑出袋子,跟跑到一个相反的袋子里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前者是能真正看到自己想要的,而后者还是在围绕着父母指令旋转,这需要仔细区分。

那么,要如何跳出袋子呢?

书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脚本疗愈的,有些看得也不是很明白。我能吸收到的一点,就是给自己跳出袋子的“许可”,看到不这么做,其实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可避免的事情。

书里的示例是:

“他需要的不是威胁,也不是命令(他脑中已经有足够多的命令了),而是使他能从各种命令中获得解放的许可,这也是昌克最后得到的。之后,他就不再是脚本的受害者,而是自己的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放到我自己容易焦虑的语境里,我想我也可以给到自己一个“可以不焦虑”的许可。虽然简单两个字,但有时候就是需要别人或自己有意识地时不时给到,那个结才会慢慢放松下来。

● 人生脚本的意义

这本书讲了很多“你以前怎样,你之后就会怎样”的让人讶异的东西,挺吓人的,但作者的用意还是积极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可以跳出这些人生脚本,甚至撰写自己想要的版本。

“人们说下个世纪孩子将会在瓶子中长大,国家和父母会为他们的生活制定详细的准则,甚至从基因的层面被编制程序。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已经生活在国家和父母制定的详细准则之下,这就是脚本编制的程序。脚本程序比基因程序更容易改变,但很少有人愿意使用此项功能。

如果某人愿意改变脚本,他的墓志铭一定更鼓舞人心。几乎所有虔诚的墓志铭都可以被火星人翻译为'出生在瓶子里,并一直待在其中。'

墓地中一排排十字架(或其他象征符号)下长眠着具有相同座右铭的人。不过,时不时还有惊喜:'出生在瓶中,但我跳出来了。'但很多人都不愿意跳出来,即使瓶子没有瓶塞。”

嗯,我们每个人是有命,但这个命,还并不一定。

本来还想写第二部分关于沟通分析的,没想到第一部分就写了这么多,那么放到第二篇吧,关于沟通的刷新认知。

一人读书

一本书,万种思考

一人读,百般生活

一位阅读热爱者的私人分享频道

撰文/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 / 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这个平凡世界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