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力谏杜聿明,林彪迫于形势调兵,黄克诚却连电反对

虞翻聊过去 2023-11-30 14:43:02

解放战争初期,国军拥有极大的优势, 在各个战场几乎都是咄咄逼人地向前推进,这一点在东北战场尤甚。解放军虽先入东北,但环境陌生,立足未稳,又受到种种限制,处境十分艰难,打了不少败仗,本溪保卫战就是其中之一。

本溪,是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盛产煤铁,地势险要,是沈阳东南的门户。国军在占领辽阳、抚顺、鞍山等地之后,便筹划向北进攻东北交通枢纽四平。国军东北统帅也明白如果不将本溪掌握,则沈阳将直接受到威胁,东南海路会被切断,北进也必将受到钳制。所以在向四平进攻的同时,也集结重兵,向本溪发起攻击。

1946年4月1日,国民党以52军(欠195师)、新6军14师和60军182师545团,由52军军长赵公武指挥,天上飞机,地上大炮开路,从辽阳、抚顺两个方向向本溪发起首次进攻。这些国军部队大部分参加过缅甸远征,全部美械装备,老兵多,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战功卓著。与此同时,保卫本溪的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司令员程世才、政治委员萧华奉命指挥所属第3、第4纵队和保安第3旅也探知国军来攻,早就做好了防守准备。

国军此前在东北战场一路顺风顺水,所以丝毫没把本溪放在眼里,谁知民主联军守军并没有消极、被动防御,而是灵活作战,时不时主动出击,国军被打得焦头烂额,进攻一天,伤亡近千人却毫无所得,只好停止进攻。

经过短暂休整,4月7日,国军以2个师1个团的兵力,分3路再犯本溪。经5昼夜激烈战斗,重创敌十四师、二十一师,共歼国民党军4000多人。4月14日,中共中央和军委致电林彪、彭真,表示祝贺,指出:“本溪保卫战的胜利,必能引起于我有利之变化。望通令全军鼓励士气,粉碎顽军之进攻。”

两次失败,这让风头正劲的国军实在难以接受。无奈之下,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亲自上阵,担任进攻本溪的总指挥。此前因国军投入兵力不足,加之地形有利,故民主联军两次保卫战胜利。而正是这两次胜利,给林彪造成错觉,认为本溪方面的敌情并不严重,也不是国军进攻重点。所以,在四平保卫战的关键时刻,兵力捉襟见肘的林彪无奈之下急调3纵主力北上增援。而杜聿明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4月28日, 集结3个军共5个师8万多人的兵力,第三次分三路向本溪发起进攻。

这次国军汲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增加了兵力。战前,杜聿明在沈阳召开师以上军官的会议,本来计划让新6军北上加强进攻四平的力量,但廖耀湘却极力建议先攻下本溪,解除后顾之忧,再增援四平,并且预计可以在5天内攻占本溪,最后廖的建议被采纳(方哲岳《出关一年来的回忆》)。这次国军动员的兵力比前两次总和还要多,而且有最精锐新6军担任主攻。此消彼长之间,差距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民主联军终于因为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而处处被动。为避免遭受过大损失、保存实力,辽东军区前线指挥员请示中央批准,5月4日凌晨,参战部队主动撤离本溪。 国军正如廖耀湘战前预料的那样,一周占领本溪。

事实证明,对国军而言全力攻取本溪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对结果的判断也很准确。

本溪战事一结束,新6军立即开始北调。这支部队不愧是国军的王牌主力,行动异常迅速,几乎未经休整就投入了四平战斗。13日突破了3纵的防御攻占了威远堡,16日击败359旅攻占叶赫站,18日击败3师7旅攻占塔子山,对四平民主联军形成了合围之势。四平守不住了!林彪一看形势危急,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来不及请示中央同意,就下令全军撤退,硬生生把大军从悬崖边拽了回来。

廖耀湘一眼看破问题要害,而林彪则在黄克诚连电反对、并向中央发报的情况下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坚持保卫四平,调兵北上,以至于顾此失彼,最后因本溪被占而使南满国军主力能够放手北进导致四平快速失守。虽然成败确实只在一念之间,但背后的考虑的因素纷繁复杂、正确的决定非大智者所不能及也!

3 阅读:629

虞翻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