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13分钟突破美军防线,刘伯承赞:这仗要打个满分

虞翻聊过去 2023-09-17 02:44:00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在“东方天才的军事家”(斯大林语)彭老总的指挥下,经过两次战役,将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打得全线崩溃,被迫撤至“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转入防御。

美国一边操纵联合国通过成立“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的决议,鼓吹先停火后谈判,一边利用假和谈争取来的时间,集中地面部队约36.5万余人,布置起了三道防线:第一道西起临津江口,经汶山里沿“三八线”至东海岸的襄阳;第二道西起高阳,经议政府、加平、春川、自隐里至东海岸的冬德里;在第二道防线至北纬37°线之间,为第三道机动防线。

毛主席一眼识破了美军假和谈、真备战的伎俩,所以在“联合国军”向“三八线”败退时,就致电彭老总,指出: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遵照毛主席的命令,彭老总决心集中志愿军6个军和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共约30余万人实施进攻,首先歼灭临津江东岸到北汉江西岸地区第一线南朝鲜军,如发展顺利,再相机占领汉城和春川、洪川、襄阳、江陵一线。

临津江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处,是汉江的支流。它穿过“三八线”折回西南,中游一段横泻在“三八线”上,时值寒冬,冰雪堆积深厚,南岸均为天然峭壁,高约7-10米,不便攀登。河面的结冰也已经被韩军打破,想借助冰层越河而过也是奢望。韩国第1步兵师凭借临津江天险,构成了纵深约9公里的3道防御阵地,除沿江陡崖有一道连续堑壕外,各高地均构筑有堑壕、土木火力发射点,构成环形支撑点式防御。阵地前沿均有2-3道铁丝网,守备要点均筑有明暗地堡,纵深有交通壕和隐蔽部,以轻重机枪、无后座力炮、火箭筒构成直射、侧射的绵密火网,昼夜以炮火封锁江面,破坏江面冰层,号称"铜墙铁壁、不可逾越"。

面对韩军,其实志愿军的困难之大远超想象。入朝一个月,志愿军连续打了两个战役,军队特别疲劳,武器、给养都不是特别充足。而担负突破临津江尖刀任务的志愿军39军116师经过连续行军作战,全师平均减员28%,实力远远不及巅峰状态。

毕业于陕北公学的116师师长汪洋,是个知识分子型儒将,别看只有30岁,但指挥打仗胆大、心细,用兵诡诈多变,令众多对手闻风丧胆。接到命令进入集结地域后,他率领团以上指挥员对元堂里到石湖全长约65公里的预定突破地点进行了长时间反复勘察,最终选定两处渡河突破地点。

西段临津江的大转弯处,江宽水浅、地势平缓,再加上特殊地形使敌军的侧翼暴露,利于进攻作战。东段两岸为起伏地形,南岸是高达10米的悬崖峭壁,难以攀登;守军居高临下,容易对江面火力形成交叉封锁;这一段易守难攻。怎么选择,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正当大多数人建议选择西段为突破口时,汪洋却力主选择东段。他认为西段虽然便于运动,但是敌军上下非常重视,做了精心地防御准备;另外地形开阔,不利于大军隐蔽,难以达到战役的突然性。反观东段,虽然南岸较难攀登,但是北岸地形有利于部队隐蔽和运动,而且地形高于南岸,居高临下,利于炮火掩护。

攻击地点选定后,什么时间攻击也是考验指挥员能力的一个关键点,经过和参谋人员一起精确测算,进攻时间选在16点40分。这个时间占据空中统治地位的敌机正好回巢,不能及时提供空中支援;空中威胁减轻而能见度又好,有利于志愿军大炮为步兵进攻提供强有力支持。为了达到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尽量缩短冲锋距离,在开战前三天,不断构筑隐蔽掩蔽部和防炮洞、储藏室,在开战前将全师一半人和所需武器弹药隐蔽到在距敌150米至300米,正面宽约2500米,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地域。

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师长汪洋通过电话下达了开始总攻的命令。116师仅11分钟即突破敌军的江岸防线,经过13小时的激战,116师突入敌人纵深15公里,毙伤敌千余人,胜利完成突破任务。

战后志愿军陈赓副司令员将此战总结为“三险三奇”——突破口的位置选的险,但很奇;进攻出发阵地选得很险,但很奇;炮兵阵地选得那么近,很险,但很奇。刘帅则在1955年秋与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的将校级学员学习和研究典型战例时说:“39军这个突破口选得好选得正确。应该打个满分嘛!”

2 阅读:103

虞翻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