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谈教化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9-25 08:22:29
礼仪之邦的教化 我们看这个世界,都免不了被自己所相信的困住:我们宁愿相信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或者无法观看世道到底是什么样子;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被“见识”拘于一隅,未曾经历过别人的广阔天地,别说我们了,就是圣人如孔夫子,也是被信念“囚禁”的刑徒:他被放逐了十四年,这十四年不是他遇不到别人,看不到风景,他只知道《周礼》,走哪都把《周礼》带哪,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讲,他周游列国,其实哪都没有去过。孔子被自己“圈禁”了,后人学他,然后被“圈禁”几千年。 一般来说,我们把1840年当做一个历史的节点(近代史),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就好比“笼中鸡”,“圈中猪”,听儒家和帝王给我们讲我们生活在天堂——天朝上邦,这个圈笼子外,都是不归王化的蛮夷之地,茹毛饮血,直到鸦片战争,英国人的枪炮砸破了圈笼。 近代史的研究不是我们的话题,我们谈的是儒家思想,谈的是“礼仪之邦”的礼仪制度,谈的是孔子教学的大纲《礼乐》和《周易》教化的结果。 孔子成为圣人,因为他搭建了礼仪,到了1840年,两千年的教化,应该有个结果了,这个时期也出了个“圣人”: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死了,清政府辍朝三日以示哀痛,追赠曾国藩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让我们罗列名人对他的评价: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 赵尔巽《清史稿》:国藩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蒋介石: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 就是这样一个“内圣外王”的儒家模范,他有个终身伴随的外号“曾剃头”,是百姓赠送的。 道光十八年(1838年),鸦片战争前夕,曾国藩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踏上仕途之路,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还有一个人们不太提及的,但是他自己处处标榜的出身: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如果不是曾国藩屡屡提及,大家就只认为他姓曾,天底下姓曾的人千千万。 谈曾国藩出身,要讲他是他所处的时代,最符合孔子思想的、朝野公认的“礼乐”教育典范成果,他以圣人后裔自居并处处宣讲礼乐: 曾国藩说:“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其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他认为学礼就是学“经济之学”。“尝谓古人无所云经济之学,治世之术,一衷于礼而己。”学“礼”就是学“治世之术“,这是理学经世思想的具体化。 在曾国藩看来,“礼”即“理”,礼调节着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是理的外在表现。在人事上要维护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纲常;在政治上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礼治。所以他认为:“盖圣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争,内莫大于仁,外莫名于礼。”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亲亲”、“尊尊”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 这些都是曾国藩的说,那么他如何做? 一般人认为曾国藩“曾剃头”这个外号由杀太平天国而来。 史实是曾国藩“曾剃头”的外号在他掌军和太平天国接触之前,是由长沙的官场和百姓送的。 1852年太平天国久攻长沙不下,绕道江西,同年清政府任命曾国藩和当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共同办理团练事宜,曾国藩以文臣办军务,一要立威,二要筹钱,曾国藩把掌控办案当做钱财来源和处理人情世故的抓手,为此,他在长沙开“审案局”,断了地方官员黑色收入,同时对所谓湖南“土匪”逮住就杀,很少问情由。他初到湖南,长沙因太平天国围城导致饥民众多,长沙西城门一家米行被饥民哄抢,曾国藩认为是立威的好时机,下令对凡是参与哄抢的人治罪,最后抓到涉及到分米的人一共十三人,全部砍头挂在西城门示众; 当时长沙的知府叫苍景恬,据他他写的一份回忆录,里面就记载曾国藩的审案局,就因一个案子,就错杀了至少4个人,曾国藩把好人杀了,把坏人放了。 曾国藩领军后因为要自行筹集军费,为了得到军饷,冒功杀良,有三次屠城,其实是洗劫百姓财物。1858年4月,屠九江;1861年9月,屠安庆:据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中记载安庆屠城:9月5日城破,“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䶔以上皆死,···妇女万余具为掠出”、“ 城中凡可取之物,扫地以尽,不可取者皆毁之”;1864年7月,攻取天京(南京)曾国藩下令“大索三日”,纵兵抢劫奸淫,而同时攻城的李鸿章为了“尊重”湘军,约束淮军城外观望,据曾国藩给清廷奏折,报称杀贼十余万人。 南京何辜?七十年后,1937年12月13日,日寇谷寿夫对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实行六周的大屠杀,谷寿夫及其上级松井石根成为战犯;而曾国藩全国建祠庙。 同时期国外在干什么? 几乎同时,也有一场内战发生在美国(1861---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是林肯,他在美国国会力排众议,反复强调叛乱的南方是同胞,不是敌人;还在战争未结束,就发表了《大赦宣言》,宣言说:“一切参加叛乱的人,只要他宣誓效忠和支持废除奴隶制,就可获得赦免,发还没收的全部财产,恢复被剥夺的政治权利。” 林肯到处演说,宣扬紧要的不是复仇,而是国家重建,然后被人在他演讲时刺杀。 而在法国,同时期一个农家的孩子,被田间绚丽的蝴蝶和萤火虫吸引,开始观察昆虫,1857年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指出了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的失误,法兰西研究院授予他生理学奖,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这个男孩子叫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国家官方的支持让他投入十年的精力写出了那部享誉全世界的《昆虫记》; 同时期欧洲的另外一个国家奥地利,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1843年21岁的孟德尔因家贫而辍学,进入布隆城奥古斯汀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士,他花八年的时间,选取26种豌豆进行实验,他对来观看的人讲,作为神父不该有儿女,这些豌豆是他的儿女。1865年他发表了发现遗传第一、第二定律。 这是在“礼仪之邦”之外发生的事。 全世界都认为屠杀同类是犯罪,有反人类罪一说,我们礼仪之邦“一将成名万骨枯”,封建王朝给杀人犯建祠庙膜拜;直到今天,我们也不会有观察昆虫和进行豌豆实验的土壤——别说是社会,其家人首先会认为孩子精神出了问题,“不务正业”加以制止,让他去考公务员;即使有人想这么做,那一定是动机不纯,别有用心:曾经有个人讲他在秦岭发现了老虎,他卷进了舆论漩涡身败名裂,所有伤害他的人,都借此赚到了钱,获得了流量。
0 阅读:0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