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拿论语来论证孔子思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扬胜利问道 2024-02-12 09:44:16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于道最为高,”儒家虽出于司徒之官,但以孔子之为儒家,并不是司仪傧相之礼官,“留意于仁义之际,”翻译过来就是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物。所以此时“仁义”并非是儒家者流的主要任务。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先生近照

我们再看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尚书》,《尚书》是历代儒家研习的基本书籍。“尚”即“上”,是上古时代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儒家五经之一。《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为《书》,汉代改称为《尚书》。是跨越尧舜夏商周2000多年的典、谟、训、诰、誓、命之文的结集,大致勾勒出虞廷议政、尧舜议政、伊尹执政、傅说论政、周公摄政、成康新政、穆王施政的治国模式和政风。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尚书》全文专论政刑,突出礼法,并未提及“仁义”,没有关于“仁义”的任何说明,更不必说关于仁义的理性论证了,我们再看通行58篇《尚书》的这个本子。它是汉唐以来最高,最权威的本子,全书3400个字,其中“道”字出现150次以上,“德”字100次以上。“罪”字出现50次,“刑”字50,“典”字36次,“狱”字18次,“礼”字17次,“仁”字在58篇中只出现了5次,出现5处中,却有3处被考据流派所谓的“真本”又排斥掉了,仅仅留下2处。其中《周书·金滕》中的那一处,也是周(朝)自许、自吹“予仁若考,多才多艺”时顺口说出,并不构成理论概念,更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概括。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以把孔子的思想核心定义为“仁”,至少是不合乎《尚书》实际的,用“仁义”来标榜“孔孟之道”,宣称是其思想核心,这对儒家研究者来说除了“故意为之”别无解释。甚至把孔子说成是只讲“礼”而不重“刑”,也是不符合《尚书》实际的,解读孔子,应该先从解读先秦之学的儒学原典做起。因为那是他们的根源,有良知的学者更不应该以达成某种共识来推唐掩盖,人云亦云。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我们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本体论或思想核心更不能只仅限于《论语》一书。我们了解一下《论语》吧!根据《汉书》记载 ,汉初,在齐鲁之地可能流行一些据说是孔子和学生对话的《齐论》和《鲁论》,但在汉武帝之前,西汉王朝一直信奉的是黄老家术 ,汉武帝的一生都在征战和横征景敛中度过,根本无心于礼义之事,在汉武帝末期之前,虽然有董仲舒等人推崇孔子,但孔子在汉王朝朝野之中,文化地位并不太高。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孔子地位的崛起应该是早肇始于汉元帝的西元前48年,这年自称(注意是自称)自己是孔子十三代孙的汉元帝的老师孔霸请求汉元帝封自己为“褒成君”。汉元帝准奏。随后,孔霸派自己的儿子孔福在曲阜修建了弘扬先祖孔子的褒成祠。由此孔子登上了贵族之位,一直到了王莽专权的汉平帝时,王莽为了拉拢丞相孔光(孔霸的小儿子),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可以说,孔子不是通过中国文化正常发展的历史潮流而被推崇上国家圣人的地位的。

孔子地位上升的背后是王莽篡汉的政治阴谋交易,回过头来继续说《论语》,历史上所谓的孔安国收集的《古论语》是不是后代儒生们的伪造,还值得怀疑,《论语》最早问世,不会早于汉昭帝之前,再加上文字的不统一和不规范化以及反复篡改内容等原因,拿论语来论证孔子思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孔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何在,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 ,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王室名存实亡 ,周初制定的礼乐制度被破坏殆尽,而“礼乐”是周天子“统治”的标志。孔子提出要恢复周礼。这是其政治主张,提出君主要施以仁政,不要战争,只要恢复周礼的手段和方法罢了。

从广义上来讲,礼包括乐,(这方面我会详细讲的)。追求官本位、等级社会观,实现和维护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等级分寸的社会秩序,即实现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先秦儒家政治法律思想的最终目的,即使到了宋理学其骨子里也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中的人欲的意思是指超出维护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应。所以对儒家的评价既要看到其积极性的一面,更应该看到其虚伪性、无理的道德说教性的一面,更应该明白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的。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世界哲学思想纵横(第230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康清浊录音整理 薛金银录制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0 阅读:3

扬胜利问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