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利:中国上古时期道德的本体与精神源头

扬胜利问道 2024-02-12 09:44:16

神性形而上学的存在成就了中国上古时期道德的本体与精神源头如何看待哲学?有人认为哲学太神秘,和普通人没有关系;有人认为哲学很重要,它关乎对人、世界,秩序的理解,是成己成物的大事。所谓成己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和成就我们自己。所谓的成物就是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也有人认为哲学就是瞎想,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先生近照

所谓哲学实际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原、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自然哲学始于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终结于公元6世纪。哲学作为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是人类思想中的一朵奇葩。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哲学的发展是离不开人的发展进步,但是哲学反过来又能被人类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精神,双向促进,最终使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自然条件极其困难的原始时代,人类的一切努力基本上都是为了保存自我,让自己存活下去。“死的”和“活的”这一重大理论问题自然就摆在了古人面前。“死的”和“活的”有什么区别?“死的”和“活的”之间是如何转化的?“轮回”、“转世”等概念自然就首先进入了先民的思考之中。早期的基督教将灵魂分做灵和魂两部分。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魂”也就是生命力,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灵”是智慧或理性等人类的独特表现,是来自上天的,只有人类才有,原始基督教认为:灵魂不是不灭的,可透过复活,最终和同样复活了的肉体一起到天堂或地狱。我们再看看佛教,正信的佛教并不接近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如此,精神界也复如此。我们再看看中国易经,“生生之谓易”,是周易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周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是《系辞》对《周易》大义的阐发。

许慎《说文解字·生部》云:“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生的甲骨文意思为:“下从地,上为生出的草木。“生”之本意为“草木生出、生长,引申后泛指生育,出生、产生、生命、生存、活着等”,生是天地之大德,“生”又重叠言之。称为“生生”,表示生而又生,生生不已,不断有所创造,这就是“易”。所以“生”又是一个动态的观念,包含着时间和变化。古希腊“灵魂”源于动词“呼吸”。意思是能带来生命的呼吸。古希腊人认为“活的”与“死的”区别就是“活的”之所以“活”,那是因为“呼吸”。

生命在于呼吸。“灵魂”和“躯体”的唯一区别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这两者的对立就是“生”与“死”的对立。“活”与“死”不过是直观感性的朴素辩证观念的表现。人类凭本身的感观就可以感应到万物之中有些事物是“活动”的。有些东西是“不活动的”。所以在古代人们常把“活”的概念与“动”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而把“死”与“不活动”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古代哲学的水平下就出现了以古希腊的泰勒斯、恩培多克勒,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勒肖为代表的“物活论”,又译为“万物有生论”。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哲学学说。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则是无限的。《礼记檀弓下》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中国人同样重视人的灵神、精神。

祭祀活动从古到今一直在庚续,从不间断就是明证。但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人在祭祀活动中努力实现对生命本原的追求与思考。神性形而上学的存在,成了中国上古时期道德的本体与精神源头。这种以神秘的道德感受以通神明之德的独特的思维、思维方法、思维形式完成了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形式、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萌芽。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世界哲学思想纵横(第256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康清浊录音整理 薛金银录制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清风依旧:

[图片]

0 阅读:7

扬胜利问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