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均花园洋房?富到流油?大国背后的真相,跟你想的不太一样

晶源说国际 2023-02-19 02:20:16

美国永远不会被外界所摧毁。如果我们衰退或是失去了我们的自由,那是因为我们输给了我们自己。──林肯总统

「是不是在美国的小孩,都长得特别高大健壮?」「为什么在美国的牛排,总是比脸还大?」「住美国好好唷!可以住在大房子豪宅里面。我姑妈的表哥的女朋友的亲戚他们在美国,据说大房子之外,还有游泳池。」「能够住在美国好好,表示你一定很有钱!」

和人聊起美国生活的刻板印象,首先往往想到一个「大」字──美国惊人的食物份量、厚实的腰围身材、一望无际的高速公路、豪宅等级的房屋坪数等等。

但美国大而多的 surplus 文化,也往往被人美化为「美国资源果然比较丰富」的证明,并进一步打造成美国梦的雏型,彷佛只要够拚够努力,就可以来美国享受那优渥富足的生活。

若要真细述美国的种种文化,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说不完,「大」国文化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并不如大家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国土辽阔的「副作用」:一个美国,各自解读

美国国土范围硕大,跨过两大海洋,光是「战东西」,就有很多「牢骚」可以发:东岸人则老觉得西岸人被金色阳光惯坏,下点雨吹点风就受不了;反之,东岸连地上积了五吋雪都照常上班上课。而西岸人看东岸人,则觉得他们直来直往,一根肠子通到肛门,不知变通,且彷佛永远被时间追着跑,只知忙于生活,不懂享受人生。更别提上次总统选举两极化的选情,让许多人怀疑到底投给另一方的人们,是否真的和自己是同一个国家的人。

再追究得更仔细一点,美国的五十个州都有各自的文化,甚至一个州里面的不同城市,常常也都会有强烈的文化反差。以加州为例,其中的洛杉矶人总爱嘲笑硅谷由一群书呆子工程师组成,居民疯有机、爱环保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而硅谷人则爱嘲笑洛杉矶人满街假奶、假鼻、假眼睛,除了名牌包包和美丽的空皮囊之外,别无其他。

会有上述情形,一部分肇因于许多美国人很少离开他们成长、居住的舒适圈,对不同文化难免有拒斥的心态;而社群媒体的兴起,更加剧了这种区域分化。因此就算是住在美国多年的居民,也不见得能说自己百分之百的了解美国,毕竟在不同地域、不同种族者眼中的美国,可是截然不同。

最缺乏「国际观」的「民族熔炉」

很多人认为,来美国游学个几年或甚至是住个几年,喝喝洋墨水,体验美式文化,就能和「国际观」画上等号。

但讽刺的是,美国本身大概是个最缺少国际观的地方,多数美国人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事物,通常兴致缺缺。《国家地理杂志》和《华盛顿邮报》曾经分别对美国人展开调查,发现只有 37% 的人在地图上找得到伊拉克,有 70% 的美国人至今还是认为萨达姆和 911 的攻击有直接关联,而有 75% 的受访者认为英文是全世界最常用的语言(其实不然,应该是第三,远在中文和西班牙文后面)。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总是想着出国打工、旅游或留学,美国的年轻人们,反倒是想设法的留在原处,甚至对于需开车几十公里外的工作机会都嫌懒,一辈子都待在同一地点的,更是大有人在。

这样的结果导致除了美国自身的事情,美国人对于其他国家的知识和见解都有待加强。《财富》杂志曾在一篇报导中指出,随着亚裔、拉丁裔、和非裔的族群在美国本地的兴起,许多美国企业因为缺乏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导致这些大品牌的销量反倒输给许多由前述族裔创建的的中小企业,或是拥有文化特色的 Mom and Pop Shop。

「丰衣足食、人高马大」,背后的代价却是健康

听过很多老人说,因为美国小孩狂喝牛奶的缘故,所以这里的小孩人高马大──但在我看来,高矮胖瘦,多少也有些基因注定的成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人或许看起来高大,但更多时后反倒有着体型过重的困扰。

已故的知名厨师安多尼波登曾经说过,在美国的餐厅里用餐,餐厅的档次越高,奶油的用量也越多。食物的份量,也总是越大份越好,量越多越划算为宗旨。从好市多可以喂饱一军团的饮料囤量,到电影院内爆米花水桶般大的份量,吃得越多越划算。

除此之外,美式食物里面总会放入大量的奶油、起司和糖类。而这种根深蒂固的「多代表好」的美食文化,也导致美国人平日里摄取的热量极高,令美国人的体重总是居高不下。

也难怪根据 CBS 的新闻报导,美国人大吃大喝加工食物的习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不少疾病的患病率特别高。而美国人一半的死亡原因,都来自于不当的饮食习惯。

近年来在北加州硅谷和其他沿海岸的都市,开始吹起一阵「食物不浪费」的风潮,包括知名厨师 Alice Waters 所推动的新鲜、有机,由附近农场生产的「慢食运动」,让食物原型作为烹调来源,讲求份量精致恰当的美食,与加工过的大量「快餐文化」做出对比。

美式「花园洋房」,并非「人手一幢」

「美国梦」的刻板印象,不外乎是一栋两层楼的洋房,一个穿着围裙的太太,2.5 个小孩(因为不是两个就是三个),外加一只拉不拉多站在旁边,如此一幅令人憧憬的图画。

不过真相是,除非是个富到流油的大户人家,不然这种大房子的地点,通常都在郊区或是一些远到不行的「荒郊野外」(比如说开车到最近的亚洲超市,要一个小时起跳)。

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主要受学区、地理环境和抢手程度影响。当然想要在纽约曼哈顿或是北加州天龙国的硅谷住到跃层的房产,不是不可能,但通常这些人都大有来头,比如大企业家、好莱坞的明星,又或者是祖宗累积的财富多到花不完的 Old Money 人家。

如果是中产移民要购屋,很多时候会在学区好但较小的房子,和烂学区但较大的房子之间摆荡。想在四季如春的洛杉矶实现「美国梦」不是不可能,但银子得先囤得比人还高是真的。

住美国=有钱?

住美国真的不等于有钱。虽说很多工作薪水,转换成人民币看似很高,但许多人看不到的是,美国的生活开销,也比起其他国家高出许多。根据美国劳工局的数字,美国人平均花大概 41% 的薪水在房屋上面(不论是租还是买),另外得花上 16% 应付通勤需要,其他项支出则包括食物、医疗费用、家庭用品等。

也难怪根据 CNBS 新闻的报导,20% 的美国人没有任何的储蓄,21% 的美国人则能够存上 5% 的收入,仅仅只有 16% 的人,能够储蓄至 15% 以上。这是因为美国文化并无长期的储蓄概念,美国人如果存钱,通常是为了一场壮游、一顿米其林晚餐、一辆拉风的跑车,甚至是一对比现在大两倍的双峰。

换言之,存钱的目的,是为了找机会花掉,而非为了长远规划或风险管理。更糟糕的是,除此之外,根据统计,在美国有一半的人家拿不出 $400元的急救金。

Work Hard, Play Hard、有剩余的存款不妨拿来享受当下,才是多数美国人的价值观。当然这样的下场往往就是,许多美国人在退休之后,只能拿政府微薄的社会福利金度日。遇到重大事故或是其他疾病,无法工作之余,医疗保险随之被取消,医疗费用缴不出来,连同生活费也都有了困难。

美国人即便会对这国家抱怨连连,却又对于未来抱持着莫名其妙的乐观,我想这是美国最特别的地方。

0 阅读:5

晶源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