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社会禁忌迷思:性教育不是性的教育,越危险才越要谈的荷兰人

晶源说国际 2023-02-19 02:21:17

性教育=「问题」教育?!

普遍的社会氛围是这样的:学校以外的场所谈「性教育」,常常是「问题」已发生,无论是未婚怀孕、性病等,但很多时候,是问题发生了,却不敢开口,而问题的承担者多是女孩。

因此,承担起教育孩童责任的学校,总是把此课程聚焦在「性」的潜在风险,建立在恐惧、和带有威吓性的后果,期望用最小值达成一定预防的成效;然而,这样不但带有「性就是有问题」的偏见,也因为与学童的切身经验无关,难引起学童的兴趣与需求,更无法注入正确的信息,让人误以为这是多肮脏污秽、不可谈的事。

对于「性教育」,荷兰人不断着力于引导人们先理解「性之于人,是一股正面的力量,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人格发展,使他们能够在各个阶段自己决定要什么样的『性』与『关系』。」

潜在的风险与危机意识固然是性教育的一环,然而,若能正面的从「性健康」(Sexual Health)的角度观看,那么判断的能力(健康的关系应具有选择的权利)、尊重的态度、自我意愿与界限的沟通表达技巧、生活质量的提升(了解自我欲望并能享受关系带来的愉快),才是「性教育」存在之必要性,如此才能培养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的性格,进而,整个社会才能无后顾之忧的谈「开放与平等」。

起点和立足点不同,随之而来看待「性」的态度,也背道而驰了。

「性教育」绝对不是「性爱教育」或「性器官教育」

现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早已暴露在「性」相关的各种媒介之中,如此,才更需要依照「年龄发展的需求」开诚布公地教导正确的知识。谈论「性」联想到「不名誉」不该是性的原罪,「性教育」本来也就不该是非黑即白的「性爱教育」,而是涵盖层面涉及思想、信仰、行为、关系、欲望、价值等丰富内涵的大议题。

荷兰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性课题要学习,譬如:

4 岁时是谈为什么拥抱?感觉如何?──只有感觉舒服时才肢体接触;

7 岁谈性器官和家庭组成形式──专有名词学习和包容多元文化;

11 岁时讨论 fall in love 的感受──了解自我情绪与亲密关系;

14 岁时参访健教中心以专业地学习避孕相关知识──到专业场所更利于建立正面态度、严肃看待。

荷兰的性教育课程以「需求」为导向,开放讨论与互动,因为「沟通」的技巧是性教育的重点,而不同意见的往来,有助于情意上学习「尊重」他人。而这样的「认真将孩子视为大人」的教育方式和健康观念,让荷兰青少年对「性」能够理智的思考。他们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不但高于欧洲其他国与美国,而且 90% 的青少年都有做正确的避孕措施,减低性病传染机率。

在荷兰,除了社会对「性教育」正向的风气,其实学校在实施性教育课程前,会咨询专家,并谨慎的先邀请家长提出他们的希望和意见,将其拉进性教育的一环,学校和家庭教育相互合作,沟通的桥梁称作"fit"。社会资源的投入,比学校自己关起来努力有效的多,家长也可以是很大的助力!

面对性教育的态度绝对不是沉默,试图扑灭性之火,只会让下一代继续被种种社会氛围和压力「控制」,而问题真的发生后没有勇气、也不知该如何站出来。「性的暴力」,正是整个扭曲价值观的社会「协助」施暴者达成的。。

谁说只有「性行为」才是「性教育」,这是闭口不谈后,残留下「最狭隘」的「定义」。

我不会说荷兰人很「开放」,因为他们的开放与美式的开放其实是很不一样的。荷兰人在谈论「性」的时候,的确能侃侃而谈,但同时带有严肃、大方、再自然健康不过了的语气。社会中并不会「禁止」孩童对于「性」的好奇心或是青少年对「性」的欲望。

但他们一方面又很「保守」,不会将「我要去大便」、「你看,她胸前晃着两颗大肉球」这种跟生理器官隐私有关的话大喇喇地说出口。因为荷兰教育圈,一直致力于将「性教育是帮助人自我了解、尊重他人」的观念,用正面健康的态度传递给每一位社会分子。即便是好朋友,谁想要听到「你去大便」这类会联想到画面的话呢?

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

荷兰人视「性教育」为一「持续」的概念,是每个人毕生的课题,各年龄都可能,也都会遇到骚扰或身体上不舒服的碰触,即便是夫妻之间,都会有感情或性生活的关卡,这些都属于「性」学习课题。所以,只要是「人」,就需要「性教育」。

荷兰幼儿园,4 岁开始「性教育」

欧洲性教育开始的年龄不一,譬如:葡萄牙 5 岁、西班牙和意大利 14 岁。

奇怪,怎么会 5 岁就开始?怎么可能予人热情奔放之感的西班牙人晚到 14 岁?那是因为各国对于性教育涉及的层面定义不一。荷兰人普遍有一认知:「性教育是『自我价值』与『身分认知』的教育」,是身为人的权利必须了解的生活知识,所以幼儿园开始,就有「性教育」课程。

老师:「他们在做什么呢?」

学生:「拥抱」

老师:「那你什么时候会拥抱呢?」

学生:「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

老师:「嗯,爱人的时候会拥抱。」

学生:「还有亲亲!」

这是幼儿园中老师与孩童的性教育课程,讨论身体接触和关系。

荷兰人幼儿园开始「性教育」,是因为相信在「性爱」之前,要懂得认识自己、知道什么样的感受是爱、性别的不同、对于不舒服的接触要学习拒绝,并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样的选择是最好的。这是在大格局之中的高度与态度,因为「了解」,所以会「判断」、发展出健全的人格。

成长必经的过程,请培养孩子负责和尊重

荷兰是全球青少年怀孕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显示开诚布公或提早开始谈性教育,与我们的担忧──「孩子知道后更想去尝试禁果」的假设,是没有绝对关系的。相反的,研究证实:「从幼儿园开始性教育,不安全怀孕、生产死亡、性病传染的有效预防比例都较高。」

人的发展过程是无法被阻止「某些事」的发生,欧洲青少年发生第一次性行为多在 16-18 岁,而正视「性教育」的荷兰,他们的青少年明确指出自己的第一次性行为是出于「想要和有趣」的原因。听起来荒唐,但反观六成以上的美国青少年,在发生第一次性行为后,是后悔的、觉得自己没有真的想清楚的。

荷兰青少年面对「性」的自主意识(双方都认为这是「我」要的)、行为负责(后果或防范措施)与判断的能力(我想清楚了、如何正确做),或许更有益于自我价值的定位,和未来人生的选择。而父母所能做的,正是用务实不逃避的的认真态度,去说明这「早晚会发生,但应该是健康与愉悦」的事,寻求专业的合作或资源,用整个社会的力量,培养孩子对「爱」和「我」的认识。

结语

《房》一书的作者提到:「『这件事』是在她很小的时候知道的,听起来很煽情,但它影响了,改变我的一生。」

我不能说荷兰的性教育一定好,因为连荷兰人都觉得还不够好,但他们的确深深相信「人都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在关系的网络之中」,这是从甫出生,「性」就伴随我们一生的不争事实。父母的角色和态度能决定自己对孩子在性教育的「影响程度」,而永远无法「控制另一个体」。身为大人的我们,别总是把青少年对「爱的好奇」说成是被性欲冲昏头,或因为性激素太强而只想做爱。

社会上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给予孩子权利去「了解」,再教导其「判断」。有「选择」的空间,远比人生里只有「是非题」要人性化的多了,但请先学会「负责」。

别再说「你还小,不懂」。

0 阅读:9

晶源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