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庚子苗变到革屯运动——二十世纪上半叶苗疆民变的特点与变化

火耀西南 2024-03-14 20:43:29

文/编辑:nirvana

(一)苗疆民变

苗疆,中国历史学家黄冕堂先生曾做过定义,“以川黔为主,包括湘西、桂北和滇东的苗民居住较多的地区”。

查阅明清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比较惊人的数据,那就是明清时期,苗民起义非常频繁,以湘西为例,其中明代就有十五次,大约是二十年一次,而清代康雍乾时期就有10次,大约是15年一次,这个现象是非常惊人的。

特别是我们谈论清朝的时候,其少数民族政策,无疑是比较成功的,西和蒙藏,南抚群族,完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使命。

但从雍正开始,南方的苗疆基本还是保持“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我们以前文章提到过,清代中后期的衰落和苗族起义亦有着一定的关系。

苗疆概念图

为此,诸多历史学者也对当时的苗疆民变原因做了大量的分析工作后认为,在明清之前,由于国土辽阔以及传统的羁縻政策,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苗疆并未进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而是处于一种“泛边疆”的概念之下。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增长以及王朝政策的变化,汉地向苗疆移民人数逐年增加,这种“泛边疆”的格局被打破。

随之而来的封建王朝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土司、流官的残暴统治,繁重苛刻的赋税,高利盘剥,土地尽被掠夺导致了战乱不断增加。

但是我们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中央王朝对于自身的反省,而对苗疆民变的历史变化分析则相对较少。其实历史是在逐渐演变和发展的。

自二十世纪开始,苗疆地区的民变逐渐开始从传统的抗争有了新的变化,最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取消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离、民族压迫制度,完成了自救。

(二)黔东南庚子苗变:旧式苗民斗争的终结

清末咸同年间,贵州爆发了长达18年之久,横跨黔、桂、湘、渝多省市的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千里苗疆,莫不响应”。

在这次斗争中,起义军提出了“赶走官家,永享太平”的口号,应该说契合于当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我们认为这仍然是旧式斗争。

张秀眉起义失败后,清廷对于苗疆社会的动乱也作出了一定的反思和政策上的调整,对过往一些高压政策也作出了一定的让步。

但是整体来说,苗族受歧视和压迫的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最主要表现还是土地分配政策和税赋制度。

庚子苗变,从其规模和持续时间在诸多的苗族起义中规模其实不大,持续时间也很短,但是其变化却是值得关注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 》(1858年 )和《北京条约 》(1860年 )使英法等国在中国的殖民特权进一步加大,这些条约在传教方面规定: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允许教会在内地租买田地,建筑教堂;进入内地传教的人,地方须厚待保护。

这样,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凭借极不平等的各种强势特权,深入中国内地大肆传教,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农耕社会的贵州黔东南苗疆社会也未能幸免。

我们知道,社会危机是宗教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社会危机总是由于社会的严重缺失所致。中国近代社会其实教案频发,包括贵州也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究其原因,主要是异质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碰壁。

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

于是基督教开始把传教的重点转向了非汉人地区,1896年内地会派传教士韦伯第一次进入清水江畔的旁海镇猴场村开堂传教。

为了大量发展教徒,基督教会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迎合苗疆的苗族群众的,那就是"我们不怕官吏迫害,只要你们来入教,就是一家人。灾难有上帝保佑,人祸有我负责。"

可以说,正是在苗疆社会这种民族矛盾尖锐的地区,基督教才获得了生存的空间。

在苗区传教的传教士

这时,一些基督教的外国传教士又学会了苗族语言,时常带着本地教徒,入乡串寨,时施以小恩小惠,以及送药等项,苗族群众纷纷入教,风行一时。

像凯里旁海福音堂一年之间,入教苗族竟达七、八百户。

凯里洞下、开怀等处,设有礼拜堂,教徒们每逢星期日礼拜上帝。当时有个别教徒,惹出祸来,只要往旁海福音堂一避,地方豪强,官府果然不敢过问。

再加上,基督教击中了苗疆苗族同胞的痛点,那就是土地,这一点 也为天主教传教士所察觉 。他们开始购置土地,并将其转租,收取极少的租金。

这样一来,又加剧了地方上的矛盾。

(三)黔东南庚子苗变:积压的仇恨再次被点燃

1899年,黔东南的丹江县(今雷山县)从六月到十月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涝灾害,禾谷欠收,其他杂粮作物减产,造成丹江县之西江乌约、黄里等处局部饥荒,居民四处求食。

丹江县西江苗族农民陆里学高等约集各地贫苦农民二百多人,挑上箩筐,到丹江城内,请求借予积谷,以度荒年。通判潘炳基不但不借,还责骂他们聚众要挟,意欲“造反”,因而激起众怒。

陆里学高当众说:“贪官们不借谷子就罢了,还责骂我们想造反。老实说,要造反也是他们逼的。饿饭也是死,造反也是死,总之人生只死一回,大家回去约集伙伴,准备刀枪,等待时机到来,要反就反,杀他个一干二净”。此次事情,为接下来的庚子苗变也就埋下了伏笔。

次年,是二十世纪第一年,中国的庚子年,农历六月间,听说凯里市场小猪仔有好价,陆里学高、杨有当等抬小猪到凯里赶场。

凯里街上几个青年何老四(商家子弟)、李云廷(哥老会首)等四、五人向陆里、杨等买猪,开口便说:“苗子,你这苗猪要多少钱?”

陆里等人不理,再问也不答。

何老四又说:“你他妈的,真是有些苗气”。

陆里学高等愤怒至极,便回话:“哎呀,是什么狗在我耳边乱叫!”

何老四听见他的讥讽,见对方人少,又是苗人,即以拳脚相加。殊不知苗族青年愈打愈多,何老四等人毫无招架之力,清军把总杨占标派兵持枪弹镇压。

双方相拉说理,杨占标不问理由,也不辩曲直,开口训斥陆里学高等人:打架闹事,混账东西,滚下去。以后再闹,定关押重办”等语。

陆里等不服,气忿而退。经过这一场闹架,陆里学高的六、七只猪仔已不知去向,无处追查。因之折本又受气,旧恨新仇,火上浇油,决心报复,以泄心中之恨,这一事件遂成为凯里事变的导火线。

清代苗族旧照

陆里学高等人在凯里打架后,便开始邀约伙伴,又分别向各地苗族上层人士及自然领袖反映,并述来意,请求支持,以雪民族仇恨,解除民族压迫。

各地久受奴役的苗族农民,积怨已久,如箭在弦,一触即发,大家自愿分工联系,约集各地民族领袖及有关的民族人士,借吃新节次芦笙为名,以议榔为外帔,乃于农历六月十八日,在凯棠会期,杀牛歃血为盟。

此时,大批已经加入基督教的会众已纷纷响应。

大家推陆里学高为领头,顾世勋为军师,划县分区,就地进行组织人马。待各盟员组织任务完成,便于1900年10月23日就地暴动,进攻县城,到时夺取凯里为家,到时看大势发展如何,再定攻守计划。

(四)黔东南庚子苗变:基督教改变不了被压迫的本质

到了农历九月二十二日,陆里学高接到凯里情报,得知把总杨占标派了绿营八十人枪去台拱接少奶奶,城内空虚,良机难得,急忙约集伙伴百余人,以及乌约,黄里的基督教徒,又通知洞下基督教徒刘望久,定于二十三日下午亥时,全部到赏郎五岔路集中,丑时进攻凯里。

各地队伍按时集齐,计约四百余人。一时刀枪林立,个个摩拳擦掌。一声令下,直奔凯里而来。

队伍到达洗马河后,就分向东、南两门攻入城内,果然精干部队已去,凯里城内的老弱残兵,毫无抵抗能力。

武营都司管肇玉认为几个毛贼想来找死,他仅带五、六个侍卫出衙门,于凯里后街与陆里学高相遇。管肇玉被一刀两段,割下首级,陆里学高乘胜直攻武官衙门,抢得大批武器后,纵火烧了库房。

但此时因为事起仓促,各处人马均未通知召集,盟约方面建议城中人马撤退到雷公山潜伏,看清兵来势如何,再作打算。

陆里学高自知急躁失机,只得号召伙伴撤出凯里,行至尝郎,吩咐基督教徒分散回家,各自隐匿。果然地方官吏忌惮洋人虽有所闻,亦不敢过问。

但是随着清廷得到消息,贵州巡抚调来镇远总兵岑有富、营务处会办张胜严带领清兵先后到凯,奉行剿抚兼施之令,开始对苗民进行残酷镇压,陆里学高等也因为叛徒出卖而先后被捕杀害。

洞下、开怀等处的很多基督教徒也未能幸免,有的家属就跑去旁海教堂去向洋人哭诉,洋人又进一步的欺骗说:你的丈夫被杀了,这是顶好的事。上帝已收他到天堂享福快乐去了,回去你还要好生祷告,礼拜上帝,以后还有大大的好处。

经过这一次事变,教徒们逐渐觉悟起来,知道洋人不可靠,所说都是一些骗人的鬼话。纷纷自行退教,信教之风,从此冷落下来。

而凯里庚子事变至光绪辛丑年的六月间,全案结束。计前后共杀一百四十余人,而旁海基督教徒,占半数以上。

这次庚子年间的苗疆民变,其实和之前的苗变起因差不多,主要是民族歧视和曾经高压政策积压之下的民族反抗,但是由于清末社会的变化,外国宗教势力在苗疆的传播,除了教义宣传,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同时对苗族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犯事了有教会帮忙处理,这件事对庚子苗变也产生了极大的发酵作用。

但是事实上,这种以利益维护的关系,虽然在一些小问题上,确实得到了教会的庇护,而免于受到责难,但是苗族人民也低估了清廷维护其统治的决心,因而还是以失败告终。

但是有理由相信这次民变性质的变化,也确实引起了清廷高层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因而在两年后,清廷终于下达了针对全国屯卫裁改的谕令。

1910年,贵州巡抚庞鸿书应朝廷号令,将所有屯务裁改后归并地方州县管理,如屯饷改为丁粮,由州县统一征收;各级屯弁悉行裁革,酌量留用部分屯弁由州县委任;清查屯田,由州县办理。次年,经度支部议准,贵州苗疆屯卫正式宣告废止。

(五)湘西革屯运动的兴起

清代苗疆的屯政,在清雍乾时期就已经开始,在最先,对统一苗疆、镇慑地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因屯、民田土相争,屯政弊端显现,屯军田地的定额化与人口繁衍之间的矛盾、屯军侵占苗田苗产、屯军钱粮负担转嫁于苗民身上等,间接导致咸同时期贵州苗疆爆发民变。

但是在贵州苗疆废除了屯卫制度后,湘西地区却依然实行着屯卫制度,而此次革屯运动引发的民变意义更加深刻,而且参与形势也更加多样化,更是苗族精英分子参与最为广泛的一次。

民国建立后,湘西地方政局非常混乱,各路势力崛起,而这些不同的力量都要争取掌握屯政制度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用以养兵自重。这些政策更加重了苗族人民的负担,所以在当时湘西很多地方的苗族聚居区像古丈、保靖等都相继爆发了小规模的抗屯运动。

而且当时还有个问题,就是代表着苗疆利益阶层的地主。他们在土地兼并中得到的土地也多是“屯田”,各地主对“屯田”、“屯租”也极为不满。

陈渠珍

这件事情引起了湘西王陈渠珍反感,要知道当时永绥地方的屯租是陈渠珍很大的一笔经济来源,加之永绥地方军事首领宋海涛去世后,陈渠珍解除了他的侄子宋濂泉屯务军指挥的职位,然后派出两个嫡系大队进驻永绥县,督办征收屯租,从而引发了抗屯冲突。

但是这次永绥冲突由于湖南省府的介入而收场,陈渠珍离开了湘西,斗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抗租情绪。

吴恒良与隆子雍

所以1936年时,湘西地区苗民聚居区永绥(今花垣)组成了“永绥县解除屯租诉愿团”,推举苗族中的精英分子,在苗族群众中有一定声望的吴恒良以及苗族知识分子隆子雍向湖南省政府呈交《革屯宣言》和《快邮代电》,请求废除屯制,改屯升科,文中用近乎卑微的口气,诉说了希望获得民族平等的意愿。

但是这次和平请愿受到了湖南省府的强硬拒绝。

诉愿团的活动,虽然仍限于社会的上层人士,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寄希望于上层统治者的同情和恩赐,但诉愿团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纲领,开展了对社会广大群众的宣传和发动,最后终于促成了群众性武装斗争的兴起。

(六)革屯运动武装冲突的爆发和解决

石维祯举行起义旧址

1937年元月,革屯武装起义首先在永绥上六乡的龙潭坝爆发。

蚂蝗搪村的石维祯曾在贵州当过两年兵,率领群众杀掉正在苗寨锁拿欠租佃户的枪兵,处死了当地强硬催租的苗守备石达轩,并打开龙潭屯仓,将屯谷分给群众后放火烧毁屯仓。

接着包围了前来镇压的屯务军一个连,缴获二十多支枪支,建 立起第一支革屯武装 。

面对苗民突然发起的武装革屯,省政府相当震惊 ,对起义该剿该抚举旗未定,长潭乡响应的武装斗争又起 。

梁明元

长潭革屯起义的领袖梁明元邀约七、八个苗族农 民敌血为盟,响应龙潭武装斗争 。由于苗族各界齐心协力,保屯势力难以支撑,急电湖南省府增援进剿。

在国民党六十二师进驻永绥,袭击了革屯军后,发《告湘西民众书》悬赏通缉隆子雍,吴恒良,梁明元,石维祯等人。

称抗屯苗民武装为“匪”,并派军队袭击了各首领所在村寨,杀害其亲属,焚烧其房屋。施行了残酷和血腥的镇压。

但是这也激起了苗疆群众的极力反抗,就在大家以为冲突会大规模升级的时候,支持镇压的湖南省长何键因桂系拥蒋后,失去了其利用价值,而即将离开了湖南。

紧接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人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响起,何键不得不撤回其在湘西镇压革屯的省军,但仍不愿放弃屯租制度 。

湘西革屯的民众迅速的抓住 了这个有利时机 ,继续他们革屯的斗争。

何健撤军后梁明元随即在永绥、保靖交界之地重建革屯军指挥部,并抓住抗日局势的契机,将革屯军命名为 “ 湘西苗民抗日革屯军 ”,攻占了保靖县的水田、葫芦、夯沙等苗乡,在古丈、保靖 、乾州 、永绥边界连成了一片革屯区域,革屯形势再度活跃。

对于稳定后方的认识,蒋介石派来了张治中接任湖南省主席。

张治中来湘以后,对革屯运动采取了一些比较明智的政策。

张治中

1938年1月12日,通令取消何键发布的通缉吴恒良等人的通缉令;1月22日,邀请有屯七县派代表进省协商解决屯租问题,最后达成解决屯租的《六条办法》,省府承认了“废屯升科”的基本原则;

3月1日,正式宣布裁撤“湖南省屯租征收局,3月9日,省府常会追认《六条办法》,同意收编革屯军。

5月,革屯武装领袖龙云飞、吴恒良、梁明元等率部接受改编,尔后开赴抗日前线,至此,湘西苗民革屯运动方告结束。

而革屯军走上抗日道路,苗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为人民免受日寇的蹂躏而血洒疆场,写下了苗族人民爱国主义的又一光辉的篇章。

结语

苗疆民变,在明清时期到国民政府时期,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很难按传统的方法将其定性为农民起义或者农民战争。

因为它和我们熟知的汉地农民起义有着截然不同的斗争态势,那就是他几乎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其中有着大量的庶民地主和商人阶层,而不是单单于农民的利益。

但是二十世纪以来,其斗争的方式开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外国宗教势力通过其特权,促使了斗争的复杂化,庚子苗变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但是显然,这种利益是不稳固的,苗民希望借助于外来势力的干涉的举动,是失败的。

其次,随着社会的逐渐融合和民族的杂居,汉地文化逐渐影响了苗疆的文化,湘西革屯运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其过程从和平请愿开始,到武装冲突的演变,也是苗族精英分子参与最为广泛的一次。

所以我们从这两次苗变的口号提出就能看出端倪,而且革屯运动作为最后一次苗疆民变,他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纪律严明,有明确的行动纲领的行动,最后苗族人民还是通过自身的不断进取和努力,解开了数百年来套在苗族同胞身上的桎梏,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苗疆民族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END-

参考文献:

赵朝辅:清光绪庚子年的凯里事变

袁轶峰:二十年来清代苗民起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庄勇:近代基督教传入黔东南黑苗社会的原因探析

湘西文史资料 第8辑 湘西苗民革屯史料专辑

0 阅读:6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