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史料一般都是这样介绍:淮海战役我军60万人对阵国军80万人,在兵力与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淮海战役》中,蒋校长的台词是“怎么说,会战兵力是80万比60万,优势是我! ”而针锋相对的是毛泽东主席的霸气回应, “六十万对八十万 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由此,关于淮海战役中双方的力量投入是60万对80万已家喻户晓,电影又加深了人们的认识。现在看来颇值得商榷,让我们来解开这60万对80万之谜吧。
电影《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我军参战力量是华野与中野两大野战军以及华东、中原军区地方部队。
我们首先来看华野与华东军区力量。华野成立于1947年1月,成立之初其编制为11个纵队与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超过30万人,另外当时华东军区总兵力约30万人。也就是说,华野成立之初,再加上华东军区的部队,总兵力就已经超过60万人。
虽然华野作战频繁,战争消耗巨大,但在山东老解放区的大力支持下,华野与华东军区的军事力量一直在增长。1948年1-3月,华东军区和华野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
随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亦称粟裕兵团),以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1948年2月组建,袁也烈任司令员)组成第2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以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第3兵团(亦称陈唐兵团),抽调原内线兵团之第2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11、第12纵队组成第4兵团(亦称苏北兵团和韦吉兵团)。这时,华东野战军有36万余人,华东军区部队有38万余人,华东我解放军的总兵力达到74万余人。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打到1949年1月。华野在淮海战役中已经达到16个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42万人左右。而此时华东军区部队即使仍然保持38万人的规模,华野加华东军区兵力也已经超过80万人。
华东野战军陈毅和粟裕
中野在淮海战役参战时有7个纵队,总兵力约17万人,但是,1948年5月重建的中原军区下辖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7个军区,军区部队在15万人左右。
8、9月间,中原军区部队发展到21万人,组成了7个军区、8个独立旅(师)、32个军分区。其中,豫西军区6个军分区,4.8万人;豫皖苏军区1个独立旅、8个军分区,4.9万人;陕南军区1个师、1个独立旅、2个军分区,2.4万人;桐柏军区1个独立旅、4个军分区,2.2万人;江汉军区1个独立旅、4个军分区,2.7万人;皖西军区1个独立旅、3个军分区(缺当时部队人数统计);鄂豫军区2个教导旅、5个军分区(缺当时部队人数统计)。军分区和县均建立了基干团,区建立了区干队,并健全了制度。这就能够更加有力地配合野战军主力作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原解放区。
华中野战军刘伯承和邓小平
所以,在淮海战役期间,华野与华东军区总兵力80万人,中野与中原军区总兵力36万人。两者相加总兵力116万人。而传统史料提到的我军60万人兵力不过只是华野与中野两支野战军兵力。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的决定性会战,双方都全力以赴。为了支援前线作战,我军仅动员民工就达543万人。很难相信,这样的大会战中,我军还有大量的军区地方部队没有参战。
事实上除了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淮海战役解放区还出动了规模很大的民兵参战。华东野战军唐亮将军回忆中就提到,有130个民兵团负责掩护后勤民工,这就是十几万人的规模,另外,战争期间还从后方还补充新兵10万人。
所以,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力量如下。野战军和军区地方部队116万人;民兵人数不详,但应不低于十几万人的规模;后勤民工534万人。以上总计在660万人以上。
淮海战役总前委
与解放军的兵强马壮相比,1948年的所谓徐州“剿总”的国军精锐就是一堆战力残破的破铜烂铁。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国军先后有7个兵团2个绥靖区,共34个军86个师参战。
这34个军86个师除了才成立的架子师外,如果都处于满编状态,倒能凑出80万人的兵力。实际上由于连续作战的消耗以及后方财政的恶化,导致国军几乎没有编制完整的部队,反而缺额很大。
首先是起义的第3绥靖区,这是西北军将领张自忠的老部队,包括第59军和第77军等2个军下辖的4个步兵师。张克侠等人带领第59、第77军的军部和3个半师战前起义,人数是2.3万人。后来中野的4纵在三堡歼灭了第3绥靖区司令部和37师残部等4000人,第3绥靖区最多3万人。
其次是第一个被歼灭的是第7兵团。先是广东部队第63军1万多人在窑湾被华野歼灭。随后负责在运河铁桥掩护的第44师几千人也被歼灭。最后第25军的2个师、第64军的2个师、第100军的1个师和第44军的2个师等4个军7个师被包围在碾庄。
其中第44军是1.5万人,其2个师中只有第42师有实力,第19师在济南就被歼灭,是刚刚重建的部队;第100军仅1个师,只有几千人;第25军有2个旅(师),在豫东战役中损失严重,到淮海战役还没有来得及补充实力,也是严重缺编;而广东部队第64军也就1万多人的力量。所以,被围在碾庄的第7兵团也就6万人的兵力。整个第7兵团的5个军(包括第63军)战前实际总兵力约为8万人。
第七兵团黄百韬
第三是被中野围住的第12兵团,有4个军11个师外加1个快速纵队,但实际就是33个团,约10万人。
先看看第18军,该军只有第11和第118师被包围在双堆集,第49师主力跑到了蚌埠,而快速纵队就是第18军的第118师改编的,所以双堆集的第18军是1个军部领导着1个师。
再看看第14军。它的第83师去了太原,因此另给了一个第303师的空番号,指定的编练地点在湖南耒阳县。而当时的第14军驻扎在河南省驻马店,所以就派遣第10师第30团、第85师第253团和军直补充团到湖南去整训新兵。到淮海的只有4个团,却顶了1个军2个师的番号。
第85军的主力是湖南地方部队改编的第23师和西北军第2师(察哈尔同盟军)的老底子编成的第110师。另外还有个第216师,是个架子师,只来了个第648团,也没什么实力。第110师5500人阵前起义,第23师也带着包括第216师部队在内的5个团和军直部分1万人投诚了。这样就没了6个步兵团和军部大部,只剩下几千人被围在双堆集。
黄维被俘
最后也就是徐州的第2、第13、第16兵团的72个团,总兵力约20万人。李弥的第13兵团,包括第8、第9、第64、第115军等4个军的番号,这4个军只有第8、第9这2个军是实际编有部队的,总兵力只有6万人,在解救第7兵团时损失了1万人,到包围圈里的是5万人。
邱清泉的第2兵团约10万人,主力就是第5军的3个师,但其中的暂编第24师是过去汪伪改编的,不仅实力很差,而且缺额更大。《粟裕文选》中就提到:“1948年7月豫东战役的第5军严重缺编,各个团普遍只有1个营的实力,最多2个营。每天都有逃亡,很多鲁西南的壮丁和我军被俘人员从第5军携带武器逃跑。”
第74军是整编第74师被歼灭后新组建的部队,80%是新兵,只训练了4个月,射击教育只完成了初级阶段,而且其中的第57师是战前1个多月前刚开始组建的架子师。
第70军的第32、第139师都是1948年刚刚建立的新部队。只有第5军拨过来的第96师编制比较满。
第72军则是个花架子,兵员严重缺额,其第122师是收容16兵团败兵组建的,第233师是临时刚组建的,第34师是在泰蒙战役被歼灭的川军第34旅的第2次重建。
第12军是收容在了兖州战役被歼灭的东北军整编第 12 师逃回来的人员加地方民团临时组建的。而第116军是国防部在杜聿明集团被包围在陈官庄以后给的1个空番号,更是只有1个军长,指挥几个勤务兵、炊事兵。
第二兵团邱清泉
孙元良的第16兵团包括第41军约1.3万人、第47军约1.6万人、兵团直属部队3500人,合计约3.3万人。
在外围参加解救任务的还有第6、8兵团。第8兵团是西北军第55、第68军6个师,1946-1948年在豫东、鲁西连续作战,损失很大,没有被补充过,实力很弱,总兵力不超过4万,后来一路跑到福建的时候只剩一万几千人。
第6兵团顶着4个军的番号,但主力只有1个第54军,就算是主力的第54军实力也不强。其第8师在东北伤亡5000人,只残存少量部队。暂编第57师在东北被击溃,只剩一点残兵。第198师缺额也很大。整个6兵团总兵力不到6万人。
整个淮海战役国军主要参战部队就是上述部队总和,约51万人,另外还有一些特种部队,如蒋纬国的2个装甲营,空军以及徐州剿总的直属部队,总兵力不超过55万人。而被歼灭的是上述部队除6、8兵团外的全部,约41万人。
从以上国军部队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徐州剿总的部队或者连战疲惫,编制严重缺额;或被歼后重建,还未形成战斗力;或干脆就只是架子部队,兵员装备都没到位。部队综合战斗力不要说与1946年相比,就是与1947年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国军部队的构成实际上反映出国民党政权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现状。
杜聿明被俘
了解了国共在淮海战役的真实力量对比,才能合理地解释战役的过程。比如,中野7个纵队不过17万人,而黄维兵团有10万人,如果中野没有规模很大的地方部队配合,怎么可能做出包围黄维兵团的决定?
另外,杜聿明集团从徐州突围,华野将其包围在陈官庄。华野实力不过40余万人,消灭黄百韬损失5万人,就算后方新兵能补充这个损失,华野在围困杜聿明时还有40万人,但是后来为了歼灭黄维又抽调了5个纵队以及特纵到双堆集参战。
也就是说,华野抽调了40%左右的兵力,剩余25万人怎么可能还能将徐州剿总3个兵团以及剿总直属部队合计兵力达到二十几万人的部队围困?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还有大量华东军区地方部队参战,才能协助野战军主力继续围困杜聿明集团。
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因此,淮海战役,双方力量投入方面,我军具有压倒性优势。仅直接军事力量很可能就是我军116万人对国军55万人,具有2倍以上优势,加上规模巨大的民兵与543万后勤民工,在人力投入方面,我军相较国军有10倍以上的优势。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毛泽东主席就曾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淮海战役中,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只有人民,才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