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过谅山的白族雄鹰——晚清中法战争中云南兰坪县传奇名将和述廷

火耀西南 2024-04-19 03:26:34

文/编辑:nirvana

前言

清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爆发杜文秀反清起事,起事军队在攻克大理后,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政权,紧接着,大理政权积极展开军事进攻,击败清军在咸丰七年(1857年)和咸丰十年(1860年)的两次大规模西征。

到了清同治五年(1866年),起事军队力量发展迅速,占据云南五十三座府、厅、州、县,杜文秀拥兵四十余万,政区西达龙陵、腾越,直至四川会理等地,东至楚雄、广通,直至贵州兴义,南到缅宁、威远,北抵鹤庆、丽江。

而在这期间,最先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暇西顾的清政府,在1862年平定了四川李蓝起事军,次年,又在大渡河歼灭了石达开部,四川的日益稳定,使得清廷腾出手来开始以四川作为清廷平定西南的重要基地。

1865年,清廷采纳了曾国藩以川湘两省为后援分别进剿云南和贵州的方案,云南局势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壹·自愿从军的白族青年

1866年,丽江,石鼓街,这个作为滇藏交通要冲的热闹市集突然安静了下来,街上家家都关门闭户,几个从兰坪县通甸坝子背着盐过来卖的背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老太太问询是什么情况。

结果老太太的话让众人大吃一惊,原来是朝廷来抓兵来了!

几个背夫吓得急忙想逃跑,谁知其中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站在原地并不惊慌,也不逃跑。

一个同伴大喊:“述廷子!你脚板灌水银了呢?还不赶紧跑!”

这个被喊做述廷子的青年朝那同伴喊道:“我不走了!我要去投军!”。然后将自己的背板篮子交给同伴。

几个同伴诧异的看着他,不知所措。如今云南战乱迭起,去投军,无疑是去拿命换饭吃,谁愿意这个时候选择自己去当兵的啊!

述廷子请同伴们给家中带个话,说自己愿意去当兵,请他转告自己的弟弟,要照顾好年迈的母亲,转身便大踏步的走到石鼓街征兵的地方去报名投军了。

述廷子,本名和述廷,白族,1848年出生于丽江府兰坪县通甸坝子。

此地因为紧邻旧时为吐蕃地盘的维西,所以从明代开始,丽江木氏土司便和金沙江上游的吐蕃藏族经常为了争夺地盘,几百年来战火不断。

致使通甸坝子常年烽烟四起,当地的百姓深受灾难的同时,也培养了敢于亮剑的尚武精神。

到了明末清初,封建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削弱地方土司势力,丽江木土司和藏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才缓和下来。

继而在清朝时期,为了防止此地人民继续争斗,清廷开始在此设置了军事机构,派兵屯防驻守。

和述廷家境贫苦,祖辈世代务农。在他七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年纪轻轻的和述廷便开始当背夫、喂猪,帮助母亲抚养两个弟弟。

在和述廷小时候就喜欢在通甸街北面的一块草坪上放猪,而这里由于毗邻清军营房。清军每日练武操练都被他看在眼里,不久他就将那些军营中的拳术偷学得形神兼备,而且养成了喜欢舞枪弄棒的习惯。

到他十二岁的时候,为了增加收入,和述廷小小年纪就开始给人当背夫,长途运盐到石鼓街和丽江贩卖,后来有了一点小积蓄后,便开始自买自运,辛苦了一年,除了补贴家用,还积攒下几十元的血本。

谁知,那时丽江地区赌博盛行,和述廷小小年纪,少不更事,也跟着那些背夫去了赌场,最先还是小打小闹,谁知赌瘾越来越大,最终把本钱亏了进去不说,还欠下一屁股债。好在他迷途知返,戒赌后重操旧业,替人背盐才还清了债务。

和述廷自愿参军的事情,在当地引起不小的争议,大家都很同情他,说这世道不是走投无路了,谁愿意血盆子里面去抓饭吃啊。

结果就连和述廷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这次毅然的决定,竟然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贰·从士兵到巴图鲁

杨玉科

和述廷投军后,被编入了同为兰坪老乡的白族传奇名将,时任维西协统的杨玉科帐下。

同去的新兵中还有通甸老乡和上兰的白族青年共计18人,为了互相照应,他们互叙出身,以年龄为序,义结金兰。

其中和述廷排在第二,被称为二兄弟。大哥是和耀增,通甸街人,是和述廷的连户近邻,人称老五阿尼子(阿尼子为白族语——猫)。

随后,和述廷便跟随杨玉科转战各地,屡立战功。期间还在中甸桥发生了一次危险,当时清军在桥头河边陷入了敌军的层层包围,清军损失惨重,几乎要全军覆没。

双方厮杀直到天黑,眼看清军活着的已经所剩无几,在这危急关头,和述廷和大哥和耀增二人抱着一块木头跳入河中,趁天黑过了河岸才得以保命。

后来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和述廷逐渐成长了起来,战功累累,深得上司器重,逐渐从一个小兵被保举至参将,并报予朝廷,赏赐“额尔马阿巴图鲁”的名号,授封署鹤丽镇左营都司的职衔。

1872年,杜文秀被清廷镇压下去,和述廷又随杨玉科率领的清军参加了对顺宁(凤庆)、腾越(腾冲)等地民众起义的镇压活动,“署有军功”,于1877年擢升补授东川营参将。

和述廷戎马十年余,虽然从一个背盐卖的穷苦力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清军将领。但是由于他不通文墨,也不懂得职场上那些潜规则。他自认为今天的一切全是自己用命换来的,如今已为参将,凭的都是军功,所以丝毫没把顶头上司放在眼里。

不久,就被顶头上司东川营守备孙士诚抓住了把柄,一本参到了云南提督府,称和述廷与某官太太有私情,结果这参将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人给撸了下来。

和述廷脾气暴躁,盛怒之下竟然将这孙士诚一刀杀了,结果当场被抓,被毒打到奄奄一息,大家以为已经将他打死,随即将其抛到桥下暴尸。

还好和述廷命不该绝,当时还没断气,被丢到桥下后遭水一浸,呛咳几声后又昏迷了过去,恰遇一对老夫妇从桥上经过,听到桥下有人咳嗽才见到已经是气若游丝的和述廷,于是把他救了起来。

老夫妇询问之后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但是这对老夫妻也担当不起“窝藏朝廷案犯”的罪责,只好把他扶到桥上,送些食物和银子,让他赶快逃离此地。

后来,和述廷在两位好心老人的帮助下,隐姓瞒名,沿途乞讨,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地回到了兰坪家乡通甸坝子。

但是到了家中的和述廷,也不敢在家中居住,幸好当时结拜大哥和耀增已经退役,于是便躲在了他家中养伤。

而和述廷“尸体”从桥下失踪也引起了清廷的重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情况下,立即派出人马四处追捕。

叁·和将军来了

很快,一个阴雨天,一队黑衣捕快就出现在了兰坪通甸街头,打听和述廷家在何处。

因为和述廷为官后,对家乡很不错,修桥补路,接济乡邻都做得非常周到,大家如今见他落难了,都自觉的保护他。

这时,一个眼尖的居民首先发现了一群凶神恶煞的黑衣捕快走了过来,当时去通知和述廷已经来不及了,这居民急中生智,用白族话朝着街里四邻喊道:“你们还不知道吗?捉述廷子的大兵都到街口了呢!”

街上的人一听,知道是告急的信息,立即又用同样的方式呼唤传讯,于是消息很快就传到和述廷的耳里。

和述廷听到消息后,当即换了一身破烂衣服,披着蓑衣,戴上草笠,牵着一头牛就往门外走。

一个黑衣捕快见他,问道:“和述廷家在哪里你晓得不?”

和述廷低着头,用手指了指门,瓮声瓮气的说:“他估计还在屋头睡觉呢嘛!”

黑衣捕快们于是纷纷拔刀冲了进去,和述廷乘机就转头隐入了一处小过道,穿过田坎,往通甸坝子西南角的娘娘岩密林中去了。

躲入娘娘岩后的和述廷每日由家人和朋友送饭,在荒郊野外搭建了一个窝棚,整得也十分惬意,这一住就是十个月过去了,大家也没有对外透露出半点风声。

谁知就在这时,通甸街上出事了。

清代的时候,当时在兰坪石登的回龙山上开办得一个银矿,冶炼纹银充实国库,

光绪四年(1878年)的某天,一队清军从回龙银矿解库银回省,谁知在经过前往通甸的一处峡谷时,清军马队的两匹驮马不甚跌落到谷底去了,当时清军护送的官兵走在马队的两端,都没有发觉,直到当晚到了通甸街上宿营才发现少了两匹驮着库银的马匹。

押解库银的清军吓得够呛,当即就集合人马,称通甸百姓为“匪”,劫夺了库银,对街上的居民进行了大盘查。

但是折腾了一晚上,哪里有什么库银和马匹的踪影。为首的解库官气急败坏,大骂通甸街的老百姓是“造反刁民”,非得拿出点狠活来通甸人才肯招供。

于是,他命令将通甸坝里的七座石桥全部毁了,然后用石桥折在街子外面垒起“祭天台”,架起大油锅,燃起猛火把油锅烧沸,逼迫老百姓要一个个用手“捞油锅”,“悔罪交赃”,如果捞油锅后不交赃,通甸街的居民除了要赔偿失落的两驮库银和驮马外,还要听候官府问罪发落。

不管大家如何苦苦哀求,终究解库官都不为所动,眼看马上通甸百姓都要惨遭酷刑了,有人突然想起了在娘娘岩躲藏的和述廷。

立即有人悄悄前往了娘娘岩,将此事通知了和述廷。

和述廷二话没说,拎起一把大砍刀就下了山。

当时所谓的“祭天台”上已经是油锅滚沸,清军官兵握着大刀架在老百姓的头颈部,凶神恶煞地赶到台上用刑。

突然一声大喝从街角传来,只见一虬髯大汉手提大刀快步奔来,人群中传来欢呼声,高声喊道:“和将军来了,和将军来了!”

清军一听竟然是那汉子是当年的猛将和述廷,当即就乱了阵脚,大汉几步就到了清军阵前,挥刀便砍,清军无法抵挡,顷刻间七八个清军就身首异处,其他人吓得都没顾得上营地的库银,纷纷逃窜而去。

肆·再度从军

通甸人夺库银,通缉犯杀兵勇,此事迅速发酵,官府大为震怒,很快,大量的清军被派往通甸,捉拿和述廷,但是和述廷由于受到群众的保护,使他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始终未被官兵抓住。

最为惊险的一次,当时清军得到消息,知道和述廷在通甸山上的东米村活动,于是悄悄集合了人马前来捉拿。

不久,东米村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却始终没有找到和述廷的踪影,原来和述廷本也无法躲藏,谁知他一个养蜂的朋友将他藏于自己家的蜂桶之中,清军进村后,已经搜到这养蜂人家,谁知看见一大堆蜂桶,蜜蜂在上面嗡嗡乱飞,都怕被蜜蜂蛰了,装模作样检查了一圈后就离开了。

后来官府甚至将悬赏提高到了一千两银子,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任何人为了这笔巨款出卖和述廷。

就这样,和述廷在家乡风平浪静的生活了八年之久,连他自己都以为可能就要在家乡了此一生之时,突然,1884年,由于法国入侵安南,清廷出兵抗击,中法战争爆发。

此战中,法国占据谅山,威胁广西,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战局逐渐出现白热化,担任军事指挥的广西巡抚潘鼎新向朝廷奏报,请调已任广东陆路提督的白族名将杨玉科前来参战。

杨玉科奉调的同时,首先就想到了当年在云南平乱时的帐下猛将和述廷,他也知道和述廷目前的处境,想拉他一把,于是便为和述廷说情,要求赦免其前罪,召他一起出征谅山。

岑毓英

曾今的云南巡抚,如今已经是两广军门太子少保的岑毓英看到战事吃紧,战场中需要乡和述廷这样骁勇之将,便同意了杨玉科的要求,立即派人召和述廷来大理见他,但杨玉科拒绝了。

杨玉科摆手道:“没有用的,和述廷相当机警,官府又一直在抓他,他肯定不愿意前来,这样,我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通甸去吧。”

果然,和述廷在接到老上级的信物和听完书信后,当即表示愿意继续追随老上级,在出发时,他还约上了自己当年在军中的大哥结拜兄弟老五阿尼子同行。

他俩一路乔装乞讨,夜宿荒村野寺,以避耳目。

经过数日,两人终于来到大理城下,一路上安然无恙,也没看到抓捕的告示。和述廷还是小心谨慎,先让阿尼子进城报信,自己则隐藏在城外破窖内,在外窥探虚实。

杨玉科得报后,乘坐八抬大轿亲自到城外迎接,和述廷才放心走出破窖,随杨玉科一同进城。

不久,和述廷就跟随杨玉科将军的队伍开赴安南,走上了抗法战争的前线。

伍·里应外合

谅山,越南北部城市,靠山临海,毗连广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其实熟悉当年共和国西南边疆自卫反击战的朋友们,应该对这里并不陌生,而清末这场中法之战中也有一场非常有名的战役,那就是镇南关战役也发生于此地。

法军占领谅山府后,以精兵利器扼守,使清军的强攻屡次受挫,数十万大军被困于城外,毫无进展。

和述廷仔细侦察后向岑毓英作了报告,和述廷认为从敌我双方的战略地位观察,强攻不能取胜,但是敌人被围一年,城内百业凋零,后方又远,部队供给必然困难,士气一定不高。

清军后方辽阔无疆,后援支持充足,只要利用条件,扬我所长,击敌所短,定能克敌制胜。

和述廷提出作战计划,我方长期潜伏,内部攻坚,里应外合,到时候一举攻克谅山。

不久,该计划被批准,和述廷被任命为差遣管带镇南副右营,以“加修营垒,以备攻战”的公开身份,行使他的作战计划。

和述廷的计划是利用谅山城内百业凋零,急需各种工匠和城外蔬菜、副食品供应的条件,从部队中挑选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扮成各种工匠潜伏进城内做工,待命行动。

为了方便联络和指挥,和述廷全部挑选在云南部队的白族士兵,一共五百名,这些士兵经过训练后,假扮成各种工匠,携带应用工具,陆陆续续潜入谅山城内。

和述廷的部队驻守谅山前沿的观音桥,他给部队的任务是:从观音桥挖一条通向谅山城门的秘密地道。

和述廷则和几个农民出身的士兵扮为菜农,每天从城外向城内挑卖蔬菜,借此进行联络指挥。

而这些潜入城中的士兵,最先因为初来乍到,法军还关注了他们一段时间,但是很快这些人就融入了当地,除了做工,毫无其他异常,法军已就放松了警惕。

与此同时,挖掘地道的工作也一直没有松懈,半年后,地道完成,夜间,清军就将装满了炸药的一副副红漆棺材源源不断的运进地道之中。

同一个时间,在观音桥背后的山坳里,集中了五千只山羊和五千头犍牛;在通往谅山的一个海湾,隐藏了一万只鸭。

一切都按和述廷的计划逐项实行。

陆·飞过谅山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半年,这天夜晚,突然一阵沉闷的轰鸣撕裂了夜的宁静,城内的人被这剧烈的震动从床上惊醒,紧急着,巨大的爆炸声让整个谅山战栗,城内警报声到处拉响,城中一片混乱。

爬上断壁残垣的城墙的法军被眼前的一幕彻底惊呆了,只见观音桥后面的清军阵地上、两边的山坡上,无数举着火把的“清军”向谅山压了上来,而海湾之中,还有如同繁星一般的带火“战船”也一起向谅山驶来。

法军根本无法判断为了这次军事行动,中国人到底准备了多少参战部队,心惊胆战之际,突然城中一群光着膀子,挥舞着大刀的汉子叫喊着朝城墙上冲锋而来,正是半年前就埋伏于城内的那五百白族勇士。

城墙上法军阵脚大乱,不一时就被这些精壮的赤膊汉子砍死大片,没死的法军不得不放弃城墙,朝城中逃窜。

待到那些火把走得近了,城里人才发现,原来大家看到的那些所谓拿着火把的清军,竟然是角上拴着火把被吆向府城的一万只牛羊;而那些带火的“战船”,也只是背上燃着蜡烛的一万只鸭子,和述廷使用这条“疑兵计”终于打开了进攻谅山的通道。

法军很快被清军包围住,他们的洋枪大炮还没发挥作用,清军用大刀砍,长矛戳,土枪轰,杀得侵略军哭爹叫娘,一时间尸横满城,血流成河。

杀到天明时分,城内敌人已被全部肃清,和述廷留下一部分清兵守城,一部份押运敌人尸首上割下的耳朵回军营报功。

捷报以十万里加急传回了大营,岑毓英简直不敢相信,将信将疑的道:“凉山城固若金汤,大军强攻年余,伤亡逾万,还攻克不下,和述廷怎么会一夜之间就克服了谅山,莫非他长了翅膀能从谅山飞过不成???”

待到天明时,岑毓英亲自前往查看,见谅山城门楼果然已经倒塌,城墙上飘扬的是清朝的“龙旗”,谅山确实已经收复了。

这时岑毓英终于见识了和述廷非凡的胆略和将才,感慨地称赞道:“和述廷果真飞过谅山!”从此“和述廷飞过谅山”的佳话就在四海传扬了。

和述廷之死

中法战争结束后,和述廷在这场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本应该受到朝廷的封赏,但是当时担任前线统帅的朱元春却嫉贤妒能,在上报军功时有意贬低部下。

对和述廷的大功也“掩其功之半”(光绪《丽江县志》),没有如实禀报。

张之洞

和述廷已经深谙朝廷的腐败内幕,并不希冀高官厚禄,他在抗法战争结束以后不久,便于1886年告假还乡,直到次年,和述廷假期满后回广西述职,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查阅案牍,发现抗法战争中的和述廷尚有大功未赏,他力排众议重叙前功,上奏章保举和述廷。

据说光绪皇帝览毕奏章,龙颜大悦,当即御授和述廷记名简放提督,加头品顶戴,还说:“飞过谅山的和述廷是怎样一个人,朕要亲眼看一看。”传旨召和述廷进宫。

对于能够进京见皇帝,和述廷也是觉得是莫大的荣誉,因而在家准备了一份大礼,那就是用天下闻名的大理苍山石,精制一堂三层浮雕门窗作为晋见礼物。

半年后,和述廷终于完成了这座精美的工艺品,不久,和述廷就带着自己的礼物上路了,谁知这套工艺品实在太沉重,而且太过于精致,走到云南驿时挑夫不慎将一扇门窗碰断了。和述廷只好把这套浮雕门窗留在云南驿,重新返回大理补造门窗。

而此时,光绪第二次传下了召见和述廷的圣旨,后来方知他为筹办晋见礼已经重返大理,光绪也很感动,派钦差前往大理赏赐和述廷黄马褂。

但是由于这一路奔波折腾,和述廷病倒了,而且很快就去世了,享年41岁。

当钦差好不容易到达大理时,才知道和述廷已经去世一个月了。

结语

和述廷的一生,可谓是传奇和波折并举的一生。他从一个贫寒的白族少年投身军旅,以其非凡的胆略和智谋,在清朝末年那个动荡的时代,谱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英雄传奇。

人的一生,本来就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戏剧,和述廷的人生更是交织着英勇与悲情,在对抗内乱和外辱的战场上,他以其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屡建奇功,并且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上,对得起家国,下,对得起家乡父老。

而他的最后时刻,却是以这样一种遗憾和失落告终,没能亲眼见证自己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得到最后的认可,的确算是人生中一大憾事。

参考文献:

李道生:和述廷将军生平传闻

杨耀宗:杨玉科将军生平事迹

马诚:晚清云南剧变

3 阅读:158

火耀西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