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惊讶!儒家精神才是一切养生法的基础

卫昌国学说说 2024-02-07 03:47:15

之前关于养生气功浪潮的文章得到上万网友围观热议,不少网友担心气功被滥用或者成为负面的事实。

我觉得这种担心很有道理,但是呢,需要分辨其是否根植于国学文化,特别是需要中国儒家的根基。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在《论语别裁》里讲: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释家是杂货铺。虽是玩笑话,但却非常中肯。

对于中国人而言,儒家是需要每天吃的粮食,忽略儒家,便失去人性的根基。

近几十年来,国学教育缺失,从小学到大学,技术教育为主,为了目的可以毫无底线,这种情况下,养生气功被滥用不足为奇。

事实上,几乎大部分领域都存在邪魔歪道,包括吃穿住行医,甚至教育本身。

所以,我才认为,儒家精神才是一切养生法的基础心法,无论学习哪种,得有基本的儒家素养。

需要强调的是,儒家精神不等于当官的阶层,也不等同于他们事实地生活状态。

一、什么是儒家精神?

历史上的各个领域的高人,多是从小经过儒家熏陶。包括近代的一些武术家、养生家,有高成就的大德们多经过四书(论语、中庸、孟子、大学)和诗书礼易春秋之熏陶。

什么是儒家精神?

第一,做一个健全和正能量的人,俗称追求成为君子。

也许,并不能完全成为君子,但至少不停地反省自己,不断努力往这个方向去。明代王阳明说,内心一片光明。至少如此,内心光明磊落,而不是表演光明磊落。

《论语》、《孟子》有太多讲述,不展开说。

第二,过好世俗生活,尽可能处理好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

儒家讲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个人不断完善,家庭和谐幸福,实现个人在社会的价值实现。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性观念。

第三,做一个追求精神价值,追求中道的人。

《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每个人过好世俗生活的同时,都应该追求超越的精神价值,追求道。

按照现代的词语,就是要有健康地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这些并不是口号,而是潜意识的一种价值。虽然并不能完全做到,但能意识到,自己需要努力,而不是随大众,或者任心意。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不具备这种心力,很难真正修行,也无法学会真正的养生大道。

二、道家高人也多有儒学基础

老子是道家公认的先贤,其《道德经》是道家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和方法。老子时代与孔子时代并没有什么儒家、墨家、法家的分类,学问渊博者即是儒家。孔子曾向老子求学,并不分派别。

即便庄子时代,有儒、墨、农等,但庄子书中,常常引孔子和其弟子为例子。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庄子影响很大。

丹道第一经典《周易参同契》作者魏伯阳虽是道家鼻祖之一,但从小受严格儒家教育,其父为东汉尚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如葛洪、陶弘景等人早年都以儒学著名,都曾朝中为官。

唐宋时期更不用说,儒释道合流。不少道家经典常常引用儒家经典注解。

到明清时期,不少道家学者都是早有早年科举经历,如《道枢》作者曾慥,早年学儒为官,晚年才全身心投入道学研究。

清朝大家黄裳(元吉)《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直接引用孔子、朱子语作为道学要义。

三、儒家本就有修行功夫

释家从传入中国来,因其要求极高,接受者研究者多是士大夫阶层,不少大德如道安、智者等本身就是儒家大师。因审·核因素,不展开说。

儒家自古以来就有修行功夫。

《大学》有明确的“静虑”修行次第,《中庸》有明确的修道境界,《论语》有丰富的修道应用。孟子更是讲“善养浩然之气。”

到宋代,苏轼有静坐法,朱子也有。

即便不算静坐法,儒家也有丰富的通过诵经、端坐等方法来养气、养体。此外,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注重骑射功夫。

如果你家有长辈,早年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爱读书、写字者,多数会气宇轩昂、沉着冷静,而且多会长寿。

即便是不读书的人,有些福报好,生来就具有儒家精神,体正心安,多也会长寿。

并不是说,学习儒家者没有负面人物,而是真正以儒家精神为信念者,很难走上邪路。

想一想,那些早年以气功害人者,甚或欺骗者,是些什么人。

因此,儒家精神才是一切养生法门最基础的心法。

卫昌国学

2023年12

1 阅读:16

卫昌国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