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零聊红楼:“浣葛”与“采芹”,天才构思,妙不可言!

经纬讲小说 2024-04-15 19:52:52

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咱们继续聊红楼梦第十七回。上一期说到贾政他们见到园子里出现个田庄,贾政慨叹“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然后咱们就扯到中年人的辛酸去了哈。这一期咱们回归正题继续往下说。

在田庄路旁有一石碣,是给留题预备的。清客说“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如果这里也悬一块匾,就不符合田园风光了,所以得看似随便的摆一块石头,才符合此情此景。贾政说要弄个酒幌挂在树梢,贾珍说此处不能养仙鹤孔雀等雀鸟,得弄些鸡鸭鹅来,都是为了给它打扮得更像一个村庄。

他们说的范石湖,是写“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南宋诗人范成大,他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年改号石湖居士,所以叫他范石湖。他的诗里,以田园乡村为主题的诗成就最高,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清朝初年,他的诗流传甚广,当时有句民谚叫“家剑南而户石湖”,意思是家家都有陆游的《剑南诗稿》和范成大的《石湖居士诗集》。所以此时一见山村气象,大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他。不过啊,后面题的对额,却并没有引用他的诗。

那么此处该题个什么名呢?这里的一个标志性景物是“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又是田园风光,那自然就要往这两点上去靠。于是有人说,“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

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是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真乃神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前两句,清明,雨天,人颓,凄凄惨惨戚戚,阴暗又压抑。那么哪里可以避避雨歇歇脚,喝点小酒浇浇愁呢?牧童一指,远远望去,在杏花深处,有一个小村庄。诗就写到这里为止,至于那村子美不美,那里的酒好不好,已经无需往下表述了。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到,旅人遥望过去时心底产生的幸福与温暖。在这凄风冷雨的氛围中,牧童手一指,就好像阴暗的天空开了一个口子,一道阳光从中透出,照向远远的村庄。在这一刻,那里一定是天下最美的村子,有着天下最美的酒。“遥指杏花村”,指的不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地点,更是一种希望,一种对幸福的向往。

用这个寓意去题名,显然是非常有韵味的。但贾政说直接叫“杏花村”不好,犯了正名。自杜牧这首诗之后,历朝历代不知有几千几万家酒馆起名“杏花村”,这就和上一期说的“淇水”、“睢园”一样,是用烂了的梗,直接叫“杏花村”实在太俗了。

这时宝玉忍不住了,抢着说:“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

“红杏梢头挂酒旗”出自唐伯虎的“题杏林春燕”一诗。“杏林春燕”是画家常用的作画题材,在扇面啊、碗碟啊,丝织品等等,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此类纹饰。唐寅这首诗可能就是给某一幅画题的。

这首诗描写是美丽的春景。从字面上看,贾政说要在树梢挂个酒幌,恰好与“红杏梢头挂酒旗”相对应。不过“杏林春燕”这个词本身还有别的寓意,咱们放最后再说。

杏林春燕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鹂。

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宝玉主张的“杏帘在望”,把酒幌称为“杏帘”,自然就让人联想到杜牧那首诗。而“在望”又与诗里的“遥指”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批语所说:“妙在一‘在’字”。在,就是还没到,但已经不远了,已经看得见了,让人产生对前方美景的向往。从游览的角度来说,这四个字写在村口,就像之前那个“曲径通幽处”一样,还起到了一个导向的作用。

宝玉又说,叫“杏花村”太粗陋不堪了,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这句诗是出自唐代许浑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庄园》,“柴门”也有写作“野门”的。这一句“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是说作者绕过山间小径,看到了庄园。而贾政他们也是面前“青山斜阻”,绕过来后才看到此村此景,体验感上也是契合的。而且“稻香”也更突出了乡村属性,毕竟杏花还是比较常见的,而稻香一般只有农田里才有,“稻香”与“杏帘”形成了一个完美搭配,不仅让人们联想到杜牧诗中的那种惊喜和满足,还有一种农产大丰收的喜庆。

众人听了,都拍手称妙。然而贾政却断喝“无知的业障!”然后劈头盖脸批评了一通,骂宝玉肚子里有几滴墨水就敢卖弄。批语说“爱之至,喜之至,故作此语”。不过老零觉得,贾政这话多少还是带着点气。自打“宝鼎茶闲烟尚绿”那副对联后,他非但口头上不给好评,连肢体动作上的赞许都没了。原因咱们上一期具体分析过,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所以从此之后,贾政之评价的参考价值就不是那么高了,还是咱们来客观的打个分吧。

接下来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看着高兴,又问宝玉的看法。大家都暗中推宝玉,教他说好,但宝玉偏不。之前贾政已经说过“今日任你狂为乱道”,那不就是言者无罪么。父亲大人金口玉牙,不能说了不算吧?那我今天一定要展现真我的风采。

于是宝玉就说:“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一听更气了,骂他无知,只知华丽,不懂清幽,最终总结:“终是不读书之过!”还是说回到学习上面去了。只要你不好好学习,但凡你有什么毛病,那肯定都是不好好学习造成的。

那宝玉是怎么解释的呢?接下来这番话,是宝玉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展现。大家先看看原文。他的意思大概是,我不喜欢这里,不是因为它不美,不清幽,而是因为它不天然,它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说白了,就是它伪。富贵之家在华美园林中弄出一小块空间,特意做一个田庄出来,那就和家财万贯的人穿一件打补丁的衣服差不多。你越是费尽心机把它打扮得像一个田庄,就越显得伪,就越是往衣服上打补丁。

那我们知道,作这种伪一般出于三个原因:一是慰藉自己,聊以解忧;二是博取名声,或者是满足虚荣;第三就比较严重了,是为了某些目的而掩人耳目。比如天天蹬个破自行车上班,结果冰箱里、床底下塞好几亿现金。

可以看出啊,贾政和宝玉对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并不一样。贾政说的是艺术,是情趣,是富贵与清幽的对比。而宝玉说的是真与伪的斗争,他把一个审美上的讨论,上升到了人性上的讨论。宝玉批评说“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你在这里挖土井养鸡鸭,穿凿造作,难看之极。但那并不是土井和鸡鸭的错,而是你人心是伪的,才使得这些本来美好的事物也跟着一起变成伪了。

之前咱们多次提到,宝玉最看重的就是真,所以他特别讨厌伪。那么宝玉的说法对不对呢?唉,这个怎么说呢?处在现实世界,咱们只能慨叹一句,或许你说得对,但是不可能实现。没有伪的世界,那是一个太理想化的世界,那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世界。

所以贾政听到这一番议论,是勃然大怒,喝命“叉出去!”他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呢?仅是因为宝玉顶撞他吗?我觉得啊,贾政听出了宝玉的弦外之音,他知道宝玉是在讥刺和嘲讽人心之伪。他混迹官场多年,每天就是在各种伪中摸爬滚打,他对这个事是很敏感的。宝玉这番话,多少刺到了他的痛处。当然,这并不是说贾政就是一个坏人,是个伪君子。而是说他身上有伪的一面,而且也必须得有,否则就混不下去。咱们扪心自问,谁身上又没有伪的一面呢?但是,有固然有,但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等同撕破脸了。好比领导扣你工资,但聚餐时你还是得乐呵呵的去敬酒,他也得乐呵呵的和你捧杯。如果他说,你的笑一看就像假的,你肯定心里骂娘呢。那以后就没法处了。

刚才咱们说作伪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聊以自娱,这一点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上一期咱们聊过贾政的“归农之意”,他内心中确实是有那么一丝惆怅,一丝郁闷,一瞬间要想逃离。他不可能真的归农,只能借这个地方小小的抒发一下情绪。然而这一点自哀之情也要被儿子说成是伪,这让他如何受得了?当然了,宝玉未必是故意讥刺他爹啊,他说这话时可能没想那么多,但在贾政听来肯定是刺耳的。

更重要的是,宝玉可以当富贵闲人,可以猫在大观园里不问世事,但别人不行。没有贾政元春他们在皇上面前“伪”,你贾宝玉哪来的园子住?没有你身边的人,比如凤姐袭人等等,她们为了保护你而“伪”,你哪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其实宝玉后来也明白了这一点,即便在大观园这桃源之地,他也不能时时刻刻都真,他有时也不得不伪。这是宝玉的成长,也是他的无奈,这些咱们将来再说。

那么,难道宝玉此时的说法是错误的吗?老零倒也不这么看。至少我个人,永远不会把理想与美好——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与美好——当成批判的对象。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那么一点不切实际的的坚持,我们才能够在这个世界理直气壮的苟活着。

这里贾政大怒,要把宝玉叉出去,但是转念一想,自己确曾说了“今日任你狂为乱道”,那不能打自己脸,所以又把宝玉叫了回来,让他作对联,说“若做得不好,一并打嘴”。这是给宝玉一个台阶下。而宝玉也立马知趣,这副对联,其实就已经是不得已而“伪”了。

他说的是“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这副对联说道不少啊,咱们一点点来看。新涨绿添浣葛处。绿是指春水,葛是葛衣。春天来了,春水涨了,有个洗衣服的好地方。好云香护采芹人。那喷火蒸霞的杏花像云一样,护着采水芹菜的人。稻香村背山临水,又有杏花,所以要从这两处着眼。这幅对联虽然没有水和杏字,但还是句句不提却又句句不离,这也是吟诗作对常用的炼句法。之前宝玉作的对联也都用到了这个技巧。

以上说的是字面意思,咱们再来聊聊它的各项典故。先说浣葛,这是出自《诗经·周南·葛覃》。这首诗前面就是说一位女子采葛制衣,水边洗衣。最后一段说“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就是禀告我的师傅,我要走了。这个“归”可能是出嫁,也可能是回娘家。

下一句说“薄污我私,薄澣我衣”,这个澣字,和浣洗的浣是一个意思。这个污染的污,在这里读四声(物),是洗干净的意思。这两句就是说我把内衣洗干净,把外衣也洗干净。这就是“浣葛”的出处。

最后一句“害澣害否,归宁父母”,在这里害怕的害要读he,相当于如何的何。这句的意思就是我把洗好的衣服和不洗的衣服归纳整理好。“归宁父母”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我即将要出嫁,你看我把衣服都洗得这么好了,父母可以安心了。另一种说法则是我已经出嫁了,我把衣服洗好了,要回娘家让爹娘看看,闺女已经这么能干了。

这首诗最大的争议,在于这个女主角究竟是什么人。一派的观点认为这首诗是在讲后妃之德。比如诗歌理论著作《毛诗序》就说,“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工之事,恭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与后妃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就是歌颂普通劳动人民的美德。这两种观点都有很多支持者。究竟谁对,吵了几千年也没吵明白,咱就不研究了。单就红楼梦而言,妙就妙在这两种说法都说得通,都用得上。

说是后妃之德呢,那自然是指元春了,这是颂圣,而且“归宁父母”也与省亲的主题相契合。说是赞颂普通女子的美德呢,那我们知道后来住在这里的人是李纨。李纨八十回后是什么情况,咱们暂不讨论啊,就前半部而言,李纨也是符合所谓的封建传统女德的,用“浣葛”这个典故来形容她也是恰当的。我猜老曹在创作这一联的时候,应该就是把这两种观点都一并考虑进去了。

还有个小问题,宝玉在稻香村猛批了一通“伪”,那么作者的用意是不是暗伏李纨也是“伪”呢?如果是的话,那么是她遵循的封建女德是“伪”,还是说她这个人本身就“伪”呢?老零认为这都有可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看大家自己的理解吧。关于李纨可能的结局,咱们在讲她的判词曲那一期已经详细说过了,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再说下联,好云香护采芹人。好云说的是杏花如云。这个典故咱们在讲惜春的判词曲时曾详细聊过。不过可能有没看过那一期的朋友啊,所以咱们还是再大致说一说。

东汉时的名医董奉,晚年隐居庐山,给人看病不要钱,而是要治好的人在山上种杏树,重病痊愈的种五棵,轻症的种一棵。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远远望去,这片山上的杏林像是在云端一样。后世就用“杏林”来称颂医生,比如杏林高手啊,杏林春满啊,等等。“云中杏”这个意象也常被用来形容大富大贵,比如唐代高蟾的诗里说“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说的就是豪门贵族。惜春的曲“云中杏蕊多”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更具体的分析大家还是去看那一期吧。

这下联里的“好云”,应该就是指元春大富大贵,做了贵妃,如祥云一般护着贾府,仍然是颂圣。而“采芹”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批语说这副对联“采风采雅都恰当”。咱们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类别,上联的典故“葛覃”出自“风”,那咱们按照批语的提示,再看看“雅”。

咱们看《小雅·采菽》这首诗。菽就是豆子。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汎汎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这首诗说的是周天子接见诸侯的盛况。咱们重点看第二段,说“觱沸槛泉,言采其芹”,意思是在汩汩上涌的泉水边上,忙着采摘水芹菜。紧接着说“君子来朝,言观其旂”,话头转到了诸侯晋见天子。

这是赋比兴中的兴的手法,从采芹的热闹引出朝觐的盛况。后面又描写了天子的旗帜迎风飘扬,诸侯的车马滚滚而来等等。那我们自然就能联想到元妃省亲那阵仗,那声势,所以“采芹”也是颂圣之意。

但是!“采芹”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虽然批语只说“采风采雅”,但咱们不妨再采个“颂”。在《诗经·鲁颂·泮水》中,第一句就是“斯乐泮水,博采其芹”,就是说高高兴兴地在泮水边采水芹。这首诗本身是歌颂鲁僖公平定淮夷之武功的,咱们就不细说了,咱们只聊这一句里提到的泮水和采芹。

古代周天子所设立的大学,叫做辟雍,四面环水,在水中央。而“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就是说诸侯的学校不能和天子一样在水中央,只能南面泮水,这个三点水的“泮”通湖畔的“畔”,就是在水边上,所以诸侯的学校叫泮宫。顺便一提,这个泮宫不仅是学校,也可用来开宴会或庆典,不过一般提到泮宫大都是指学校。所以入学就称之为“入泮”。又因为学子可以采摘泮宫之水中的水芹,作为入学的象征,所以入学也叫采芹。后世沿袭其形制,学子入学要行“入泮礼”,要采芹插在帽子上拜孔子等等。明清时,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生员,也可称之为“采芹”。

这么一联系,那我们自然就能想到下联里的“采芹人”还可能指谁了,就是和李纨一起住在这里的贾兰。虽然八十回后看不到,但根据书里一些线索以及批语的提示,贾兰很可能后来是科举高中了。

另外咱们再说回唐伯虎那首诗,刚才说宝玉引用的那首诗叫“杏林春燕”,这个词还有别的寓意,也是指科举及第。皇帝在宴飨及第进士时,正是杏花盛开的二三月份,而宴席的宴又与燕子的燕同音,所以“杏林春燕”还有考试成功、富贵吉祥之意。这与贾兰也是对应的。作者让宝玉特地点出这句诗,可能也是暗伏贾兰之事。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上联里的“浣葛”,既颂贵妃之德,又颂李纨之德。下联的“采芹”,既指皇家之仪仗,又指贾兰之高中,都是一语双关,既是颂圣,又暗伏后文,可谓妙到毫巅。

当然这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说的。从宝玉的视角来说,他当然不知道将来谁住这里,谁能高中,他主要还是在颂圣。那我刚才为什么说宝玉这一联是妥协了呢?这是个猜测啊。自打进了园子,贾政就一直跟他叨叨学习的事,在潇湘馆那里,还瞪着他说若在此处读书不枉此生云云。当时他没敢搭腔。此时眼看要被叉出去了,要被打嘴了,他不得不借用“采芹”这个典故,除了颂圣之外,也把读书略提一提,以消父亲大人之怒。哈哈,可见在稻香村这个“伪”地儿,就连宝玉也不得不“伪”。然而贾政,也不知是没听懂,是不领情,还是余怒未消,只是摇头说“更不好。”他说好不好已经没啥参考价值了,还是咱们来给这一联打个分吧。

好吧,又是一处景点讲一期,不知大家有没有腻味啊,反正老零没腻味,嘿嘿。聊这些典故要查很多资料,比单纯聊情节人物要累得多,但老零乐在其中。园子逛了才一半,希望朋友们能有耐心和我一起走下去。请大家请抬玉手一键三连,点个关注随个赞,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2

经纬讲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