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襄公二十年

左传解读 2024-07-23 15:22:40
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经陈蔡记录言微意深 鲁君臣赋诗心照不宣 【经】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 【传】二十年春,及莒平。孟庄子会莒人,盟于向,督扬之盟故也。 鲁襄公二十年春天,经中记载在周历正月辛亥日,仲孙速与莒人盟会,并在向结盟。 传中解释说此次会盟是与莒讲和。因为莒国过去一直受齐国协迫与邾一起共同围剿鲁国,现在齐国被打败,而邾国国君也在督扬盟会上被晋国所拘捕,所以莒国也就老实了。提出了讲和。这里大家注意传中用的是孟庄子的称呼,这也正是后人所说孟孙氏即仲孙氏的由来。 【经】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 【传】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 鲁襄公二十年夏天,经中记载在六月庚申日,鲁襄公与晋平公、齐庄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澶渊结盟。 传中解释说此次盟会是因为和齐国讲和的缘故。因为齐国顺服,那么要召开一次诸侯大会,第一在会上庆贺此事,第二要通报各国,第三要重新制订规则,第四要共同盟誓。 【经】秋,公至自会。仲孙速帅师伐邾。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陈侯之弟黄出奔楚。叔老如齐。 鲁襄公二十年秋天,经中记载了六件事。第一件,鲁襄公从澶渊盟会上回到了都城。第二件,仲孙速率领军队讨伐邾国。第三件,蔡国杀了国内大夫公子燮。第四件,蔡国的公子履逃到了楚国。第五件,陈国国君的弟弟逃到了楚国。第六件,鲁国的叔老出使齐国。 【传】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秋,孟庄子伐邾以报之。   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晋,蔡人杀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楚。 陈庆虎、庆寅畏公子黄之偪,愬诸楚曰:“与蔡司马同谋。”楚人以为讨。公子黄出奔楚。 初,蔡文侯欲事晋,曰:“先君与于践土之盟,晋不可弃,且兄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楚人使蔡无常,公子燮求从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书曰:“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言不与民同欲也。“陈侯之弟黄出奔楚”,言非其罪也。公子黄将出奔,呼于国曰:“庆氏无道,求专陈国,暴蔑其君,而去其亲,五年不灭,是无天也。”   齐子初聘于齐,礼也。 传中对第一件事没有解释。 对于第二件鲁国讨伐邾国之事,传中说这是一次报复行动。因为邾国多次侵犯鲁国,而当年诸侯的事情繁忙顾不上,所以孟庄子此次带兵讨伐邾国。实际上此事鲁国做的有点不对。第一,督扬大会上邾子已经被拘捕,晋国也为鲁国主持了公道。第二,春天刚刚召开了澶渊盟会,邾子也参加了,那就说明鲁国和邾国都是同盟国,刚刚共同宣誓完,这就又攻打邾国,所以鲁国做的不对。但是我们要知道与莒国盟会的是孟庄子,而带兵报复邾国的也是孟庄子。说明仲孙蔑去世后,这个仲孙速执掌孟孙氏之后要极力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他借邾国屡犯鲁国而报复,实则是慷国家之慨而达私人目的的行为。 关于第三件和第四件是蔡国之事。传中解释说蔡国的公子燮想要让蔡国背楚服晋,蔡国人杀了他。而公子履,是公子燮的同母兄弟逃亡到了楚国。关于公子履逃到楚国的原因,杜预注:“与兄同谋”。但既与兄同谋叛楚归晋,怎么会逃到楚国去呢?逻辑上显然不通。应该是公子履是反对公子燮的,他在公子燮的逼迫下逃到了楚国。而公子燮被杀,经中表露出来的意思是他不与民同欲,其中民意很可能就是公子履为代表的。 关于第五件事是陈国之事。传中说陈国的庆虎、庆寅害怕公子黄的逼迫,向楚国进谗言说:“公子黄和蔡国司马一起策划顺服晋国。”楚国人因此而责怪陈国,公子黄害怕而逃亡到楚国去当面辩解。 因为蔡陈两国都是楚国的跟班,而且这两件事相连。所以传中又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解释了一番。传中说,当年,蔡文侯就想要事奉晋国,说:“先君参与了践土的盟会,晋国不能丢弃,而且还是兄弟国家呢。”可是他又害怕楚国,没有能够办到就死了。而楚国人役使蔡国没有一定的常规,而公子燮是蔡国的司马,又叫司马燮,他是蔡庄公之子,他对楚国的做法感到愤怒,于是要求继承先君的遗志而有利于蔡国,没有办到而被杀。《春秋》记载说“蔡杀其大夫公子燮”,从文字上讲就是说他的愿望和百姓的不同,所以是蔡杀自己的大夫,意思就是公子燮不与民同欲是他的罪过;而陈国记为“陈哀公之弟黄出奔楚”,从文字上讲就是说这不是公子黄的罪过,因为文中有“弟”字。我们比较一下当年“郑伯克段于鄢”一句,传中当时解释不言弟,是因弟不弟之故,所以此文中言弟,罪不在弟,那么也就表明罪在陈侯与二庆了。传中接着说公子黄将要逃亡时,在国都里大喊说:“庆氏无道,谋求在陈国专政,轻慢和蔑视国君而驱逐国君的亲人,五年之内如果不灭亡,这就是没有天理了。” 关于第六件,叔老出使齐国,传中把叔老称为齐子,此人又称子叔齐子。说这是鲁国大夫第一次去齐国聘问,这是合于礼的。按杜预的解释:“齐、鲁有怨,朝聘礼绝,今始复通,故曰初;继好息民,故曰礼。” 【经】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季孙宿如宋。 【传】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戌之聘也。褚师段逆之以受享,赋《常棣》之七章以卒。宋人重贿之。归复命,公享之。赋《鱼丽》之卒章。公赋《南山有台》。武子去所,曰:“臣不堪也。” 鲁襄公二十年冬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十月丙辰日,是个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第二件,季孙宿到时宋国去聘问。 传中对第一件事没有解释。 对第二件事传中说,冬季之时季武子去到宋国,这是回报向戌的聘问。褚师段迎接他让他接受宋平公的享礼,季武子赋《常棣》这首诗的第七章和最后一章。宋国人重重地送给他财礼。季武子回国复命,鲁襄公设享礼招待他,他赋了《鱼丽》这首诗的最后一章。鲁襄公赋《南山有台》这首诗。季武子离开坐席说:“下臣不敢当。” 我们先看一下《常棣》一诗。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先秦〕 常棣之华,鄂不韡(wěi)韡(鲜明茂盛貌)。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畏惧),兄弟孔怀(很关怀)。原隰裒(póu聚集)矣,兄弟求矣。脊令(鹡鸰,一种水鸟)在原,兄弟急难。每(即便)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xì争吵)于墙,外御其务(wǔ同“侮” )。每有良朋,烝(长久)也无戎(帮助)。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友人)。傧(陈列)尔笾豆(祭祀的器具),饮酒之饫(yù宴饮同姓的私宴)。兄弟既具,和乐且孺(相亲)。妻子好合(相亲相爱),如鼓瑟琴。兄弟既翕(聚合),和乐且湛(喜乐)。宜(安,和顺)尔室家,乐尔妻帑(nú通“孥”,儿女)。是究(深思)是图(思虑),亶(确实)其然乎? 译文: 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 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又悲鸣,血亲兄弟才能危难时互相帮助。那些即便最为亲近的朋友们,何况还要长叹几声。 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那些即便最亲近的朋友们,也不会长久地进行帮助。 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遗憾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诗中以“常棣之华,鄂不韡韡”起兴,兴中有比。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所以我们以后的诗歌中常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之情。记得有首日本歌叫《北国之春》,其中翻译过来有这么一句“棣棠丛丛, 朝雾蒙蒙 水车小屋静”而这一段中就是描写史兄弟情谊的。可见日本人也是学习了中国的文学之后学会了运用意象来表达感情了。 此诗中还要注意“鹡鸰”这个意象,这是危急时的呼叫。还有“琴瑟”的意象,这是夫妻之间情感的意象。 我们看一下季武子他赋的是第七章到最后一章。也就是“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几句。他表达的是二国和好,应该安排好家庭关系,相亲相近亲 如兄弟之意。 我们再看他回到国内,赋的《鱼丽》一诗: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鱼丽〔先秦〕 鱼丽(同“罹”遭遇)于罶(liǔ渔具),鲿(cháng)鲨。君子有酒,旨(味美)且多。鱼丽于罶,鲂(fáng)鳢(lǐ)。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罶,鰋(yǎn)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全)矣!物其有(多)矣,维其时(及时)矣! 译文:鱼儿钻进竹篓里结伴游啊,有肥美的黄颊也有小吹沙。热情的主人有的是美酒啊,不但酒醇味美而且席面大!鱼儿钻进竹篓里结伴而游,肥美的鲂鱼黑鱼各有一头。热情的主人家待客有美酒,不但宴席丰盛而且酒醇厚!鱼儿呼朋引伴往竹笼里钻,鲇鱼游得快来鲤鱼跳得欢。热情好客的主人有美酒啊,不但酒醇美而且珍馐齐全!食物丰盛实在妙,质量又是非常好。食物甘美任品味,各种各类很齐备。食物应有尽有之,供应也都很及时。 此诗不难理解,但是季武子可不是夸赞鲁襄公给他摆得宴席的丰盛。他赋的是此诗的最后一章,而最后一章中“物其有矣,维其时矣”意指此番聘宋正是时侯,而且收获颇多。实际上是变相向鲁襄公汇报工作。但这个汇报工作有得意洋洋之意,而且有国君就不要操心了,一切有我在,敬请放心的大权独揽的心理。 而鲁襄公也赋了一首《南山有台》。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先秦〕 南山有台(薹tái),北山有莱(藜lí)。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南山有栲(kǎo),北山有杻(niǔ)。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南山有枸,北山有楰(yú)。乐只君子,遐不黄(黄发,老人)耇(gǒu老)。乐只君子,保艾(保养)尔后。 译文 南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为国立根基。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万年寿无期。南山生绿桑,北山长白杨。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为国争荣光。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万年寿无疆。南山生枸杞,北山长李树。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人民好父母。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美名必永驻。南山生鸭椿,北山长菩提。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高年寿眉齐。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美德充天地。南山生枳椇,北山长苦楸。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那能不长寿。以有这样的君子而快乐,子孙天保佑。 鲁襄公赋此诗目的很明确,肯定了季武子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为国争光,光耀史册。并祝愿他身体康健,万寿无疆。但在此诗中大家要注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而这些植物也都喻为君子。言外之意鲁襄公含蓄地表达了鲁国不只你一个人,能人多的是,别太自以为是了的意思。只不过这话不能明说。表面上和和气气,夸赞有加,吹捧过度,实则有表达不满之意,或是提醒之意。 季武子应该也听出来了,所以“去所”,并说“臣不堪”。实际上他们的矛盾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点破。表面上非常和谐,这个鲁襄公是真的能忍。不过不忍也没有办法。 【传】卫宁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名藏在诸侯之策,曰:‘孙林父、甯殖出其君。’君入则掩之。若能掩之,则吾子也。若不能,犹有鬼神,吾有馁而已,不来食矣。”悼子许诺,惠子遂卒。 传中接着补充了一件卫国的事。 卫国的宁殖生了病,叫来儿子悼子和他说:“我得罪了国君,后悔也来不及了。我的名字记载在诸侯的简册上而加以收藏,记载道‘孙林父、甯殖赶走他们的国君’。国君如果被迎回国,就能掩盖这件事。如果你能够做到掩盖此事,你就是我的儿子。如果不能,假如有鬼神的话,我宁可挨饿,也不来享受你的祭祀。”悼子答应,宁殖就死了。 当年宁殖与孙林父因为卫献公假意请他们吃饭而放了他们鸽子一事驱逐了卫献公,因为自己此事被诸侯记在了各国的历史典籍之中,他不想死后还留这个骂名,于是想让儿子把卫献公接回来,只有这样做才能把自己的这个恶名消除掉 。所以他逼着儿子完成此事。当然这也是为后文作张本。 弹词 南乡子 宁殖 成宙评 临死有私心,唤子替父除恶名。迎得献公回国后,恩情,典册无踪敬鬼神。 怨忿实难平,一怒与人共逐君。定论盖棺难闭眼,名声,淆混后人对错听。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