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释——襄公十六年

左传解读 2024-06-28 21:02:45
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晋内改外盟亲伐楚许 齐臣逃君惧再围成邑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晋悼公。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jú ]梁。戊寅,大夫盟。晋人执莒子、邾子以归。齐侯伐我北鄙。 鲁襄公十六年春天,经中记载了四件事。第一件,周历正月,晋悼公下葬。三月之时,鲁襄公在湨梁与晋平公、宋平公、卫献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会见,并在戊寅日举行了会盟仪式。第三件,在会上,晋国逮捕了莒国国君和邾国国君,然后带着他们回国。第四件事,齐灵公攻打了鲁国的北部边境。 关于第一件事,传中没有对晋悼公的死有更多的解释。晋悼公姬周是在去年冬十一月去世,正月下葬,停灵才两个多月,这是不合礼制的。这说明晋国一定有事,但传中没有解释,我们也不得而知。倒是在鲁襄公十年时的记载可寻端倪。 鲁襄公十年时,宋平公在楚丘设享礼招待晋悼公,当时以《桑林》之舞助兴,但这个《桑林》之舞是商朝天子用的音乐。虽说宋人是殷人后裔,但这个举动明显是拍晋悼公马屁的,更有拥戴晋平公以晋代周的意思。所以当时就被荀罃拒绝了,但荀偃、士匄却说这也不是不行,所以当时就表演了这个乐舞,当时晋悼公就吓行退入了房中,于是乐舞中断。经这一吓,晋悼公就病了,而且在占卜中见到了桑林之神。虽说以后病好了,但晋悼公从此的霸业便开始走了下坡路。五年之后又病一命呜呼,左传的意思明面上意思是说晋悼公因有了以晋代周的想法,所以遭到了天谴,但暗里也暴露了晋国内部之间的斗争。 晋国内部的斗争是当然十分激烈的,所以晋悼公在鲁成公十八年被从周迎回国内继位,那时他还是个十四岁的孩子,在位十五年后病逝,享年二十九岁,可谓英才早逝。晋厉公下葬时仅“以车一乘”,现在晋悼公又是两月而葬,所以晋国的内部权臣专权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或者说晋国权臣对晋君的立废已经形成了一种流行病。所以我认为晋悼公年纪轻轻去世,又是三月而葬,所以他的死应该另有故事,但左传没有解释,不知什么原因。是不是因为晋悼公在诸侯国的地位比较高而不愿意说他一些出格的事,为他避讳呢? 传中把第一件事及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放在一起解释,唯独不提为什么是三月而葬。 关于第四件事,在这次会盟中没有齐国,这并不是说齐国没有参加此会,而是另有原因。我们在传中会说到这一现象。但经中提到了齐国再次攻打了鲁国的北部边境,这是会后之事,传中没有解释。 【传】十六年春,葬晋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改服修官,烝于曲沃。警守而下,会于湨梁。命归侵田。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   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于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甯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 传中说,在鲁襄公十六年春季,晋悼公下葬。晋平公姬彪即位,羊舌肸(叔向)做太傅(过去的太傅是士渥),张君臣(张老之子,代父为司马)做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做公族大夫,虞丘书做乘马御。改穿吉服(脱去丧服穿上登基的服装,),选贤任能,在曲沃举行烝祭。晋平公在国都布置守备以后就沿黄河而下,和鲁襄公、宋平公、卫献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湨梁会见。命令诸侯退回互相侵占的土田。由于鲁国的缘故,晋国在会上拘捕了邾宣公、莒犁比公,给他们安的罪名是这两国“使者来往齐国、楚国之间”。 鲁襄公十二年,莒人伐鲁东鄙,鲁襄公十四年,莒人又侵鲁东鄙;鲁襄公十五年,邾人伐鲁南鄙。所以说邾、莒二国,屡次侵伐鲁国。左传在前文有过解释,凡“君不道於其民,则称‘人’以执。”所以经中说的是“晋人执”此二国君,说明他们侵犯鲁国是不把自己的百姓当回事,所以说他无道於民。实际上此次来就是完成了晋国对鲁国的承诺。但在鲁成公十五年时晋侯执曹伯,鲁僖公二十八年时晋人执卫侯,皆是“归于京师”。而此次却是“以归”,说明晋平公已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 大家看晋平公的做法,父亲两月而葬,改穿吉服,这是违反礼制的一个表现。对高层官员做了调整,这明显是奖赏功臣的作法。召集诸侯,这是一个要向世人宣告自己已是晋国之主的心理。从一系列的行为来看,都表现出一种猴急的心态,有一种生怕别人不承认自己地位的意思。所以晋悼公之死极有可能与晋平公有关,而新上任的这些人大概都与此脱不了干系。 传中接着说,晋平公和诸侯在温地举行了宴会,会上他让诸侯的大夫们舞蹈,说:“唱诗一定要和舞蹈相配。”齐国高厚的诗与舞蹈不相匹配。荀偃发怒,并且说:“诸侯有其他的想法了。”于是晋国让诸侯的大夫们和高厚盟誓,高厚逃走回国。当时鲁国叔孙豹、晋国荀偃、宋国向戌、卫国宁殖、郑国公孙虿、小邾国的大夫盟誓说:“共同讨伐不忠于盟主的人。” 此段中实际上就解释了经中为什么没有记录齐国参加盟会的原因。因跳舞不与诗相配,高厚被认定有二心。实际上会上抓邾宣公、莒犁比公并给他们安的罪名是“通齐通楚”就是在敲山震虎,明着在敲打齐国。高厚跳舞不与诗相配是因为心中害怕,所以出错。但这个细微的动作被荀偃看了出来,马上说齐国确实有二心,因为他心中在思考别的事情,所以诗舞才会不相配。而齐国的高厚看被人点破了,更加慌张,干脆逃了回去,以免像邾莒国君一样被抓。因齐国会后逃归,诸侯盟誓之辞实有伐齐之意,所以鲁襄公归国告庙,历告所会,不告齐参加盟会。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所有国家都是国君参加,唯有齐国是大夫高厚参加,而齐灵公没有来,这当然也引起了晋国的不满和警惕。 【经】夏,公至自会。五月甲子,地震。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甯殖、宋人伐许。 【传】许男请迁于晋。诸侯遂迁许,许大夫不可。晋人归诸侯。郑子蟜闻将伐许,遂相郑伯以从诸侯之师。穆叔从公。齐子帅师会晋荀偃。书曰:“会郑伯。”为夷故也。 夏六月,次于棫林。庚寅,伐许,次于函氏。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 鲁襄公十六年夏天,经中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鲁襄公从湨梁之会回到了鲁国。第二件事,五月甲子日,鲁国发生了地震。第三件事,叔老与郑伯、晋荀偃、卫甯殖、宋人会合共同讨伐许国。 关于第一件和第二件,传中没有解释。 关于第三件事,传中说当时在会上许灵公向晋国请求迁都。当时诸侯答应让许国迁移,但许国的大夫不同意,晋国人让各国诸侯回国而自己单独出兵进攻许国。所以经中对许国实际上也参加了此次盟会的事也没有提及。实际上这个许灵公极有可能是不请自来的,因为在鲁成公十五年的时候许国为了逃避郑国的威胁,许灵公在楚国的帮助下迁到了叶这个地方,实际上许国成了楚国的一个附属国。但现在可能又受不了楚了,所以自己跑来要求再次迁都,当然这得有晋国的保护。但其内部大夫不同意,于是晋国得给他作主,所以要攻打许国。 当时郑国的子蟜听到将要进攻许国,就辅佐郑简公跟从诸侯的军队一块去攻许。穆叔跟从鲁襄公回国,因为齐国的高厚逃了回去,一定会侵鲁,所以鲁国得回去做准备。虽然晋国说你们都回去吧,我去打许国,你想谁能真的离开。所以郑国和大家都去了,鲁国自己离开也不好看,于是派了齐子(叔老)率领军队会见晋国荀偃。而《春秋》记载说“会郑伯”,这是为了把序列摆平。 这段中说经中有句话是“会郑伯”,而没有说“会荀偃”。这是因为去攻打许国时诸侯都是大夫出征,只有郑国与许国是宿怨,所以郑伯也去了,从身份地位上来说,去的人里面郑国国君的身份是最高贵的,所以经中记作“会郑伯”,而不记作会主帅荀偃,这是一种尊卑意识,所以叫“平”。 六月的时候,军队驻扎在了棫林。庚寅这一天,攻进了许国,军队驻扎在了函氏。 晋国的荀偃、栾黡带兵进攻楚国,以此来报复在宋国扬梁的那一次战役。这个扬梁之役在鲁襄公十二年,当时晋国在郑国求揍的情况下攻打了郑国,所以郑国顺利地归附了晋国,所以楚国生气,于是拿宋国出气,这就是扬梁之役。而现在晋国想想这个事了,于是来报复那次楚国攻国宋国的战役。实质上就是晋平公刚上台,想以此立威,并且想给许国作主,那就得对他的宗主国下手,这样许国迁都之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找了这么个理由来进攻楚国。当时楚国的公子格带兵,和晋军在湛坂作战。楚军大败。晋军就侵袭了方城山的外边,再次进攻许国然后回国。 【经】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大雩。 【传】秋,齐侯围成,孟孺子速徼之。齐侯曰:“是好勇,去之以为之名。”速遂塞海陉而还。 鲁襄公十六年秋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齐国再次攻打了鲁国的北部边境。第二件事鲁国举行了隆重的雩祭。而雩祭应在夏季举行,现在秋天了,所以这是书过之辞。此事传中没有解释。 关于第一件事,传中说在这年秋季,齐灵公包围又一次包围了鲁国的成邑,孟孺子速截击齐军。齐灵公说:“这个人喜欢勇敢,我们撤离这里以成其好勇之名。”孟孺子速就堵塞了海陉险道然后回国。 齐国这是第三次攻打成邑了,但一直没有拿下来。而且这个齐灵公看见勇将就主动撤退了,嘴上说的是以成其名,实质上就是害怕。所以齐国给人的印象是有野心,但没有胆量。所以他经常鼓捣其他的小弟去攻打鲁国,自己亲自下场又畏首畏尾,不像个干大事的人。 【经】冬,叔孙豹如晋。 【传】冬,穆叔如晋聘,且言齐故。晋人曰:“以寡君之未禘祀,与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穆叔曰:“以齐人之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是以大请!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领西望曰:‘庶几乎!’比执事之间,恐无及也!”见中行献子,赋《圻父》。献子曰:“偃知罪矣!敢不从执事以同恤社稷,而使鲁及此。”见范宣子,赋《鸿雁》之卒章。宣子曰:“匄在此,敢使鲁无鸠乎?”  鲁襄公十六年冬天,经中只记载了一件事。叔孙豹在这年冬天到晋国去聘问。 传中说,这年冬季,叔孙豹穆叔穆叔去到晋国聘问,同时说了齐国入侵的事情。晋国人说:“由于寡君还没有为先君举行禘祭同时百姓也没有得到安息,所以不能去救援你们,如果不是这样,那是不敢忘记的。”穆叔说:“由于齐国人早晚都在敝邑的土地上发泄愤恨,因此才来郑重请求。敝邑的危急,早晨等不到晚上,鲁国人民伸长了脖子望着西边说:‘也许可以来救援了吧!’等到执事得空闲,恐怕来不及了。”穆叔进见了中行献子荀偃,赋了《圻父》这首诗。献子说“偃知道罪过了,岂敢不跟随执事来共同为忧虑国家,而让鲁国到了这个地步!”见了范宣子,赋《鸿雁》这首诗的最后一章。范宣子说:“匄在这里,敢让鲁国不得安宁吗?” 此段中,晋国人先是不答应,以没举行禘祭为由。在鲁僖公三十三年传中说:“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於主,烝、尝、禘於庙。”此年正月,晋已烝于曲沃,但仍说“未得禘祀”,以此可知禘祀,禘祀是三年丧毕之吉祭。但这也明显是托辞,因为周礼中还有三年内不动刀兵,不举乐之说,而晋国早已打了楚国和许国,所以春天刚回来,现在再出兵,晋国不乐意罢了,至于说百姓还没得到安息倒是实情。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回答鲁国的人不是执事士匄。按再说这种事应该是士匄来接待鲁国的聘问者的,但似乎晋国的士匄和荀偃都没有在朝堂之上见到鲁国的使者,而是不能孙豹去进见才见到的。穆叔赋的这两首诗,我们说一下: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祈父〔先秦〕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译文祈父!我们君王的武士啊。为什么让我们忧愁而痛苦?没有可以安定的去处。祈父!我们君王的大臣啊。为什么让我们忧愁而痛苦?害我跑来跑去无休止。祈父!你的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饱受征战苦?可怜我家中老母没饭吃。 穆叔以这个方式责问荀偃,你既然是诸侯同盟中的军事指挥,却对我们鲁国遭受的灾祸不管不顾,让我们天天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这有点说不可去吧!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先秦〕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译文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诗歌最后一章,穆叔说我们鲁国现在这么忧愁困苦,像嗷嗷哀鸣失群的鸿雁。谁能理解我啊,只有那伟大光荣正确的人啊! 如果说穆叔对荀偃用的激将法,那么对士匄用的是歌颂法。可见穆叔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什么禀性的人诵什么样的诗。 通过我两个人对叔孙豹的答复,他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晋国的政策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弹词 点绛唇 叔孙豹 成宙评 坎坷生平,精通辞令通诗赋。亲雄顾主,行使风尘路。 纵横捭阖,酌情斟词句。三不朽,落盘珠玉,后世常迎取。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