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零聊红楼:即便是写应制诗,也要展现真我的风采

经纬讲小说 2024-06-17 11:26:35

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咱们继续聊红楼梦第十八回。上一期咱们说完了四春与李纨的诗,这一期咱们就看看主角团的发挥。尤其是钗黛,之前铺垫了很多,都说她俩有才,连探春都要避其锋芒。那究竟怎么个有才法,这里是初次展现,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先看宝钗的诗,匾额是“凝晖钟瑞”,光辉与祥瑞聚集此地,这都是皇帝的恩德呀。凝和钟都是聚集的意思,聚集是往里收,不像探春写的“生光辉”那样是往外放,这就比较符合宝钗内敛含蓄的人设。

再看诗。“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交代了大观园的地理位置。华日是指皇帝,祥云是指元春。之前宝玉作对联“好云香护采芹人”,其中的“好云”,也是把她姐姐比做罩着贾府的祥云。

下一句“高柳喜迁莺出谷”,化自《诗经·小雅·伐木》。原诗说“伐木丁丁”,这里丁要读zheng啊,是砍树的声音,“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它的本意是以鸟喻人,小鸟飞到树顶上鸣叫,是为了吸引朋友,结交知音。而宝钗虽然引用了这首诗,但没有用它的原意,而是用来形容元春攀高枝。呃,也不能叫攀高枝吧,这个词有贬义哈,就说青云直上吧。元春从贾府入宫,就好比小鸟从幽谷飞到了高柳之上。

下一句“修篁时待凤来仪”,篁就是竹子。竹子与“有凤来仪”的关系咱们之前聊过很多了哈,就不再说了。竹子等凤凰来仪,就像园子等元春行幸,比喻也很恰当。这一联上半句说的是元春入宫,下半句说的是元春回家,有去有回,完美闭环。

再下一联就更关键了,“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皇帝出游叫宸游,这里就是指贵妃省亲了。这句诗说宸游昭著文风,归省发扬孝化,意思其实就是,省亲时娘娘让我们搁这儿写诗,说明朝廷重视文化教育。而皇上开放省亲政策,说明朝廷重视孝道,以孝教化人民。

那为什么这一句重要呢?咱们之前聊过,省亲并不仅仅一个是闺女回娘家的私事,它其实是一个政绩工程,是一个政治任务。元春、贾府、以及其他太监和各部门的办事员,都要借省亲表明自己忠诚能干。从皇帝的角度来说,开放省亲,就是要昭示天下,朕特别重视孝,特别体恤老百姓,朕要以省亲作为榜样,让孝布满天下。所以说,其他人颂圣只是来回来去叨叨皇帝有多大的恩德,娘娘有多么的富贵,而这一句的颂圣,才是真正颂到了点儿上,指出了省亲的核心实质。也可见宝钗虽然不声不响,藏愚守拙,其实她心里明镜儿似的,看问题看得非常透彻。

最后一句说“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盈彩笔有个典故,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年少时梦见有人送他一支五色笔,于是文彩俊发,名扬天下。N多年后,他又做梦,梦见东晋时的文学家、也是风水大仙儿郭璞,跟他说我有支笔放你这儿好多年了,你用得差不多了,该还给我了。江淹也真听话,把五色笔还了回去,梦醒之后,他就再写不出好的诗文了,就“江郎才尽”了。“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

宝钗这句诗是说,看了娘娘那如同用五彩笔写出的美妙诗句,我自惭才浅,不敢再往下写了。最后还是以踩自己的方式强捧了一把元春,这个尾收得一般,但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吧。整体来看,这首诗端庄大气,内敛含蓄,符合宝钗的性格,用典对仗都很漂亮,尤其关键的是中心思想明确。之前那些姊妹写的诗,要么颂圣颂得不着边际、空洞乏味,要么遣词用典是东拼西借硬凑成句。相比之下,宝钗这首确实要好得多了。

再看黛玉。贾府四春写的都是七绝,李纨宝钗写的都是七律,她们写的都是七言诗。而黛玉与宝玉这小两口一样,写的都是五律,这显然是作者的特意设计,具体情况咱们上一期聊过了。

那么这里再从书中角色的角度来聊聊,宝玉写五律是命题作文,元春亲口说了,他必须写五律,而对其他姊妹并没做限制。黛玉也写五律,倒未必是故意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她也未必知道其他姊妹写什么体裁嘛。估计她只是听到了元春对宝玉的限制后,就有意无意想和宝玉靠拢而已。话说当年老零也曾偷窥暗恋女生的作文主题,然后自己也写个相似的,暗戳戳就有一种“俺们俩是一条心”的感觉。过后如果有机会聊起来,还可以故作惊喜,“你也写这个啊,咱俩一样哎!”当然黛玉肯定没有老零的心理这么龌龊啊,哈哈。

黛玉题的匾额是“世外仙源”,咱们知道她的前世是绛珠仙草,所以这个诗题就自带一股仙气儿。另外,大观园是太虚幻境的投影,而绛珠与太虚幻境颇有渊源。第一回里和尚提到,绛珠下凡还泪,要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第五回里,警幻说今天她本来是去接绛珠妹子到太虚幻境玩的,只是因为中途见到了宁荣二公,受他们所托,这才改成了接宝玉过来。至于之后警幻有没有再去接绛珠,咱们就不清楚了哈。

再看诗,第一句“名园筑何处”,是个设问句,似乎也像宝钗的第一句似的,要给大家指一指大观园的地理位置。但如果下一句真的说“位于城西门”,那就实在太low了。所以下一句笔锋一转,“仙境别红尘”,原来她不是想跟你扯什么东南西北,而是说这园子是仙境,不是红尘,底层逻辑就不一样。这一问一答,就大大提升了大观园的格调。

下一句“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借得山川秀”有个典故,唐朝的名相张说,有一阵政治失势,被贬为岳州刺史。虽然仕途不得意,但在此期间,他登南楼,游洞庭,访君山,文思如泉涌,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大家说他诗写得比以前好,是因为“得江山助”。

黛玉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今天作的诗都很好,这是借了园子里山水的秀丽,也就是“得江山助”;同时,反过来说呢,这些诗、或者说省亲这件盛事,也给园子里的景物增光添彩。

请大家注意,黛玉是专夸元春一人诗写得好吗?是专指元春的诗“借得山川秀”吗?我觉得不是。她说的是“省亲赋诗”这件事,这里包括元春,包括姊妹,当然也包括她自己。这就是她与其他姊妹最大的不同。其他人的诗,大都是说自己的诗一塌糊涂,又“羞题”又“自惭”的,只有元春是仙才,元春写的诗是“珠玉”。而黛玉没这么说。她当然得捧元春,但她没有踩自己,她要表达的是我们的诗都很优秀。即便是写应制诗,但她骨子里的那种骄傲、那种不卑不亢也是遮掩不住的。

再下一句,“香融金谷酒”,金谷是指晋代大富豪石崇的“金谷园”。当年石崇在这里大宴宾客,大家作诗,写不出来的罚酒三斗,既热闹又文雅。黛玉借用这个典故,字面上好像仅是说酒香,但此时此刻那鲜花着锦之盛已跃然纸上。

再下一句“花媚玉堂人”。玉堂有好多个意思,它可以指妃嫔的居所,也可以指神仙的居所,还可指豪贵的宅第。

从颂圣来说,那么这句诗里的玉堂人当然是指元春,是说花儿都向贵妃娘娘献媚,在花儿的映衬下,娘娘更加美艳动人。但若结合另两个解释,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富贵风流、如仙境般的园子就是玉堂,这里的人都是玉堂人。那么黛玉就不仅是颂扬元春,也是在赞美姊妹和自己。

最后一联,“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这就是单纯的颂圣了,不过黛玉还是玩了个小技巧,结尾是“以景结情”。她没有直接说得到了这样的恩宠,我们应是怎样感恩戴德受宠若惊,而是以“宫车过往频”这样一句实景描写作为收尾。为什么会“宫车过往频”?看到“宫车过往频”是怎样的心情?已经无需往下表述了,其情已隐藏在了景里,给人感觉更意韵悠长。

总的来说,黛玉这首诗用典造句都很漂亮,而且清新淡雅,不像其他人颂圣颂得那么严肃,那么紧巴巴。更重要的是,她虽然在颂圣,但没有用踩自己的方式去捧别人。她依然在隐隐维护着自身的骄傲与尊严,这是非常难得的。

书里还特地写了一笔黛玉的心理活动,说她本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但元春只命作一匾一咏,不好违谕多作,就胡乱作一首应景罢了。胡乱作尚有如此水准,可见黛玉确有“咏絮之才”。说是“胡乱作”也确实不是她凡尔赛,这毕竟是应制诗,再怎么发挥也难免束手束脚,这首诗远不是黛玉的最高水平。当然了,像探春、宝钗她们此时写的,也不是她们的真实水平。

好,接下来该宝玉了。宝玉一共提交了四首诗,前两首诗完全是自己原创,后两首则是有人帮忙。本期先说前两首。这两首诗,先不管水平咋样,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与其他人不同的特点,就是基本不颂圣,至少是不明显。在宝玉的诗里,你看不到什么“恩宠”、什么“奉命”、什么“自惭”之类的字眼。换句话说,他的诗,更像是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为了讨好谁。

先看第一首,“有凤来仪”。“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竹实和凤凰那点羁绊咱们叨叨过好多次了,就不重复了。这一句当然可以认为是颂圣,把元春比做凤凰,但即便是颂,也是收着颂,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大做文章,而是一笔带过就完了,下面着重写的还是竹子本身,并没有说凤凰来了就如何给竹子增光添彩。

下一句“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这是描写竹的色相,竹子青翠,竹荫清凉。有些古本,比如己卯本和庚辰本,这里的“个个”写的是单人旁的“個”;而梦稿本写的是三笔画的“个”。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两个字是一样的,只是繁体字和简体字之别,但在古代不能这么看。感觉上这里还是三划的“个”比较合适。“竹”字的发展源流,大家可以看一下图,它是个象形字,像是下垂的竹叶,它早期的字形就像是两个“个”字。所以“个个绿生凉”的“个”应该不是个量词,而是用象形的方式来形容竹子特别茂密,所以感觉三划的个应该比单人旁的個更合诗意。

再下一句,“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这是个倒装句,正着说就是防止绕阶的泉水迸到台阶上,阻碍鼎炉的香气穿帘散去。这也是作诗常用的一种倒装手法。那么泉水为什么不会飞溅?香气为什么不会穿帘呢?还是因为竹叶浓厚茂密,像一堵墙一样把它们给挡住了。

这一句写得还挺有讲究。古有佛偈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竹再密也挡不住水,山再高也拦不住云。它本意是述说一个禅理,水无形,云不定,所以它不可阻挡,它无所畏惧。做人也是如此,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才可以跨越一切艰难险阻。

而宝玉这句诗借用典故,却反其意而行之,说竹林已经能把水给挡住了,可见这竹有多密。这一句写得还是挺妙的。

最后一句“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就是说我想要白天睡觉,睡到自然醒,所以希望竹子不要随风乱晃。那竹影一晃啊,就影响我大白天做美梦。既然可以随心所欲的“好梦昼初长”,那显然是非常安闲惬意了,啥心事都没有,这不就是“富贵闲人”嘛。

这首“有凤来仪”,写的是黛玉居住的潇湘馆。有趣的是,就在下一回,黛玉在房里午睡,宝玉就跑来骚扰她,给她讲笑话,俩人就“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了。虽然此时黛玉还没有入住潇湘馆,但进了大观园后,宝玉这种事也没少干。比如第二十六回,他大白天跑去潇湘馆,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又听见黛玉在床上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听得他神魂飘荡。

可见,扰了黛玉昼梦的,不是竹影,而正是宝玉本人。当然这种打扰不是烦恼,就算是,也是甜蜜的烦恼、幸福的烦恼。我们想象一下,在斑驳的竹影下,一对儿小情侣亲亲热热谈着恋爱,茂密的竹林就像一道结界,给他俩围出了一个私密的、幽静的空间。这一幕又何尝不是一场美梦呢?“好梦昼初长”,但愿这样的美梦,永远也不要醒来。

咱们再看下一首,“蘅芷清芬”。这首诗有点意思,虽然题目是“蘅芷清芬”,但并没有把笔墨全都放在蘅芜上,反而萝薜更像是主角。

第一句说:“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第十七回里提到,此处“一株花木也无”,全是异草,除了杜若蘅芜等香草外,还有薜荔藤萝等牵藤引蔓的植物。薜荔藤萝本身是不大香的,贾政就说“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但宝玉这里偏偏写“萝薜助芬芳”,虽然它们自己不香,但它们的存在,使得蘅芜等香草更香了。

那么萝薜是怎么“助芬芳”的呢?下一句说“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这些藤蔓不像树木那样直愣愣的的杵着,而是萦回曲折垂檐绕柱的,所以说它“软”,说它“柔”。三春草是鲜嫩的,生命力旺盛的,而这些藤蔓围绕着它们,不是想喧宾夺主,也不是想把它们勒死,而是软软地守护着它,陪伴着它,在藤蔓的衬托下,草显得更加翠绿了。

“柔拖一缕香”就写得更美了。这香气不是漫无边际地弥散在空气中,而是被藤蔓温柔地拖着走,就像两个人手拉手似的。藤蔓延伸到哪里,香气就跟着散播到哪里。再回想前一句“萝薜助芬芳”,这个“助”是不是就显得更生动、更拟人化了呢?

下一句“轻烟迷曲径”,这个轻烟,可以是藤蔓盘旋萦绕的样子有如轻烟;也可说是香气氤氲,有如轻烟。再下一句“冷翠滴回廊”。冷翠可以说是草木那清冷的翠绿色,也可以说是枝叶上的露水,因为这些植物“垂檐绕柱”,盘旋缠绕在建筑物上,所以它们的露水可以滴在回廊之上。试想在此地漫步,香气缭绕,露水滴台,可不是置身仙境一般嘛。

上面这几句写得实在是美,而且这种美不是浓郁的、绚烂的,而是清冷的、含蓄的、温柔的,与后来此间主人宝钗有暗合之处。另外这几句里有着“冷”、“香”二字,与吃冷香丸的宝钗也是能挂上些关系的。

那么身处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人会怎么样呢?最后一句说“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这是一个典故。南北朝时的大诗人谢灵运,他有个族弟叫谢惠连。这个弟弟是他的灵感源泉,每当和他弟弟在一起,他就能写出好诗。甚至都不用见真人,有一次谢灵运做梦梦见了弟弟,醒来后就写出了名句“池塘生春草”。连谢灵运自己都说“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就是说这么美妙的诗句不是我自己的才华能写出来的,是上帝握着我的笔写的。

宝玉这句诗说,像“池塘生春草”这样的好句子,难道只有在谢家做梦才能写出来吗?言下之意其实就是,在蘅芜苑这么美丽的地方,也能够诗兴大发,也能做那样的好梦。这首诗前面几句写的都是美景,最后一句把景和人、和作诗联系了起来,更显得高洁雅致。

总结一下,整体来说,这两首诗写得恬静淡雅,不沾世俗之气。虽然这两首诗也不是宝玉自己的最高水平,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诗里没有感恩戴德阿谀奉承的肉麻词儿,他是认认真真在写景咏物、抒发情感。即便是在省亲这样的场合,颂圣可以说是一项必须的政治任务,但他也还是尽量坚持做自己。在这一点上,他和黛玉是有共通之处的。宝黛为何相爱相惜,精神上的共鸣是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有凤来仪”的最后一句是“好梦昼初长”,“蘅芷清芬”的最后一句是“谢家幽梦长”,都提到了梦字,不知是不是暗藏人生一场大梦的意味。而宝玉与潇湘馆、蘅芜苑这两个地方的主人,与黛玉的爱情,与宝钗的婚姻,也不过是一场大梦罢了。乃至个人成败、家族兴衰,也不过是一场大梦。这个梦再美,再长,再有诗意,终归还是梦而已,迟早是要破碎的。

好,以上这两首完全是宝玉的自主原创。而后面两首,一个有宝钗给他做“一字之师”,另一个就更过分了,是女友代考。那两首我们就放到下一期再聊。请大家请抬玉手一键三连,点个关注随个赞,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4

经纬讲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