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零聊红楼:相思点亮“花溆”,荒芜淹没“蘅芜

经纬讲小说 2024-04-15 19:52:51

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咱们继续逛园子。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始今天的废话。从稻香村出来,众人穿花度柳抚石依泉,历经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萝薜字面上是指女萝和薜荔这两种植物,也可以泛指攀援的蔓生植物。

贾政问这里题什么名,有人说,“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出自《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的主角就是武陵人。他在捕鱼时迷了路,原文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钻过山洞,便来到了桃花源。此时贾政他们也是从稻香村那边的山绕过来,见到此处有一石洞,和桃花源记的描写能搭上点关系。

不过贾政说叫武陵源不好,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于是又有人说,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这也是引用“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他们的先祖就是为避秦乱而迁居至此的。

如果说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是形容这里和“桃花源”一样和谐美好,这个题名也算说得通。但如果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那就坏了,那是极大的政治不正确。所以宝玉说,“秦人旧舍”这个名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是避乱之地,如今圣明天子太平盛世,你却在自己家里建一个避难所,挖个防空洞,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作大死吗?

顺便一提,有说法说“秦人旧舍”是影射秦可卿和现实中的宫廷斗争等等,咱们就不聊那些东西了。

那么宝玉给起个什么名呢?他说:“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先说花溆。溆是水边的意思。此处“落花浮荡”,所以叫花溆。它可能是由唐朝诗人崔国辅的《采莲曲》一诗想来。

采莲曲

唐·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

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

并著木兰舟。

这首诗说:“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玉光闪闪的水塘边,花儿竞相绽放,阳光将水面染成了金色,水波不断荡漾开来。“花溆”可能就是结合这一句的诗意想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下面这一句:“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为什么水波荡漾呢?因为有人在划船。恋人们划着小船相聚,惟恐分离,所以紧紧把小船靠拢在一起。

咱们想啊,宝玉此时正处在恋爱中,虽然他此时可能还懵懵懂懂的,未必知道自己恋爱了,但他对黛玉肯定就有这种“相逢畏相失”的感觉。尤其是黛玉之前回老家去了,给她爹办完后事才回来,俩人分离了好久,所以宝玉对“相逢畏相失”的感受就更深了。他肯定也幻想过和黛玉一起泛舟湖上,谈谈笑笑,相依相偎,所以面对此情此景,他自然而然就想起了这首诗。妙的是,后来刘姥姥逛大观园那一回,宝黛二人还真的就坐着小船来到了“花溆”这里,还讨论了荷叶与李商隐的诗,这是多么文艺又多么幸福的一刻。此处与后文遥相呼应,真是妙不可言。

另外,从元春那一边来说,宝玉对他姐姐可能也有“相逢畏相失”的感觉。元春从小教他读书识字,姐弟俩的感情肯定很深。姐姐入了宫,难得有机会回家一趟,弟弟舍不得她,想到将来省亲时,短暂相聚又复别离的那一刻,不也是“相逢畏相失”嘛。尤其与“蓼汀”结合起来,就更对味了。

咱们再看“蓼汀”。蓼是一种浅红色的小花,汀是水边的平地。这个词可能化自唐朝罗邺的诗《雁》。原诗是这么写的:“暮天新雁起汀州,红蓼花开水国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黄昏时分,雁儿在汀州飞翔。红色的蓼花开放,就像在诉说着身在异乡的忧伤。在故乡的夜空明月之下,有人在江楼上想念着对方。

可见,这首诗的意境是凄婉萧索的,让人不免产生思乡之情。我们再想元春的处境,一入皇宫深似海,虽然与自家物理上的距离并不远,但难得见面,说是如同身在异乡也不为过。所以后来元春说“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改名的一个原因,恐怕是元春由蓼汀二字联想到这首诗,又联想到自己,有点破防了,见不得“蓼汀”二字,所以让人改了。这些咱们到那一回再细说吧。

虽然“蓼汀花溆”这个题名颇有韵味,但贾政听了宝玉的答案,“更批胡说”。贾政为什么之前还点头微笑,后来就全都给差评,咱们之前详细分析过,就不重复了。还是咱们来给客观的打个分吧。

此时船还没有造成,没法乘船过洞,大家只好从山上盘道绕过去。路上“只见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纡”。再一次着重点出落花,与之前的“沁芳”遥相呼应,这也是为后文伏脉,后来一些重要的情节,就是在这一带发生的。

再往前走,见到“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贾政见了有点失望,说:“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然而一进门,“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这是建筑学上的欲扬先抑,设计非常精妙。批语说“前三处皆还在人意之中,此一处则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也。”有没有“今古未见”这么夸张不好说,但确实是鬼斧神工,像老零这样没见过世面的,都很难想象出来这个画面。

更有趣的是,此处“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串“或什么或什么”的排比句,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等等,咱们就不细读了。感谢批语给咱们的提示,它说:“连用几‘或’字,是从昌黎《南山诗》中学得。”

昌黎是指韩愈,这首《南山诗》写的是他三次游历终南山的所见所感。这首诗非常长啊,咱们就节选其中一段,昌黎先生连用“或”描写群山奇景,比如这一句“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或蛇若藏龙,或翼若搏鹫”。就是说有的山像暴晒的鳖壳,有的山像沉睡的野兽,有的山像蜿蜒的卧龙,有的山像张翼的猛鹫。老曹这里也是借用了这种手法来描写这些奇花异草。

作者此处的设计显然是有深意的。这里就是后来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在第八回,宝玉与宝钗互看金玉那一回,书里描述宝钗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就像蘅芜苑外面那一色水磨砖墙似的,用贾政的话说,无味得很。

但是,越过无味的砖墙,我们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透过无味的外表,我们才发现,宝钗其实是一个博学、多才、细心、体贴、温柔多情又善解人意的女孩子。而从另一面说呢,她也是一个内心比较复杂的女孩子,相比起其他人,比如比较单纯的黛玉、湘云,她显然心思要多得多。就像潇湘馆主要就是竹,而蘅芜苑却是各类异草错综缠绕。

宝钗她不爱花儿粉儿的,但她身上自带冷香丸的香气。此处也是“一株花木也无”,但遍布异草之香,与宝钗的气质秉性也是吻合的。

贾政见了这些异草,不禁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清客们也不大认识,也可能有认识的但不说。为了把高光留给宝玉嘛。宝玉也确实憋不住,立即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说这个是藤萝薜荔,那个是杜若蘅芜,等等等等,挨个介绍一遍。那他哪来的这些知识呢?他自己说,是从《离骚》、《文选》等书上看来的。“离骚”是屈原的诗,“文选”是“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萧统本是太子,但还没等继位就英年早逝了,谥号昭明,史称“昭明太子”,这部集子也就叫“昭明文选”。

另外批语还有提示,有些草出自“楚辞”、有些草出自晋代左思的《吴都赋》、《蜀都赋》等等,就不细说了。要是每个草都去聊聊它的出处,那这一期咱就不用干别的了。唯一需要重点说的是“蘅芜”,因为这里是“蘅芜苑”嘛,等会儿咱们聊到匾额时再细说。

这一路上,宝玉是前引诗经后据楚辞,历朝历代名家名篇信手拈来,可见他不是不读书,而且有些书读得相当熟,理解相当透。但在贾政看来,他这知识啊,都学杂了,这不就是不务正业嘛。之前宝玉入家塾那一回里,贾政就嘱咐跟着宝玉的李贵,让他转告老师,说诗经古文一概不用学,只把《四书》讲明背熟最要紧。所以贾政此时见宝玉说草说得头头是道,不喜反怒,喝道,谁问你了?把宝玉吓得不敢再说。

众人顺着抄手游廊向前走,见到五间清厦,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因为此处已草香氤氲,用不着再点香了。这些天然的草香,也肯定比那些人工做的香更沁人心脾。

于是贾政说,这里题额必须得题个好的,方不负此。众人笑道:“再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兰和蕙都是香草。有个成语叫“兰心蕙质”,比喻女子如兰蕙般纯洁高雅。这个“兰风蕙露”也差不多,既是说此地草香,也是说主人人好。

贾政又问作什么对联。一人说:“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杜若也是香草。这个下联可能是借用唐朝徐坚的“棹歌行”,其中有一句,“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是说行船来到开满杜若的沙洲。然而此地并没有水,更没有杜若洲,此句与实景不符,而且这一句抄别人的诗抄得也太明显了,显然不咋地。

更关键在于上联,麝兰芳霭斜阳院,麝兰之香弥漫在夕阳斜照的院子里,给人一种消极颓废之感,好像这个家快要散了似的。所以众人说“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但作此联的那个清客还不服气,说:“古人诗云:‘蘼芜满手泣斜晖’。”意思就是古人也写斜阳嘛,我化用古人的诗,哪里不妥了?

这句诗出自唐朝传奇女诗人鱼玄机的《闺怨》,原文写的是“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蘼芜也是一种香草。我满手握着蘼芜,对着夕阳嗷嗷哭,因为看到邻居家的老公回来了,那我老公在哪呢?他怎么没消息呢?

简单说说这首诗的背景吧。鱼玄机原名幼微,自幼就有才女之名,大概十四五岁时,在大诗人温庭筠的撮合下,她嫁给了新科状元李亿。但李亿的正妻裴氏不待见她,排挤虐待她,就像夏金桂对香菱似的。裴家势力大,李亿不敢得罪老婆,只好把她送到了长安咸宜观,鱼幼微就此变成了女道士鱼玄机。这首诗应该就是她思念李亿所写的。

李亿发誓说我一定常来看你啊,过两三年我就把你接出来啊。然而鱼玄机等啊等,没等来李亿,却等来了李亿带着老婆去扬州赴任的消息。自此鱼玄机性情大变,在道观里招蜂引蝶纵情声色,成了“大唐豪放女”。后来因为动用私刑打死了自己的侍女绿翘,被处决,年仅27岁。

说回这首诗,从主题来看,表现的是一个弃妇的哀怨之情。那我们不免由此联想到此间主人薛宝钗后来的命运。从前八十回里的一些线索来推测,宝玉后来很可能出家了,留下宝钗独守空闺。此处点出这么一句哀怨之诗,可能是为后文伏脉。虽然有点过度解读之嫌啊,但以老曹那复杂脑子,设计这么一个伏笔也未必不可能,供大家参考吧。

总之呢,这个清客说出这样一句诗来,更不吉利了,大家赶紧让他打住,说“颓丧,颓丧。”于是又有一人做了一联,“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三径”也是个典故,西汉有个叫蒋诩的,因为看不惯王莽专权,辞官隐居,在家门口开了三条小路,或是一个三叉的小路,一条通向自己家,另外两条只给他的两个朋友求仲和羊仲走,这俩人也是隐士,这就叫“三径”。蒋诩那意思就是我只和高逸之人结交,其他乱七八糟的人不要来找我,没有路给你走。后来就用“三径”代指隐士的居所,这个词在很多诗文中都能见到。

从观感上来说,这副对联还凑合,虽然用词还是有些俗,但至少没那么丧了。不过一结合实景,问题就大了。就像宝玉所说的,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也没有三径,要是可以这样胡编乱造啊,那么题二百联也题不完。贾政说,谁按着你的头,叫你必定说这些字样呢?宝玉道:“如此说,匾上则莫若‘蘅芷清芬’四字。”

蘅和芷都是香草,清芬除了说香气扑鼻之外,也有人品高尚纯洁之意。那既然和“兰风蕙露”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非要用它呢?除了文字上的讲究之外,更关键就在于要体现出“蘅芜”。

在东晋的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里有这么个故事,汉武帝有个爱妃李夫人,是音乐家李延年和大将军李广利的妹妹。她产后不久就病逝了,汉武帝非常思念她。有一天皇帝在延凉室——就是乘凉的房间——休息,梦见李夫人来了,送给他一枝喷香的蘅芜草。他从梦中惊醒,不见李夫人踪影,但那草的香气却弥漫在枕头和衣服上,过了几个月都没有散去。皇帝就更加思念李夫人,哭得梨花带雨的,眼泪把席子都打湿了,只求能再见爱妃一面,却再也没有梦见过她。汉武帝就把延凉室改名为“遗芳梦室”,纪念他与爱妃的梦中相会。

由此可想,蘅芜除了倍儿香之外,还带有对爱人的思恋,对往日的追忆,梦醒时分的失落与怅惘等诸多意味。

之前咱们曾经说过,红楼梦与“长生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里都数不清有多少次直接或间接的点到了“长生殿”。《长生殿》说的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取材对象之一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生殿”的第四十六出“觅魂”,对应的是“长恨歌”里“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这一部分,是说唐玄宗思念已死的杨玉环,请大仙儿来给爱妃招魂。大仙先是在法坛上作法,但召不来魂,只好亲自跑腿儿,地府看簿册,天宫问仙女,海外访仙山,满世界找了个遍。其中有一句,他唱的是“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几度驾寻怀梦摘遍琼田。”这一句里就有“蘅芜”和“苑”三个字。顺便一提哈,这一句说的“怀梦”也是草,还是说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的事。在另一个神话志怪小说《汉武洞冥记》里,说汉武帝思念李夫人而不得,东方朔就献给皇上一根草,皇上抱着这草睡觉,夜里果然就梦见了李夫人,因此叫这草为“怀梦草”。这两个不同的书里故事还能接成上下集哈。

说回“蘅芜”。虽然我们不能说“蘅芜苑”一定就是取自“长生殿”,但我们不妨做一番联想。结合宝钗的结局,长生殿里是人鬼殊途,红楼梦里宝玉只是出家,但此生再不相见,这生离和死别也差不多了。我们能想象出一幅画面:黄昏时分,粗衣布履的宝钗独自伫立在田野中,捧着一把蘅芜,想起了离家的宝玉,也不仅是宝玉,可能还有死去的黛玉,早逝的香菱,远嫁的探春,流散的湘云,以及所有的家人与姊妹们。往日美好在眼前一闪而过,欢声笑语在耳边被风带走,她不禁潸然泪下,只有夕阳的余晖默默抱紧了这个寂寥的身影……

既然提到“长生殿”,我们不妨把想象的空间再放大一点。“蘅芜苑”这个名是谁定的呢?是元春。在省亲时,元春亲笔赐名“蘅芜苑”。之后点戏,她点的第二出戏叫《乞巧》,批语提示“《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这个“乞巧”可能是对应《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咱们到那一回再说。

根据推测,元春最后有可能死于政治斗争,在某种层面上,她的命运与杨玉环是有相似之处的。而整个贾府。或者说四大家族,也如同大唐盛世,瞬间从顶峰向谷底滑落。结合前面清客作的对联,什么“斜阳院”、“泣斜晖”,都给人一种江河日下,好景不长的感觉。

所以这个“蘅芜”,它既可以对应宝钗,也可以对应元春,以至整部红楼梦。它是思恋,是怀念,是梦沉酣,是爱别离,还有梦醒之后的一片荒芜。我们当然不敢说以上的联想都是作者本意,我们是不是有点过度解读。但它确实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在看不到结局的情况下,我们做一些合理的想象,想必曹公也是能谅解的吧。

好,那么宝玉给此地题的匾是“蘅芷清芬”,他题的联则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这个对联乍一看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实际上说道非常多,所以呢,嘿嘿,咱们就留到下一期再说。请大家请抬玉手一键三联,点个关注随个赞,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经纬讲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