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襄公十五年

左传解读 2024-06-22 20:31:13
襄公十五年(公元前558)齐灵公野心膨胀受策命 晋悼公霸业艰难赴黄泉 【经】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刘。刘夏逆王后于齐。 鲁襄公十五年春天,经中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这年春天正月,宋平公派向戌来鲁国进行聘问。第二件,二月己亥日,鲁国与守向戌在刘地结盟。第三件事,王室的刘夏到齐国为周灵王迎娶王后。实际上第一件和第二件是一件事,所以传中放在一块解释。 【传】十五年春,宋向戌来聘,且寻盟。见孟献子,尤其室,曰:“子有令闻,而美其室,非所望也!”对曰:“我在晋,吾兄为之,毁之重劳,且不敢间。” 官师从单靖公逆王后于齐。卿不行,非礼也。 关于第一件和第二件事,传中说,十五年春季,宋国的向戌来鲁国聘问,此次向戌来行聘,同时是来重温过去的盟约。向戌进见孟献子时,责备他的房屋太华丽,说:“您有好名声而把房屋修筑得这么豪华,这不是别人所希望的。”孟献子回答说:“我在晋国的时候,我哥哥修建的。有心毁掉它但又得敬重他辛勤的劳动成果,况且我也不敢说哥哥所做的事不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桓中的孟孙氏是多么的奢靡,孟献子这番话当然是托辞。一方面说自己并不想要这么豪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拆掉,而且还落了个尊敬兄长的好名声。只是有陷他兄长于不义的尴尬。不过只要自己不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 关于第三件,王室的官师跟随单靖公齐国迎接王后。卿没有去,这是不合于礼的。这里经中记载的是刘夏去齐国迎娶王后,而传中说这个齐夏就是官师,他本是跟随着王室之卿单靖公去的,但单靖公最后没去齐国,所以传中说是无礼。 那么这个单靖公去了哪 里了呢?明明是从周王室带着刘夏出来了,为什么不一块去迎娶王后呢?我们从前文知道,凡是王室的婚丧嫁娶都要靠鲁国去操持,而且还得要物借钱。所以他极有可能是先来通知鲁国要作好准备,于是他就留在鲁国没去齐国迎娶王后,而是打发刘夏直接去迎娶王后了。所以传中说他无礼。 这个单靖公就是单国国君。在鲁襄公十年时,王室内部出现了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的事件。当时周灵王偏袒伯舆,而王叔陈生怒而出奔到了晋国。这时这个单靖公便趁机代替王叔陈生成为了王室的卿士。短短五年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单靖公也便不把周灵王放在眼里了,出来迎娶王后,这是卿职责所在,但他却打发官师到齐国迎接王后。名誉好处自己捞,他却到鲁国吃喝水游玩去了,而路途劳动之事委派于他人。所以说礼崩乐坏不只是指诸侯不把周王当回事,而且王室内部也是如此。 去年秋天,周灵王给齐国下了一道策命,当时我们分析说这很有可能是齐国自己向周王室要求的。现在看来他不也是通过婚姻来向周王室示好之后提出的这个要求。而周王也欣然同意。因为现在楚国与晋国都陷入了麻烦之中,齐国雄心勃勃,如果靠住这棵大树,说不定周王室还有恢复王气的可能性。 【传】楚公子午为令尹,公子罢戎为右尹,子冯为大司马,公子橐师为右司马,公子成为左司马,屈到为莫敖,公子追舒为箴尹,屈荡为连尹,养由基为宫廐尹,以靖国人。君子谓:“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国之急也。能官人,则民无觎心。《诗》云:‘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能官人也。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所谓周行也。” 传中又补充了楚国和郑国的两件事。 关于第一件,传中说楚国公子午做了令尹,公子罢戎了做右尹,蒍子冯大司马,公子橐师做右司马,公子成做左司马,屈到做莫敖,公子追舒做箴尹,屈荡做连尹,养由基做宫厩尹,来安定国内的人们。左传借君子的话评论说“楚国在这时候能够合理地安排官职的人选。而选人任职,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安排合理,那么百姓就没有非分的想法。《诗经》说,‘嗟叹我所怀念的贤人,要把他们全都安排在恰当的职位上’,这说的就是能够合理安排官职的人选。天子和公、侯、伯、子、男以及甸、采、卫和各级大夫,各就各位。这就是所说的‘周行’了。” 去年秋天,子囊伐吴,结果被吴国打得大败而还,不久便窝囊而死,所以楚国重新安排了人事。 关于诗经中的句子是《国风 周南》中《卷耳》中的首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我们后人一般把他看成是一首怀人之作。大意是:在繁盛的卷耳丛中采摘,半天的时间还不满一小筐。唉,心上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菜筐被弃在大路旁。而左传中的解释却与此大相径庭。我个人认为后人的解释更贴近诗的本意。因为诗本是采诗宫从民间采集而来,这就是正宗的“采风”,不象现在部分文人也说去采风,不过是驾着古人的名头花着公款去游山逛水罢了,那里还去民间真正地“采风”? 不过民间的诗到了宫廷之后,一部分便宫廷化了,因为曲调优美,有韵有节奏,所以被大夫们经过象征引申后便含蓄地表达了另外的意思。而且常用在政治、外交、聚会等活动之中。如果不明诗意,那是要遭到中原诸侯看不起的,这就叫文化。文明和文化在最初之意,应该文明就是显露着的文字,而文化应该是隐藏着的意思。所以野蛮的文明应该是没有文化的。当然用这种文字再去教育或同化别人,使你有了这种修养,这便是动词的文化之意了。所以我一直认为西方只有文明,而文化为东方所独有。 《卷耳》此诗说一个女子深情怀人,到了宫廷后便成了君主怀想贤人了。把采到卷耳的篮子放在大道旁边,而在此文中是把贤人安置在合理的位置上的意思。我们在讲左传之初就讲过这个“周”,什么周到,周全,周正,周边等等都与周王室有关。周就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所以“周行”可以理解为宽阔的大道,也可以理解为正确的行列(位置)。现在我们说“置彼周行”可能没有人会想到有这层意思,这是我们丢失了文化的表现。现在我们某些人只崇尚某种文明,却贬低了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至于甸、采、卫,这是五服之名。天子所居,千里曰圻,其外曰侯服,次曰甸服,次曰男服,次曰采服,次曰卫服。五百里为一服。后人所说的亲属关系“出了五服了”也是从此而来,这是血脉中亲疏远近的关系。 【传】郑尉氏、司氏之乱,其馀盗在宋。郑人以子西、伯有、子产之故,纳赂于宋,以马四十乘与师茷、师慧。三月,公孙黑为质焉。司城子罕以堵女父、尉翩、司齐与之。良司臣而逸之,托诸季武子,武子寘诸卞。郑人醢之三人也。 师慧过宋朝,将私焉。其相曰:“朝也。”慧曰:“无人焉。”相曰:“朝也,何故无人?”慧曰:“必无人焉。若犹有人,岂其以千乘之相,易淫乐之矇?必无人焉故也。”子罕闻之,固请而归之。 传中补充的第二件是:郑国尉氏、司氏的叛乱,留下的叛乱分子待在宋国。这是鲁襄公十年时的事。当时“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子驷因减少了尉止的战车而成了此次动乱的暴发点。此次动乱杀掉了当国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在子西、子产、子蟜的抵抗下,平息了此次叛乱,侯晋逃亡到晋国,而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逃亡到宋国。最后知道动乱却躲起来的司徒子孔掌握了政权。 传中接着说郑国人由于子西、伯有、子产(三子之父,皆为尉氏所杀)要报仇的缘故,于是郑国用一百六十匹马和师茷、师慧两个乐师作为财礼送给宋国。在三月之时,公孙黑子晳去宋国作为人质。宋国的司城子罕把堵女父、尉翩、司齐交给了郑国,但认为司臣有才能而放走了他,并把他托付给鲁国的季武子,季武子把司臣安置在卞地。郑国人得到这三个人后把他们剁成了肉酱。 这个乐师师慧经过宋国朝廷,打算在此小便。扶他的人(可能因为乐师是瞎子)说:“这儿是朝廷。”师慧说:“没有人啊。”扶他的人说:“朝廷,怎么会没有人?”师慧说:“一定是没有人啊。如果还有人,难道会用拥有千乘战车国家的相国去交换一个演唱音乐的瞎子?一定是由于没有人的缘故。”子罕听到了,坚决向宋平公请求而让师慧回国。 【经】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公救成,至遇。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 【传】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于是乎城成郛。 鲁襄公十五年夏天,经中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齐灵公讨伐了鲁国的北部边境,并包围了成邑。第二件,鲁襄公救援成地,到达遇这个地方不走了,没有到达成地。第三件事,季孙宿和叔孙豹率领军队修筑成郛这个城池。传中把这三件事合起来解释。 传中说,这年夏季,齐灵公包围成地,这是因为齐国对晋国有了二心的缘故。在那时候在成邑建造外城。这个解释有点简单。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件事,齐国看准了楚国和晋国都吃了败仗,于是齐灵公的小宇宙有点膨胀,觉得自己的高光时刻马上要到来了,于是把齐国的女子许配给了周灵王,同进向周灵王要了策命,算是在政治的合法性上打出的一张牌。接着就大胆地入侵了鲁国,这是第二张牌。可以说是齐国已完全不把晋国这个霸主放在眼里了,他也不屑于再在背后鼓动小弟去骚扰鲁国,而是直接下场了,所以传中说齐国“贰于晋”了。 关于第二件事,鲁襄公要去救援成邑,但到了遇这个地方就不敢再往前走了,这是因为他惧怕齐国的实力,所以不能亲自冒险。 关于第三件事,实际上是国君留在了遇地,而季孙宿和叔孙豹带着军队到了成邑,但并不敢和齐国直接对抗,而是远远的修筑城池,号称成地的外城,郛就是郭。算是支援了成邑,同时也是为了防止齐国进一步蚕食。而且给齐国的信号就是,你不要过来啊,我们是有准备的。你要是要成邑我们可以让给你,但不能得寸进尺啊! 这明显是鲁国吃了亏的,但经中不好说,传中也不好说,因为这都是说自己国家的历史,是不能说的那么不堪的,左丘明也是鲁国人嘛! 【经】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邾人伐我南鄙。 【传】秋,邾人伐我南鄙。使告于晋,晋将为会以讨邾、莒。晋侯有疾,乃止。 鲁襄公十五年秋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周历八月丁巳日,出现了日食。第二件是邾国人攻打了鲁国的南部边境。对于第一件事,传中没有解释。 关于第二件事,传中解释说邾国人攻打了鲁国的南部边境,鲁国派人把邾国入侵之事向晋国报告,而且晋国答应会为此事讨伐邾国和莒国。但因为晋悼公生病,所以没有为鲁出兵讨伐邾莒。 这里邾国实际上也是受到齐国的怂恿,攻打了鲁国的南部过境。现在鲁国是北有齐围,南有邾侵,属于腹背受敌,所以向晋国发出了求援的信号,但晋国嘴上答应出兵,却以晋悼公生病为由一直没有派兵,这一拖就拖到了冬天晋悼公去世也没能确定下来出兵救援鲁国。这段时间鲁国的艰难可想而知。 【经】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 【传】冬,晋悼公卒,遂不克会。 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寘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十二月,郑人夺堵狗之妻,而归诸范氏。 鲁襄公十五年秋天,经中记载冬十一月癸亥日,晋悼公去世,所以鲁襄公就没有能和晋悼公举行会见,也就是说晋国为鲁国出兵之事荒了。 传中接着补充另外几件事。 一件是,郑国的公孙夏去到晋国奔丧吊唁,又派子蟜前去送葬。公孙夏就是子西,因小国畏惧大国,所以郑国的卿前去送葬,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子为父送葬一样。有时国君还得亲自送葬。 另一件是宋国的,宋国有个人得了块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拿给玉工看过,玉工认为确是宝物,所以才敢进献。”子罕说:“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美玉作为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人就都丧失了宝物,不如我们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献玉的人叩头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玉璧,不能够越乡过里,把它送给您是为了免于一死的。”子罕把美玉放在自己的乡里,让玉工为他雕琢,卖出去,使献玉的人富有以后,然后让他回到家里。 子罕此事很高明,献玉的人也高明。献玉的人一定是听说子罕廉洁才献给子罕的。他如果真的怕死,丢掉不就没事了吗,但他还是舍不得。于是他把玉献给子罕,如果子罕接受了,那自己也会得到一些奖赏。如果子罕不接受,也会为自己想办法的。而子罕因爱护名声,所以不接受,但听他这样一说,便也动了帮助他的心思,于是雕了卖出去,让此人富有之后再让他回去,这样自己的名声会在廉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仁爱。 但前文子罕可是接受了郑国的三百匹马的贿赂啊!用乐师师慧说宋国是没有人物的,因为子罕也是个贪图财货之人,并没有雄才大略。这里大家注意,三百匹马在那时可是一个国家非常大的一笔军费啊,所以子罕这个人也是为了宋国而贪,但他自己却是洁身自好的。万不可认为这是前后矛盾。 传中还补充了一件事,这年十二月,郑国人夺取了堵狗的妻子,让她回到娘家范氏去。堵狗,堵女父一族。堵女父因宋国送回郑国后被剁成了肉酱,而堵狗娶的是晋国范氏之女,所以郑国人杀了堵女父之后,害怕堵狗通晋国的过范氏作乱,所以夺其妻而归还了范氏,对国内而言这是事先把这条作乱之路堵死的意思。当然传中的意思是郑国看晋悼公死了,又有了其他的想法了。 弹词 清平乐 子罕 成宙评 一心为国,且受纠纠马。盲眼乐师虽辱骂,再加放归戏码。 明里献奇尴尬,暗中琢玉嗟呀。使富归乡各持宝,仁心廉政无他。
0 阅读:17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