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的狮子,冷门的青色,其实是妥协传统五行文化的结果?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2-17 03:57:56

中国何时有狮子传入?

实际上,在晋代郭璞所注的《穆天子传》,关于周穆王驾八骏巡游西域的故事,其中提到“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对此解释说,“狻猊,师子(狮子)”。大约可知,在夏商周三代,当时已经有文字记载的狮子,只不过当时中国人叫“狻猊”,汉代初年成书的《尔雅·释兽》中,更是详细描述“狻猊”说“如猫,食虎豹”。

据说,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朝廷安排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汉帝国与西域三十六国的交通,外出邦交的张使节,一定是见过狮子的。匈奴惨败,丝绸之路打通后,有西域国家频繁对汉朝外交往来,向帝国进献了“狮子”这种异兽,而从未见过狮子的汉帝国,将其称呼为“殊方异物”,这是狮子第一次从书中切实走进国人眼中。

当《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弋”有“师子”存在时,颜师古对此解释说,“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两汉时代,“狮子”作为外交贡物,曾经多次进入外交使节的礼单。

《续汉书》中记载,东汉章帝时代“章和元年(87),安息国遣使献师子、符拔”。

《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这里说的,应该是公元85年,大月氏霜贵国出兵帮助汉军攻打吐鲁番,此后即向汉帝国进贡求娶公主对于好大喜功的汉帝国来说,金银财富已经看不在眼里,珍奇异兽却往往能讨得帝王欢心,月氏国在协助汉朝取得军事胜利后,进献狮子作为和亲聘礼,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但是这个要求,被汉将班超拒绝,由此引发了永元二年月氏出兵七万的军事行动。

唐代典籍中的灵异怪兽

有史记载最早将狮子作为政治礼物和外交贡物,就是东汉章帝时期安息国的使节,此后狮子逐渐被神话看待,灵异传说不断出现在史料典籍中。

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交往更加频繁,西域诸国向唐天子进献了更多的狮子。

据说在贞观九年,中亚地区的康国遣使晋贺,唐太宗非常高兴,特别诏命时任秘书监的虞世南创作了一篇《狮子赋》,诗中形容“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这段历史被记载于《旧唐书·西戎传》中。

“践藉则林麓摧残,哮吼则江河振荡”,唐代的国人同样被狮子的威猛所折服。由此,还诞生了一些关于狮子的灵异故事。

比如在中唐时代翰林学者李肇撰写的《国史补》中,记载开元末年,有西域国家进献狮子,行至长安途中,将其系在驿站树上休息。树旁有井,狮子在树下暴躁不安,一众人都不明所以。过不多久,突然天象大变,风雷滚滚,井中有一条龙窜出,冲天而去。

“开元末,西国献狮子。至长安西道中,系于驿树。树近井,狮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果有龙出井而去”。

异域的狮子,居然能导致本土的龙腾空而去,故事是否经过夸张演绎,或许当时恰好赶上了异常天气,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但是当时的人们,对于狮子这种异兽有“降龙伏虎”的超能力,是绝对相信的。

走上神坛的狮子吼

文殊菩萨是卢舍那大佛的胁侍菩萨之一,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右手持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佛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在佛教记载中,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寓意代表为智能威猛。

“文殊菩萨”信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纪,文殊形象经常与骑跨白象的普贤菩萨对称。随着大乘佛法教义进入中土,魏晋时期已经出现了骑乘狮子的文殊菩萨形象。

为什么选择狮子作为佛菩萨的坐骑?

据佛经记载,释迦摩尼佛就曾经把自己比作“狮子”,他对迦叶尊者说,“如来于大众中广说法时,自在无畏,故号狮子……作狮子吼,善能说法”。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也提到佛家诵法时“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这里充分利用了狮子吼声雄壮的特征作为比喻,佛经中因此将狮子的吼声比喻智慧的力量,唯有智慧威猛,才能无畏无惧,能做“狮子吼”,振聋发聩,是佛法智慧的表现。

西域国王将狮子作为礼物进献汉帝国皇帝的同时期,佛教也完成向东方古国传播的第一步。

最初的佛教记载中,最尊贵的狮子是白色的,比如在释迦摩尼佛降世的时候,就有“五百白狮子王从雪山出”。白色的狮子,白色的雪山,都是圣洁而纯粹的喻像。

龙树菩萨在讲经时也说,黄狮子不如白狮子尊贵,“黄狮子虽亦能超,不如白发狮子王”,虽然在自然界中,拥有鬃毛的雄性狮子,都是以黄色为常见。

青狮子、白狮子其实不重要

实际上,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的颜色却不是白色,也不是黄色,而是另一种特殊的青绿色。一种说法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五行理念,按照五行的空间色彩对应关系,东方属木,即以青色相对,“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

只要能达成教义传播的目的,其它就显得并不重要。

为了服从东方的理念习惯,佛教在传入中土后,不得不逐渐趋同于异邦习俗,向中国文化氛围靠拢,所以文殊菩萨居住的东方世界,也应当具有东方的青色元素。而这种融合直到南宋时期才彻底完成。

与青色的东方相对应的,是西方的白色,无巧不巧的是,与文殊菩萨一起站班的对称菩萨普贤,骑跨的恰好就是一头白色大象。如此一来,青狮白象的搭配,就显得天衣无缝,和谐无比。

明成祖朱棣,以帝王身份将青狮白象写入御制经卷,“青狮白象跄跄率舞,香花童子金盘彩篮”,以此描述仁孝皇后梦中感应佛祖降临的盛景,将青色狮子、白色大象列入“国家法定”形象。

明代武宗时期学者孙绪《沙溪集·卷十五·无用闲谈》中,则将这种“青狮白象”的形象,以中国本土理论加以解释,“文殊坐青狮子,居东,青龙也,震木也。普贤坐白象,居西,白虎也,兑金也。金木间隔之象也。”

孙绪,河间府故城人,字诚甫,号沙溪。弘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因被中伤而革职,嘉靖初起太仆卿,著有《无用闲谈》六卷。他的这段解释不免牵强附会,有点将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生搬硬套之嫌,他自己也说“谬悠之言本非儒者所宜言也”,却实际上是在用中国文化理论来解读佛教,对于佛教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舞狮文化历史悠久

最早三国时期,就有宫廷乐伎模仿狮子的外貌、动作而戏,用于驱邪避凶,旧称“太平乐”,逐渐发展成舞狮。

到了唐代,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节庆重要活动内容。唐代著名乐理学家段安节,在《乐府杂寻》中写道,“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彼时的狮舞,已经有五色区别,群舞声势壮观,成为大型宫庭舞蹈表演的一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也有关于舞狮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当时的狮子舞,由西域胡人装扮,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就像远道西域而来的真狮子一样。

中国舞狮又有南北之分别。

“北狮”起源较早,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当时武帝远征归来,令俘获的胡人献舞,胡人俘虏就以木雕兽头装饰作舞蹈,武帝大悦,当即赐名“北魏瑞狮”,将俘获的俘虏全部放归。由此狮子舞也在北方地区流传下来,是为北狮的始祖。“北狮”威武雄壮,小狮一人操控,大狮双人舞动。大狮子由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按照鼓乐节奏,在前面舞动宝珠绣球的“狮子郎”指引下,做出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更有走桩、窜桌、滚球等高难度动作,特别考验舞狮人的功夫技巧。

“南狮”据说起源于乾隆下江南,曾经梦见有瑞兽朝贺,乾隆就命人按照梦中形象做成狮子样貌,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南狮”又称为“醒狮”“笑狮”,又以广东佛山最为著名,据说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武术名家,也都是舞狮高手。“南狮”讲究灵动活泼,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传统的“舞狮”确有颜色之分。黄色舞狮,象征尊贵典雅;红色舞狮,象征忠诚仁义;黑色舞狮象征勇猛威武。此三种颜色,又是刘关张三兄弟的代表色。

民间还有一种白狮子,据说代表三国时期的马超(也有说是赵云),通身白色,额头点蓝,据说此种舞狮轻易不动,是为“孝狮”,是家中长辈过世时才会舞动。

0 阅读:16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