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平定大小金川虽耗费不赀但为实控藏区、改土归流奠定基础

史海撷英 2024-09-18 17:00:17

乾隆帝号称是十全老人,主要是因为他晚年回顾这一生的功绩后,品评出了十全武功。这十全武功有不少是为后人所诟病的。

比如说乾隆十二年(1747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那纯粹就是来充数的,因为这次战争中,清军基本没怎么动手,对方就主动投降了,结果就是他们依旧我行我素。

到了乾隆三十六年(1751年),大小金川又起来搞事情了。没办法,上次压根没打服人家,人家没怎么挨打,自然不知道挨打的滋味,起来搞事情是必然的。

因此,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那才真正配得上十全武功的称号。这次平定大小金川,可费了不少功夫,那么清朝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为什么非要打大小金川呢?这么做是否值得呢?

大小金川战役的消耗,超过清准战争

大小金川说到底只是两个县级规模的土司集团,怎么就这么难搞呢?难道他们真的比强大的准噶尔汗国更难啃吗?其实从历史上的一些记载就能看得出他们究竟有多猛了。

乾隆时期,有人提出了以藩制藩的策略,让当地周围的土司围攻大小金川。“二十八年六月,开泰奏九土司大举击破金川。上闻郎卡使人诣成都,开泰许进谒,抚慰之,而阴令九土司进兵”。结果呢?九大土司打了大小金川多年,不仅没打服大小金川,反而被大小金川一顿揍。“三十一年,诏四川总督阿尔泰檄九土司环攻之。九土司者,巴旺、丹坝、沃日、瓦寺、绰斯甲布、明正、木坪、革布什乍及小金川也。巴旺、丹坝皆弹丸,非金川敌。明正、瓦寺形势阻隔,其力足制金川。而地相逼者,莫如绰斯甲布与小金川。阿尔泰不知离其党与,反听两金川释仇缔约,自是狼狈为奸,诸小土司咸不敢抗。”

按照史料记载,大小金川当地,不光男性骁勇善战,战斗力强悍,就连女性也能上战场杀敌,而且战斗力还不弱。毫不夸张地说,当地的妇女,战斗力都要超过一般的中原男性。

为啥会这样呢?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大小金川这地方海拔较高,当地人每天都要干很累的活,比如说挑几十斤水或者粮食,走上几十里山路等,时间一长就能锻炼出强大的体魄。第二,大小金川当地,充满着尚武精神。几乎家家户户都练武,所以说老百姓们的武力值普遍较高。第三,大小金川地形复杂,往往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清军来了人生地不熟,而大小金川当地人却能以很少的兵力,以一当百。再加上当地山高路远,常年冰雪交加。清军的后勤补给很难运上来,重炮想要运到前线也是难如登天。军队一鼓作气长驱直入,又有被人包抄后路的可能。

即便费了不少劲,进入了大小金川腹地,又会遇上高山密林,这里可是当地人打伏击的最佳场地,清军为此吃了不少亏。

就算历经千难万险,总算抵达大小金川内部了,清军所面对的,还有令人头疼的碉楼。这些碉楼高50米左右,沿山而建,留有小孔专门作为射击所用,真可谓易守难攻的典范。

一开始清高宗派遣绿营军前去对敌,这帮绿营兵早就已经成了兵油子,平日里也就是混口饭吃,战斗力不值一提。以至于出现了几十个大小金川的士兵击败三千绿营兵的情况。最惨当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一场恶战,这场大战中,大学士温福以及他带领的四千绿营兵,被藏军全歼,手里的火器装备,也都被藏军掠夺一空。“三十八年春,温福师至功噶尔拉,贼阻险,不得进,别取道攻昔岭,驻军木果木;令提督董天弼分军屯底木达。木果木、底木达皆故小金川地,索诺木阴使小金川头人煽诸降番使复叛。诸降番以师久顿不进,遂蜂起应之。先攻底木达,天弼死之,次劫粮台,潜袭木果木。”

这下清高宗怒了,打算派遣清朝的核心武装力量到前线去。这些武装力量包括了战斗力强悍的索伦兵、蒙古骑兵以及八旗精锐。

不过这些兵马多数都是镇守边疆的力量,有些在东北,有些在外蒙,还有些在新疆,让他们齐聚大小金川,的确有点不太方便。不到万不得已,清高宗还真不愿意这么干。

章佳・阿桂

除了这些精锐以外,清高宗还让新任主帅阿桂打造了一批重型火炮。为了提高火炮的精确打击力度,清高宗还特地请来了一批洋人技术员,让他们专门随军指挥火炮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大小金川再也无力抵抗。清军先后攻克了小金川、大金川。这次平定大小金川,一共花了5年时间,花费白银7000多万两,清军前后累计出兵达20万众,死伤文武官员732名,死伤士兵2.5万左右,可见代价之大。

搞定大小金川,那么藏区才能真正掌握在朝廷之手

搞定准噶尔汗国,清高宗花了3000多万两白银,前后两次平定大小金川,累计花费白银,接近1亿两左右,第一次2000多万两,第二次7000多万两。

搞定准噶尔汗国,清朝至少夺回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搞定大小金川,清朝只得到了勉强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甚至都不到。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做划算吗?不少人认为清高宗是个败家子,总喜欢乱烧钱,可这笔钱烧得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大小金川之战形势图

实际上,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笔钱不仅值,而且是物超所值。唐朝的时候,总是和吐蕃交战,可上了雪域高原,唐军就有了高原反应,因此总是被吐蕃的人马打得人仰马翻。宋朝就别提了,元朝的时候,倒是把藏区给收复了,而且还设立了宣政院来管理,但是时间太短,而且地方的权力过大。明朝的时候,对藏区的管理,实际上是非常松散的。只要当地势力尊崇明朝君主,让明朝君主给他们一个封号,基本上明朝并不直接插手这里的事务。

这些朝代之所以对藏区如此客气,主要是因为出兵难度系数太大了。青藏高原真不是平原地区的人马能轻易涉足的。所以说,大家心照不宣,互相给个面子,事情也就过去了。

到了清朝,要想实际控制藏区,那就必须要将军队顺利地开进藏区。可大小金川,就是横亘在四川和藏区之间的交通要道!打下这里,那清军进入藏区就能畅通无阻。拿不下这里,那成都就成了边境城市,而且很容易就会被攻破。

现在知道大小金川的价值了吧?倒不是说他们本身价值很大,而是打下这里以后,他们背后的藏区,价值是无穷的。毕竟这样的战略高地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实在是难以入眠。

改土归流是贯穿整个清朝的国策

土司制度是明清时期非常典型的一种制度,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所谓土司,其实就是当地的土皇帝。这些土司手里有自己的土地、兵马、百姓,可以自己收税,在自己的地盘上,的确和土皇帝没什么区别。而且朝廷也懒得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只要他们承认朝廷对他们的统治,大家就心照不宣了。

比如说明朝比较著名的西南土司杨应龙,他们家从唐朝末年就已经在播州当土司了,到了杨应龙这一代,已经过去700多年,杨应龙本人是老杨家第29代土司。要不是他公然和明朝叫板,他们老杨家还能继续富贵下去,毕竟明朝对改土归流这事属于有心无力。

清承明制,既然万历年间就有改土归流的计划了,到了清朝平定天下以后,改土归流自然也会成为国策。

不过改土归流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毕竟要动的是那些土司家族的绝对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人家绝对会跟你玩命。

花那么多钱平定大小金川,看似不值,但对清朝改土归流的国策来说,却有着莫大的好处。大小金川的土司在当地那是非常有名气的,周围所有土司加起来,都未必能打得过他们。所以说,清朝连这么狠的土司集团都给收拾了,其他土司自然也就不敢轻易和清朝抗衡了。那么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自然就轻松许多了。

从平定大小金川以后,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工作也就走上了正轨,清朝真正实现了对这一地区的事实统治。

名将云集,清高宗是真下血本了

清高宗虽然有点富二代的德行,但不得不说,他也有高瞻远瞩的那一面。比如说灭掉准噶尔汗国收复新疆,打下大小金川,从而进一步控制藏区。这些都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大事情。

爱新觉罗・弘历

在这种大事情面前,只要战略目标得当,清高宗是真不怕烧钱,毕竟那时候清朝也富有,兜里的钱根本花不完,不用在开疆拓土、保家卫国上,难道留着给后世子孙用来赔款吗?

而且在出动人员方面,清高宗也毫不吝惜,几乎是他那个时代的所有名将,全都拉上了大小金川战役。比如说老牌大将阿桂,富察皇后的侄子富察・明亮,两朝名将岳钟琪,首席军机大臣讷亲,富察・傅恒的儿子福康安等等。基本上能用的名将、名臣全都用上了,可见清高宗对这一战有多上心了。

0 阅读:21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