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历史,日本大宗师为何急不可待从上海搬到青岛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6-24 22:18:37

青岛地区的道教文化传播深广,佛教文化同样历史悠久。

根据史料,青岛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创建于三国魏元帝时代的崇佛寺(又名荆沟院),原址位于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南。作为青岛最古老寺院,自清代以来年久失修,渐圮无垣。

另外一座著名的寺院,在崂山沙子口镇栲栳岛村东,是东晋时代高僧法显从天竺取经后归国,在此地登岸后驻锡,当地乡民为他修建寺院讲经说法,曾为崂山三大古老寺院之一。

据1939年的资料统计,当时崂山地区尚存有本土佛寺17座,其中整体完整的有10座,破旧的有3座,倒圮的有4座。

1914年开始,伴随着日本人的第一次入侵胶州湾,大量日本侨民涌入青岛地区。至1915年,在青日本侨民猛增至1万余人,1920年达到2.4万人。第二次侵入青岛时,日本侨民则达到4万人,约1.2万户。

1915年,为了向青岛大批移民,日本人在聊城路一带,建起了侨民“新市区”,将聊城路一带作为商业中心区域,周边的包头路、铁山路、益都路、黄台路和辽宁路一带,传统青岛当地的鲍岛村,即成为日本侨民的主要居住区。

那时的大鲍岛一带,辽宁路因附近的若鹤山(即大庙山,今称贮水山)得名“若鹤町”,黄台路则叫做“三笠町”,益都路叫做“川崎町”,这些路的两侧全部都是矮小独栋的日式建筑,虽然是中国领土,出于各种原因,当地中国人很少有往那边去的。

伴随着侨民的不断进入,日本佛教各宗派在海外开始了教义传播。由于日本人的佛教信仰传统,部分日本佛教宗派势力开始染指青岛,并不断冲击和破坏本土佛教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佛教作为战争挑起者的重要辅助人,引发了青岛民众的极端厌恶,对日本各宗派设立的寺庙全部划定为敌产,更换名称改换用途以彰抗战先烈,多采用护国、昭忠、报国等改定名称。

作为最早开始“海外传教”的宗派,净土真宗本派时任西本愿寺的第二十二代法主大谷光瑞,自明治维新后,即积极计划西本愿寺追随日本的扩张脚步,派出大量的随军僧人开展传教活动。1913年,大谷光瑞会见了孙中山,成功获得信任出任中华民国政府顾问一职。自1915年5月28日初次到访青岛,作为日本佛教领袖级人物的大谷光瑞来青至少4次。

大谷光瑞看好青岛的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青岛的位置,受益于胶济铁路的便利,成为连接中国南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另一点则是“还有人脉的因素”,他与当时的已经调任东京卫戍总督的神尾中将、继任守备司令大谷中将,还有参谋长净法寺少将都是好友。

还有一个比较搞笑的原因,大谷光瑞“认为青岛是一个绝好的隐居之地”,因为许多清朝遗老都选择到那里居住。传闻这位日本大宗师甚至有“计划停留一周之后,赶赴上海收拾家具等,再搬迁到青岛永久居住”的想法,未得到史料证实。

日本人当时在青侨民约4万,周边分布佛寺达10处之多,日本人聚居的若鹤山周边就有善导寺、西本愿寺、妙心寺、知恩院等多所寺院。日本僧人常到周围的日本居民家中“化缘”,他们很清楚中国人对他们憎恶,从不光临中国民居。下面简单介绍几个著名的在青日本寺庙:

西本愿寺——最早进入青岛的日本佛教宗派

最早进入青岛地区的日本佛教宗派,是净土真宗本派的本愿寺(史称西本愿寺),也是青岛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日本佛教宗派,在青岛开展教义传播活动长达32年之久。

根据史料,西本愿寺的原址在市北区无棣二路12号,位于贮水山西南山麓,寺院代表是寺院住持大内静狂。根据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当时政府与寺院签署的土地租赁协议,可知寺院占地约53亩,租用期限30年,每亩地的租金是大洋11.8元。

1940年,该寺院升格,为日本净土真宗本派西本愿寺的青岛别院。寺院周边,是日本在青侨民的集中居住区。此后日本其他寺院大部分也都选址在周边区域落脚。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西本愿寺青岛别院由湛山寺接收管理,改名为护国寺,被当时政府改建为小学校,定名为“私立成章小学”,《青岛湛山寺三十五年工作报告》中记载,“本寺乃利用西本愿寺僧寮创设私立成章小学一处,以适应社会之需要”。

1949年青岛解放后,私立成章小学更名私立崇文小学,1952年由市教育局接办,改名为青岛无棣四路小学至今。据说里约奥运会获得乒乓球男子团体赛冠军的张继科,就是这所小学的优秀毕业生。

东本愿寺——配合日军事行动的诞生的寺院

东本愿寺隶属于净土真宗大谷派,1914年日德战争后,日本接替德国占有了青岛和胶济铁路,次年大谷一派进入山东,开始在胶州湾地区传播教义,开设布教所,选址在胶州路2号,最初作为日本侨民追悼亡人、举行仪式的殡仪馆。1922年布教所改建寺院。1928年5月1日,升格为东本愿寺青岛别院,住持是西田宽枯,布教势力涉及整个华北地区。

1945年12月16日,青岛发生了震惊国内的“文德女中教师被杀事件”,被害人费筱芝的遗体就曾经陈放在东本愿寺内,青岛市广大师生、市民在此举行了隆重的额悼念大会。

年仅二十六岁、有着“小梅兰芳”美誉的四小名旦之一李世芳,1947年青岛空难去世后,他的悼念入殓仪式,也在东本愿寺内举行,青岛和国内众多京剧票友、粉丝纷纷前来吊唁。

妙心寺——暂借天后宫作为布教场所的寺院

妙心寺,隶属于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1915年4月在青岛开教,住持是古川大航。当时没有合适的专设布教场所,青岛妙心寺被临时安置在前海太平路天后宫中,暂时借用了宫里一部分房舍。1922年11月份,妙心寺在若鹤山(今贮水山)北麓(今吉林路上)正式建院,称正法山妙心寺。寺院的主要功能,是收藏战死的日本官兵“魂灵”,每年8月中旬举行祭祀活动,寺院因此升格为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青岛别院。

1914年11月,日本以5万海陆兵力,战胜了驻守青岛的5000德国守军,成功占领了胶州湾一带。事后,日本统计战役亡者1014人,将他们的灵位安排在妙心寺中。

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后,妙心寺的住持僧人由细川禅英担任。

知恩院——改建成为国民政府忠烈祠的寺院

知恩院,属日本净土宗总本山(开山鼻祖)知恩院派,选址修建于若鹤山南麓(今黄台路42号),1930年建成,后改称“昭忠寺”,住持僧人为本源义岳。寺内曾修建知恩院教祖善导大师塑像一座,又称作“新终南山善导寺”,后升格为净土宗知恩院派青岛别院。

1947年,当时政府根据南京要求各地“修造忠烈祠”的指示,曾于1945年12月,意向将原建于贮水山上的日本大庙(原址在辽宁路儿童公园内),作为国民军将士忠烈祠地址,后因工程量、资金困难等原因搁置。

1947 年3 月,地方政府重新勘定敌产,将由湛山寺接收管理的善导寺改建为忠烈祠,《青岛湛山寺三十五年工作报告》中提到,“利用善道寺专为抗战烈士供设灵位、以资超荐,并将该寺委托比丘尼住持保管”,并拟定《青岛市忠烈祠筹建委员会组织简章》,以专门委员会负责忠烈祠筹建。改建后的青岛市忠烈祠,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大殿1幢,楼房1座,平房2间及亭阁1座。

0 阅读:0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