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富当仁:民国名流懂得反哺社会,私立青岛大学校董会阵容豪华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3-10-30 01:54:02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那一场由青年学生主导的爱国运动,打破了日本等西洋外国势力企图长期霸占青岛攫取利益的梦想。拿回青岛主权的民国北洋军阀政府,改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胶州湾这片美丽的土地,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等待着又一次新的蜕变。

北洋政府的教育界和文化界,有意在青岛设立一所中国人自己主办的近代大学,用于启迪民智,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科学技术。于是在1923年的3月,当时民国教育部特别安排了高级官员李贻燕专门赶赴青岛考察,将调查结果形成一份《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呈报教育部审阅。报告中,李贻燕对青岛的办学环境很是认可,强烈建议北洋政府应予批准在此设立一所大学。

报告中并且对此前德国人在青岛开办的一所大学大加赞赏,写道,“(青岛)山明水秀,诚理想的文化都会惟一候补地”,“中央政府应予青岛设一国立大学,不特可为收回青岛之一大纪念,……,亦国家应负之责任也”,“以便各省子弟入学,离政治中心较远者可得安心讲学,而学子亦可得安心求学”。

对于校址的选定,李贻燕也有建议,他认为德国人在汇泉湾畔的俾斯麦兵营就很合适,其次则是湛山南侧的那片空地,“若能拨充甚为适宜,若从新建筑,则湛山临海一带山麓平地亦觉宽旷”。

这样成熟而周详的建议,却由于当时南北政府的对峙,时局不稳而未能实行。

此时,以“南海圣人”自居的康有为正在青岛居住,他的寓所在福山路6号天游园(今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对国家教育事业颇有兴趣,早有筹办国人自己大学的想法。无独有偶,他对青岛办学的校址选择,也是德国人的俾斯麦兵营,这里地势宽阔,占地约20公顷,有大小房舍10余座,对原有建筑略加改造即可使用,实在是天然大学的校址。只是当时这座兵营被北洋陆军第五师占据,当时称“万年兵营”,康有为无权无势,没有办法让部队迁出,一直深以为憾事。

当时的胶澳商埠公署督办官员高恩洪,认为青岛“为东南要区,沿海重镇”,“于此设立大学,发展文化最为相宜”,也有利用万年兵营开设大学的想法,这里可容纳学生两千余人,测算建设费用约百万元。只是青岛刚刚收回主权不久,经费周转实在困难。当时的青岛总商会积极协助解决经费问题,曾经致函美国驻青公使馆和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希望能够从庚子赔款中拨付款项,用于支持青岛大学的筹办事宜。只是这两方面最终都没有给予相应的回复。

后来,高恩洪与当地社会名流商谈办学事宜,在青岛首富刘子山和时任私立青岛中学校长孙广钦等人倡议下,向社会发起筹办私立青岛大学,“承继礼义之邦荣誉之历史,又可为国土重光之纪念”。

1924年5月末,私立青岛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公推商埠督办高恩洪为首,邀请胶东地区社会名流邵筠农、宋传典、傅炳昭、张德纯、刘子山、王子雍、宋雨亭、丁耀西、孙炳炎、孙广钦等共计11人组成校董会,孙广钦为筹备主任,邵筠农、孙炳炎为副主任,共同负责筹备工作。

来看看这十一位校董的身份吧:

高恩洪,山东蓬莱人,上海电气测量学堂毕业,后留学英国皇家学院。1922年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代理教育总长。1924年4月在吴佩孚保荐下,高恩洪出任青岛胶澳商埠督办。

宋传典,山东益都人。早年就读于英国基督教浸礼会青州广德书院,后接手慈善花边庄创立青州德昌洋行,经营出口花边业获利,成为山东首富。1922年山东省议会举行第三届选举,宋传典凭借雄厚的财力,当上了第三届省议会议长。

傅炳昭,山东黄县人。早年在源泰号充当伙友,后任经理。1902年任中华商务公局董事。1910年当选青岛总商会会长。1916~1924年,连续五任商会董事。1922年与刘鸣卿合资开设山左银行。

刘子山,山东掖县人。14岁只身闯荡青岛,成为首屈一指的青岛富豪,顶峰时期坐拥青岛天津路等多条道路整条街道房产,人送外号刘半城。

宋雨亭,山东掖县人。少时在青岛习商,1903年接任"瑞记"商号经理。1926年任青岛市总商会董事。 1927年12月选为青岛市总商会会长。

孙广钦,青岛教育界名士,时任刘子山投资创设的私立青岛中学校长一职。

邵筠农、张德纯、王子雍、丁耀西、孙炳炎,暂无史料,相信也不是普通人物。

此外,校董会又邀请了青岛知名人士王西园等29人为董事,另有国内顶级名流贤达人物梁启超、蔡元培、顾维钧等24人作为名誉董事。可谓声势浩大,群星云集。

校董会成立后,高恩洪捐出1万元,刘子山捐款2万元,作为初期的启动资金,各项事宜迅速启动起来。当与北洋陆军第五师商谈校舍事宜的时候,不出意料遭到了直系军阀的坚决反对,双方争执不下,闹到了直系军阀大帅吴佩孚那里。最终,由于高恩洪和吴佩孚的同乡好友关系,加上吴佩孚本身对教育事业比较开明,军队迁移的事情才算定下来。

校舍已定,大学招生的事情,在同年8月也开始启动。校董会推选第一任校长为高恩洪,聘请孙广钦为校务主任,教育经费由商埠公署、胶济铁路局和青岛士绅共同分摊,还特邀北洋政府教育部李贻燕为教务主任。大学面向青岛本地以及省会济南、北京和南京四地,初期招收工科、商科新生各40名,学制四年。另外还特招了来自南洋、朝鲜等外国学生9人。

1924年9 月15日,新生正式入学,私立青岛大学顺利启动运行。新生训词中,校长高恩洪表示,“一切当以实事求是、日新又新为前提,一洗各地不良之陋习,蔚成本校特有良好之校风,为全国青年之模范,为将来国家有用之长才”,当年十月颁行《私立青岛大学暂行大纲》,确定每年十月二十五日,为私立青岛大学的成立纪念日,这也是现今中国海洋大学“校庆纪念日”的由来。

根据章程,完整的大学学科共计文、理、法、工、医、农、林等七科,本科修业年限为四年学制,修业期满,考试及格后,可授以某科学士学位。大学聘任的教授讲师,也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许多都有国外高级院校的学习经历。校长月薪350元,教务主任、学科长约在200-300元,一般讲师为100-200元,其他校内职员30元、50元至80元不等。

大学成立后不久,国内爆发第二次直系奉系军阀大战,直系军阀战败,1924年11月高恩洪受影响被迫下野,也不再担任私立青岛大学的校长一职,教务主任孙广钦暂时主持工作,由于经费短缺,每月教育经费大部分用于支付薪资,校务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1925年1月,在大学校董会的慎重研究决定下,推举校董事、时任国民北洋政府山东省议会议长的宋传典为第二任校长。此时直系军阀败退,山东被奉系军阀接手,张宗昌继任山东省督军,总览军政大权,继任胶澳商埠督办为温树德,新的领导班子对崇武抑文,对地方教育丝毫不感兴趣,甚至一度想要关闭大学重新改为军营。幸好有宋传典以山东省议会议长的身份多方协调维持,私立青岛大学才得以继续。

宋传典祖籍山东益都(今潍坊青州),早年在教会学校学习,后跟随传教士开办花边大套工艺作坊,由此发家致富,1922年山东省议会临届改选,时任省长田中玉的操作下,宋传典以20000大洋购得议会议员的身份,进入议会后,又联合青州本地同乡大肆运作,前后花费20万银洋,终于坐上了山东省议会第三任议长的宝座,成为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地区官僚买办资本家。

宋传典上任之后,对私立青岛大学进行了一些改进,增设了土木工程科、铁路管理科、采矿工程学科、机械学科、电机学科等近代学科,由此私立青岛大学终于具备了正规大学的基本规模。原本依靠校董关系支撑的私立办学性质,也转变为公私结合的办学模式。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时局动荡不休,连续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二九”青岛惨案、上海“五卅惨案”,私立青岛大学的爱国声潮涌动,随即学生自治会发起声讨军阀张宗昌、督办温树德的运动,成立“沪案后援会”声援上海民众,还成立剧社编演编排《五卅血》、《投笔从戎》等话剧,募捐款项救济受难同胞,这些行为引起了地方当局的密切关注。

受到时局和经费的多方困难,加上奉系势力的影响,私立青岛大学的教务活动难以为继,校园管理混乱,教师学生流失,自1925年以后再未对外公开招收新生。

1928年4月,国民党组织第二次北伐,蒋介石、冯玉祥的军队开进济南,日本千方百计阻挠北伐计划,派兵进驻青岛、济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五三惨案”。这种情况下,私立青岛大学只得被迫停办,在校生按照结业办理。

于是,存在了仅四年时间的私立青岛大学,从青岛教育史上彻底消失。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以后,将青岛确定为特别市,由南京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当年6月,根据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建议,在山东开设国立大学,经过蔡元培先生的力荐,国立山东大学最终落户青岛,改名为国立青岛大学,使用原先私立青岛大学的校址,并将原先的“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大学筹委会委员何思源、赵太侔、王近信等人奉令,赴青岛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产,着手筹办工作。

于是,借用原先私立青大的躯壳,一所全新的大学在青岛诞生,首任校长根据蔡元培先生的推荐,由杨振声担任,教务主任则是赵太牟。

0 阅读:0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