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津血转化而来,是人体体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征之一,《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强调:亡血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历代中医文献又有“诸种汗证,皆属于心病”,“汗证,心虚病也”,“汗为心之液”,“津血同源”,“汗血同源”的记载,所以历代医家都强调“汗”的重要性。
那么汗又跟人体哪些脏器息息相关呢?根据汗液的变化,中医认为主要与心,肺,肾三脏关系密切。
首先,“心者,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脏的功能在中医讲:“心主神明,主血脉,藏神”。凡是思虑过度,或心血不足,心气虚,心阴耗伤,心阳虚衰,从而导致心不藏神,心神不宁。皆可引起汗液生理调节失常,因“汗为心之液”。
其次,是肾,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藏精气,主水液,主骨生髓”这里肾主水液,有医家直接称之为“肾为水脏”。肾在全身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汗之病专属于心,汗之根与心肾密不可分。
再有,肺,“肺主气司呼吸,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人的体表密布汗孔,《黄帝内经》把汗孔称之为“玄府”“气门”是汗液排泄的门户。
汗的种类可分:自汗和盗汗,以及危重病人出现的战汗和脱汗。
自汗又可细分为:气虚自汗,阳虚自汗,血虚自汗,痰症自汗,伤湿自汗等五种。自汗病人清醒时汗自出,活动后汗量明显增加,平时所见病人自汗程度不一,相差悬殊。
一,气虚自汗:最早见于明代医学家龚居中所著《红炉点雪》,气血自汗多由肺气不足,营卫失和,表卫不固,汗液分泌失常所致。
证候特点:汗出恶风,避风则汗出而不能自控, 常在出汗后感觉疲乏,或同时伴有短气,舌苔正常,脉缓或无力。
治则: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应对方剂:(1),桂枝汤《伤寒论》,桂枝6-10克,白芍6-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2),玉屏风散:防风30克,黄芪60克,白术60克。用法:研粉大枣汤冲服。
(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10克,生黄芪15-20克,生白术12克,柴胡5克,当归10克,升麻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6个。水煎服。
(4),黄芪六一汤《丹溪心法》:黄芪20-30克,甘草3-6克,生姜3片,大枣10个。水煎服。
二,阳虚自汗,早见于明朝医学家孙一奎所撰《赤水玄珠·汗门》。阳虚自汗多由阳气虚弱,表卫不固,腠理不密,汗液外泄所致。
证候特点:自汗以中型、重型者为多。汗出较多,尤以上半身为甚。汗液常不粘腻,汗味偏淡。平时恶风畏冷,四肢欠温,汗后畏冷尤为明显。此外,并可伴见面色萎黄或㿠白,汗后精神疲惫,稍劳即极易疲乏。纳食欠香,或纳食尚可,而稍活动,或一进食则满身出大汗。大便正常,或便溏。舌常薄白而润,惟挟内热时,可有浮黄薄苔。脉多濡、细或大而无力。
治则:益气温阳固表。
主方:(1)桂枝汤加附子《伤寒论》: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枣6个,炙甘草6克,炮附子6-10克。水煎服。
(2)补中益气汤(具体方药见前)加麻黄根10克、五味子6克 水煎服。
(3)黄芪附子汤(《济生方》):生黄芪 15~30克,制附子10克。水煎服。
(4)桂枝二加龙牡汤(《外台秘要》):桂枝 6~10克,白芍10~15克, 甘草6~9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白薇10~12克, 附子6~10克, 黄芩10~15克, 生姜3片,大枣10枚 ,水煎服。
三,血虚自汗,早见于元朝医学家危亦林所撰《世医得效方·方脉杂医科》。历代文献都认为自汗属气虚、阳虚者多。但“气血同源”,临证所见血虚者气亦虚。血虚自汗多见于血虚而致气虚表卫失固,汗液分泌失常的病人。
证候特点:血虚自汗常突然发作于失血之后,如咯血、呕血、便血、月经过多或血崩漏下、产后或外科手术后。汗出量与出血量不成正比,常依不同病人的禀赋而有不同。如有的病人出血量甚少,而自汗淋漓;有的病人出血量较多,但汗出量却一般。血虚自汗又常与夜间盗汗并见。如出血量少的病人,除一时自汗较明显外,常可不伴有明显兼证。而出血量多的病人,常可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少华、口唇色淡等血虚见证;素有内热的病人,又可兼有口干咽燥、唇红脉细、舌边尖红、苔薄黄等症。
治则:养血滋阴为主。
主方:(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 20克,当归6克 ,水煎服。
(2)圣愈汤(《兰室秘藏》):人参(一般用党参10~15克代), 黄芪10~15克 ,当归10克, 生地10克,白芍10克, 川芎6克 ,水煎服。
(3)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生黄芪20~30克,当归10克, 生地15克 ,熟地15克 ,黄连5克 ,黄芩12克,黄柏 10克,水煎服。
临证加减:浮小麦,煅牡蛎,白薇等。
四,痰症自汗,早见于明朝医学家李梃编撰的《医学入门》卷四。本证多因痰浊内阻,肺气宣肃失司,表卫失固,汗液外泄所致。
证候特点:痰症自汗以阵发性为主。汗出发作时较多,缓解时较少。常见兼证有头晕、胸闷、恶心、苔腻、脉弦滑等,或可兼咳嗽、气喘、或呕吐痰涎,或小便不利。
治则:调中化痰为主。
主方:(1)抚芎汤(《丹溪心法》):川芎10克,白术15克,橘红6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
(2)理气降痰汤(《证治汇补》):桔梗6~9克,枳壳10克, 橘红6克,茯苓15克, 香附9克 ,贝母5克,桂枝5克, 水煎服。
五,伤湿自汗,早见于宋朝医学家陈言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伤湿自汗多因阴湿之邪阻遏阳气,汗液分泌失常所致。
证候特点:伤湿自汗的汗出每以湿滞不清、绵绵汗出为主。汗液常有粘意,汗出稍久可伴有汗臭之味。兼证常有自汗恶风,声音重浊,体重倦怠,胸闷口腻,关节痠痛等。诸证每因气候转阴,或阴雾潮湿之时加重。苔腻、脉濡。
治则:除湿通阳为主。
主方:(1)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10克,独活10克 ,炙甘草6克 ,藁本10克 ,川芎10克,防风10克,蔓荆子10克,水煎服。
(2)湿郁汤(《证治准绳》):苍术10克, 白术10克 ,香附10克,橘红6克 ,羌活10克,川芎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 ,茯苓 12克, 生姜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3)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12克,滑石15~30克 ,茯苓皮15克,大腹皮10克 ,白蔻仁3克,通草3克,猪苓 12 克 ,水煎服。
下一期说“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