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坚持事天下不事一人,早年曾多次易主,最终和唐太宗君臣相得

史海撷英 2024-07-06 15:55:15

忠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忠于君主的官吏”。或者可以展开来说,忠臣就是以君主的利益为最大利益,为了维护君主的最大利益不惜遭至杀身之祸而冒犯君主的官吏。中国封建体制连绵两千多年,在儒家“君臣父子”的礼教观念束缚下,人们的传统意识里已经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忠臣情结,或说是对忠臣的顶礼膜拜。然而,忠臣并不等于良臣,因为忠臣所做的事不一定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利,甚至对君主有利。

魏征,这位为“ 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在历史上已经有了那么多忠臣榜样的情况下,身为朝廷上的一名高级官吏,就提出了这般石破天惊的见解。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什么是忠臣、什么是良臣的问题时说:“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纵观魏征的一生,他确实如己所言,不做忠臣,而是一位十分称职的良臣。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有一些理念是很有意思的,诸如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劝告,也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的训诫。在这里,“良臣”和“忠臣”显然不能互换,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内涵。能择主而事的臣子,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能否施展自己的才华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为目的;不事二主的忠臣,则是以主子为中心,至于主子的作为是否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百姓,最多也只是忠臣在效忠主子前提之下的考虑。魏征,就是一个把社会、把百姓置于人君之上的良臣。在他的早期政治生涯中,不仅事过多主,而且对每位主人都恪尽职守、态度从容。

魏征,字玄成,太建十二年(580年)出生于钜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一个低层官员的家庭。他的父亲叫魏长贤,任过北齐朝屯留的县令。魏征小时,家道中落,但贫困的生活并未给他造成不良的影响,相反,他落拓不羁,胸怀大志,宁愿出家当道士,也不愿从事普通的谋生之业。他极喜读书,眼见着天下渐乱,因此特别专注于如何经营天下的学说。

隋炀帝大业末年,天下群雄纷起。时任武阳郡丞的元宝藏起兵响应夺取了瓦岗军领导权的李密,征召魏征为书记官,这样,魏征也就参加了瓦岗军。李密在隋时做过官,是因不满意所当的宿卫侍从这一职务,称病自免,闭门读书,之后参加瓦岗起义军的。“武阳郡丞元宝藏以郡降李密,甲寅,密以宝藏为上柱国、武阳公。宝藏使其客钜鹿魏征为启谢密,且请改武阳为魏州;又请帅所部西取魏郡,南会诸将取黎阳仓。密喜,即以宝藏为魏州总管,召魏征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魏征到了李密手下后,即向李密提出了10条建议,然而,李密虽然认为这些建议新奇却未能加以实际运用。

魏征

后来,被李密打败了的隋军将领王世充卷土重来,在洛口一带攻打李密。因才打败过王世充,李密军上上下下都不把王世充放在眼里。魏征分析了敌我情况,但因职位低,只能向李密的长史郑颋建议道:“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郑颋对魏征这一建议竟然嗤之以鼻,说道:“此老生之常谈耳!”魏征想不到会遭此当头一棒,愤怒地说道:“此乃奇谋深策,何谓常谈?”“因拂衣而去。”而这一战,未听魏征建议的李密果然大败。

李密兵败,转投唐高祖李渊。魏征服务的对象也就从李密变成了唐王朝的统治者。魏征到了李渊手下后,却很久都没有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毛遂自荐,请求到山东黎阳去招降尚未归顺的瓦岗军残部。李渊同意了魏征的请求,并给了他一个秘书丞的衔头。当时,李密的旧部徐世勣还拥有不少人马,控制了东抵海滨、南临江淮、西至汝州、北达魏郡的广大地区。魏征来到黎阳,首先致书徐世勣,帮助他分析了形势,指出:“自隋末乱离,群雄竞逐,跨州连郡,不可胜数。魏公起自叛徒,奋臂大呼,四方响应,万里风驰,云合雾聚,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将半天下,破世充于洛口,摧化及于黎山。方欲西蹈咸阳,北凌玄阙,扬旌瀚海,饮马渭川,翻以百胜之威,败于奔亡之虏。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不可以力争。是以魏公思皇天之乃睠,入函谷而不疑。公生于扰攘之时,感知己之遇。根本已拔,确乎不动,鸠合遗散,据守一隅。世充以乘胜余勇,息其东略;建德因侮亡之势,不敢南谋。公之英声,足以振于今古。然谁无善始,终之虑难。去就之机,安危大节。若策名得地,则九族荫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殷鉴不远,公所闻见。孟贲犹豫,童子先之,知几其神,不俟终日。今公处必争之地,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这封信写得逻辑缜密,文情并茂。徐世勣得信,即率队归顺了李氏王朝。徐世勣后来被李渊赐姓李,其所部成了李氏争夺天下的劲旅,为李氏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征在这次招降中,兵不血刃就收了不少瓦岗旧部,展示了他过人的才华。

武德二年(619年),隋末起义于河北、已自立为夏王的窦建德于聊城一举歼灭宇文化及所率军队,随后又大败唐军,攻陷黎阳,俘获魏征,魏征也就成了窦建德的部下。窦建德得魏征,也十分赏识他的才干,但赏识不等于重用,窦建德只给了魏征一个起居舍人的官当,专门负责记录窦建德的言语行迹,真是大材小用了。魏征在窦建德手下一呆就是两年。两年之后,秦王李世民率军与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合军团决战,先大败窦建德于虎牢关,后又迫使王世充投降,占领洛阳,取得东方战场的决定胜利。窦建德兵败,身在窦营的魏征趁机劝说窦建德的洛州守将唐旦一同投降了唐朝。

魏征在窦建德手下待了两年之久,现又重新降唐,若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即使不给戴上“叛变投敌”之类的帽子,至少也要划进立场不坚定之流,给予一定的惩处,不会再用;即便因有一技之长再用,也会在档案上注明,属于控制使用之列,不能再参与决策和机要之类工作。李渊大度,没有惩处魏征,但也没有大度到重用魏征。倒是太子李建成慕魏征之名,将其召进太子府,任为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一个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从级别上看,不低,是从五品上,而且虽是太子属官,但属老师之类,很受礼遇的。魏征到了李建成手下,也就一门心思为太子办事。他看到李建成和唐王李世民之间在争夺最高权力上的明争暗斗,特别是看到李世民的功劳和影响一天天大起来,很为太子担心。

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拥兵南下,魏征感到太子建立功勋的机会来临了,就对李建成建议:“殿下但以地居嫡长,爰践元良,功绩既无可称,仁声又未遐布。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今黑闼率破亡之余,众不盈万,加以粮运限绝,疮痍未瘳,若大军一临,可不战而擒也。愿请讨之,且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结山东英俊。”李建成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当时刘黑闼军士气甚锐,如立即交战很难取胜。魏征又建议李建成不要急于同刘黑闼军正面交锋,而应先发动政治攻势。魏征说:“前破黑闼,其将帅皆悬名处死,妻子系虏;故齐王之来,虽有诏书赦其党与之罪,皆莫之信。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坐视其离散矣!”李建成采纳了魏征的建议。果然不出魏征所料,刘黑闼军粮草用尽,军心大乱,士卒多有逃亡,李建成大胜。

大败刘黑闼这一役充分显示了魏征的政治军事才能。后来,魏征又多次建议李建成早作准备,甚至应对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可惜李建成对魏征的这些建议犹豫不决,而李世民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不等李建成先下手,他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让李建成成了刀下之鬼,魏征则被李世民俘获。

李世民捉到魏征后,问他:“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并摆出了一副要杀他的样子。但此时被抓的魏征却态度从容,不卑不亢,很冷静地回答李世民说:“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惜才如命,早就听说过魏征的大名,一见面临死刑威胁的魏征能如此从容,便放了他,并收为手下,给他封了一个詹事主簿的官。于是,魏征从此又成了李世民的部下。

李世民虽然用了魏征,但一开始也并不重用,从詹事主簿这一级别就可以看得出来。唐制,詹事主簿只一个从七品上,很低级的。

纵观魏征早期的政治生涯,可见魏征一直是实践着他“良臣择主而事”、事天下不事一人、做良臣不做忠臣的政治理念的。也正因为魏征有着这样豁达的政治理念 ,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才留下了魏征这么一颗闪亮的明星。

唐太宗李世民创下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因素之一,是他有“三镜”:“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可见,李世民之“人镜”,是特指的魏征。魏征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鲜明的足迹,有史家评论说:魏征最大的政绩,就在于对唐太宗的犯颜直谏。魏征能对唐太宗犯颜直谏,就因为他以“国士”自居,以事天下高于事一人。

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不久,唐高祖李渊无奈将帝位传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即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李世民虽然登上了皇位,但李建成在河北山东一带的余党不少,影响仍然很大。李世民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让魏征出使河北,安抚前太子李建成和前齐王李元吉的旧部,并特许他便宜从事。从这也看出李世民虽是初次任用魏征,就表示了对他的特别信任。魏征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

魏征到达磁州时,正好遇到前太子李建成的手下、官居千牛的李志安,前齐王李元吉的手下、官居护军的李思行被押解去京城。魏征的使命就是来安抚这些人的,那么,对这两个被押解的人管不管呢?这样的难题即使放到今天,恐怕也会有不少人难以做出正确的回答。魏征是原太子旧部,齐王和原太子是死党,仅从避嫌这一点看,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态度,恐怕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魏征并没有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他对副使李桐客说:“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宁可虑身,不可废国家大计。今若释遣思行,不问其罪,则信义所感,无远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况今日之行,许以便宜从事,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于是断然释放了李思行等人,并将此事报告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不愧一代明君,他听到这报告后,竟是非常高兴。

李世民是一个明君,但不是一个完人,因此,他就会犯错误,但他大度,能真正地听取不同意见,于是,他成就了一代名臣魏征;魏征珍惜自己的国士身份,以事天下高于事一人,凡利国之事,则知无不为,于是,他成就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完美了李世民的明君形象。一个敢说,一个能听,当徜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时,不得不为他们这种少有的君臣关系击节长叹,津津乐道。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声威日盛。这时,高昌王麴文泰准备入朝朝贡,西域诸国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准备派遣使节随文泰一道入朝朝贡。这对于一个刚登上皇位不久的人来说,是多大的面子, 是多荣耀的事啊!李世民马上命令麴文泰驻京使者厌怛纥前往迎接。大家都高高兴兴等着朝贡时,魏征却出面反对了。他的理由是:“中国始平,疮痍未复,若微有劳役,则不自安。往年文泰入朝,所经州县,犹不能供,况加于此辈。若任其商贾来往,边人则获其利;若为宾客,中国即受其弊矣。汉建武二十二年,天下已宁。西域请置都护、送侍子,光武不许,盖不以蛮夷劳弊中国也。今若许十国入贡,其使不下千人,欲使缘边诸州何以取济?人心万端,后虽悔之,恐无所及。”李世民听魏征说得有道理,马上派人将已出发的厌怛纥追了回来。初登皇位的李世民如此听得进不附和自己的不同意见,不图虚荣,以百姓利益为重,真可谓明君。

长孙皇后

有一次,李世民到九成宫住,中途有一宫人回京,途中歇于湋川县官舍。“后太宗幸九成宫,因有宫人还京,憩于湋川县之官舍。俄又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官属移宫人于别所而舍靖等。太宗闻之,怒曰:‘威福之柄,岂由靖等?何为礼靖而轻我宫人!’即令案验湋川官属及靖等。征谏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宫人,皇后扫除之隶。论其委付,事理不同。又靖等出外,官吏访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靖等自当与官吏相见,官吏亦不可不谒也。至于宫人,供食之外,不合参承。若以此罪责县吏,恐不益德音,徒骇天下耳目。”

李世民的女儿长乐公主要出嫁,李世民想到长乐公主是皇后所生,因此,责令有司送长乐公主的嫁妆是永嘉长公主的一倍。皇帝嫁女是皇帝家的事,嫁妆之多少,当然皇帝说了算。然而,魏征又站出来了,说不可。魏征说:“不可。昔汉明帝欲封其子,云:‘我子岂得与先帝子等,可半楚淮阳。’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即是礼有尊崇,或可情有浅深,无容礼相逾越。”李世民又听进去了,并进到宫里将魏征的意见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也十分了得,“文德皇后闻之,大喜,遣中使赍钱二十万,绢四百匹,诣公宅,宣令谓公曰:‘比者常闻公中正而不能得见,今论长乐公主礼事,不许增加,始验从来所闻,信非虚妄。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魏征在李世民手下前后进谏二百余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有几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物能听得进如此之多的反对意见呢?庐山上,那位开国元帅不就只提了一点不同意见就被打翻在地,还被踏上一只脚吗?当然,李世民也不是一直对魏征没意见。“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这又验证了句俗语:妻贤夫少祸。看一看当代史,因妻不贤乱干政而导至的悲剧,少了么?

魏征不仅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良臣,也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历史学家,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理念的政治理论家。魏征非常重视以史为鉴。他在给李世民的奏疏中就说道:“臣愿当今之动静,思隋氏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后来,李世民任魏征为总编,派令狐德棻、岑文本修撰《周书》,孔颖达、许敬忠修撰《隋书》,姚思廉修撰《梁书》、《陈书》,李百药修撰《北齐书》。魏征作为总编,不仅要对这些人的作品进行审定,还亲自为每部史书撰写序论或总论。在魏征的主持下,完成了《梁书》五十六卷、《陈书》 三十六卷、《周书》五十卷、《北​齐书》五十卷、《隋书》五十五卷的编修任务。这些史书一出,便得到了众口称赞,誉为“良史”。

魏征当过道士,他政治理念的核心,虽然参有道家的无为理念,但基本上还是儒家学说。他的不少政治主张直到今天仍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魏征主张居安思危。他在给李世民的奏章里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魏征还主张“任贤受谏”,“薄赋敛 、 轻租税 ”,“无为而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等,直到今天,这些都是政治家们必记的格言。

魏征晚年在辞去宰相职务之后,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十渐不克终疏》。这道奏章从十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中期以来的唐朝政局,指出李世民统治日益懈怠的危险性。这篇奏章结合实际,有理有据,感情充沛 , 对十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得十分深刻透彻,动人心魄。李世民看后很受感动,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于是赐魏征黄金十斤、马二匹。

魏征

李世民对魏征的逆耳之言,不仅听得进,对魏征的评价也非常之高:“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魏征病重,李世民多次上门看望。“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后复与太子臻至征第,征加朝服,拖带。帝悲懑,拊之流涕,问所欲。对曰:‘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帝将以衡山公主降其子叔玉。时主亦从,帝曰:‘公强视新妇!’征不能谢。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晋王奉诏致祭。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

魏征享年64岁。魏征死前,和李世民君臣之间可谓情深义重。魏征死后,他们的关系却蒙上了一层阴影。“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征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征阿党。征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于是手诏停婚,顾其家渐衰矣。”幸好时光不可逆转,否则,在魏征生前李世民就得知了这些事情,真不知他们君臣的关系又将如何?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尽管取得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句丽而后悔,“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勣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0 阅读:2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