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清代义军领袖宋景诗和他的黑旗军,反抗暴政去向成谜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3-11-20 02:36:01

自元代以降,鲁西北及周边区域,经常发生的就是各种反抗朝廷暴政的“叛乱活动”。比如,元朝末年发生在邻省河南的白莲教韩林儿的起义,大明永乐年间发生在鱼台的白莲教唐赛儿起义,明朝末年发生在巨野的白莲教王好贤、徐鸿儒起义,大清嘉庆年间的天理会八卦教林清、李文成起义。

这其中,有一支影响较大的起义军队伍,领袖叫宋景诗,其所领导的义军称“黑旗军”,这支起义军自1861年3月举义,到1863年南下投奔皖北的捻军,总数达数万人之多,一直是山东地区规模很大的抗击清军武装力量。

关于宋景诗和他的“黑旗军”

自乾隆后期开始,大清帝国前半程对黄河治理的短板逐渐显现,河道泥沙淤积日益严重,各种大小决口灾害频发。山东历来以农业为主,上游河北、河南的黄河出现问题,灾难的承担者,皆在山东一省。

除了黄河水患,还有各种旱灾、虫灾,据山东巡抚在咸丰六年上报朝廷的呈文,“东省上年黄水为灾,……,地方辽阔,水灾遍野,……,泰安、兖州、沂州、济宁及济南、东昌等所属各州县具极有蝗孽。”

当地政府的赈济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当地群众基本的生活问题,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一遇凶年,强壮者流离于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沟壑”。

据《馆陶县志》记载,太平天国起事以后,“河南、山东捻匪又起,继以咸丰七年之凶荒,流民失所。各县顽民有习八卦教者,乘机作乱,分张旗帜,以应方色。”

宋景诗,据史料记载,是山东东昌府堂邑县西北乡小刘贯庄人,大约生于清代道光初年(一说为1824年),传说此人自幼习学枪棒武术,曾在山东巡抚帐下做过乡勇教习,因平叛地方贼乱,被朝廷授予六品顶戴。又说他曾经跑镖谋生,在镖局中传授武艺,南北多有慕名前来拜师者,人数不下数千人,宋景诗皆为“生死交”。从这些散乱的经历可见,宋景诗虽然与政府官员有所往来,实际上仍然是个江湖豪客一流的人物。

宋景诗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大约是在他三十八岁那年。据《山东军兴纪略》记载,宋景诗“堂邑刘官庄人,咸丰十一年在冠县韩姓富户为教师”,当地县衙怀疑他有参与白莲教的不轨行为,组织力量对其抓捕,宋景诗逃走后,“乘乱聚众,与张善继合”,成为张善继麾下的“领兵大元帅,张黑旗”。

山东河南当地的农民起义,多以白莲教、八卦教收拢的信徒为主,共分为“五大旗”,黄旗张善继义军居中,为总旗头目,其他各地响应者,分别以所处地域方位,各执不同颜色旗帜,其中宋景诗一支力量执黑旗,这就是宋景诗和他的“黑旗军”的由来。

劫狱说,诬陷说,宋景诗究竟因何而反?

清代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显露,特别是咸丰年间,当时满清政府正忙于戡乱太平天国和捻军,对于山东地区的灾荒,非但没有赈济,反而还变本加厉地征收苛捐杂税。由此,各地揭竿而起的义士层出不穷。

据史料记载,宋景诗在加入“叛军”后,曾经向当地政府递交一份“澄清说明”,其中详述自己被迫起事的经过,是因为被人诬陷,“指身与教匪相通”,“自知殴差犯罪,王法难容,因聚众谋叛”,在抗拒抓捕过程中殴打了县里的差役,担心被追究责任,才不得已聚众起义。

如果宋景诗不是白莲教徒,为何有资格统领张善继麾下的一支重要力量“黑旗军”呢?只能说明他即使没有入会,也与张善继等人有密切往来。

另据《临清县志》记载,宋景诗的谋叛,其实与一次监狱营救朋友有关。当时他的好友“因案系狱”,宋景诗遂“与死党十八人劫狱,揭竿而起,号黑旗队”。这个“十八好汉劫狱”的传说,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甚广,而这十八位好汉,大部分都是张善继手下各旗的首领。

根据史料,1861年3月间,宋景诗纠集的这些好汉,相互之间“多为刎颈之交”,在宋景诗的召集下,“持械相助者,数日中即得一万余人,遂自冠、莘、馆陶,而邱县,而堂邑,而曲周,而东昌”。

在宋景诗等首领的指挥下,起义军迅速攻克了冠县、莘县、馆陶、邱县、朝城、观城、堂邑、阳谷、濮州、范县、曲周、清河、广平等13座州、县,占领运河沿岸重要渡口,控制了直隶、山东周边广阔地带,义军的胜利给清政府巨大震撼。

遭遇围剿重创,宋景诗无奈投降清廷

1861年6月,短短数月时间,宋景诗起义军迅速做大,严重威胁京师、京畿安全,向南则串意图联太平军、捻军,清廷在震惊之余,全力派兵实施镇压围剿,山东巡抚谭廷襄,统领山东当地驻军组成东路军,由东昌进攻;钦差大臣胜保,督办直隶、山东“剿匪事宜”,率部组成西路军,向山东、河南交界进攻;调动另一路钦军,由僧格林沁组成南路军,率部由南向北进攻。同时组织力量沿黄河北岸部署,凭借黄河天险,阻挡宋景诗义军与其他义军的会合。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宋景诗的黑旗军与其他“五大旗”遭遇重创,几个旗军首领被清兵围困杀死,原先占领的山东、河南一带十三座县城,大半被清兵夺回。“五大旗”的总首领张善继,在由朝城一路进攻直隶途中,在沙河县被清兵俘获遇害。在此情况下,一些义军首领纷纷投降清军,并对宋景诗进行劝降。

宋景诗的黑旗军内部也发生动摇,至当年底,宋景诗终于接受清廷“诏安”,将黑旗军编入清兵阵营,号称“靖东营”,宋景诗授命为参将。此后一年多,黑旗军改编的“靖东营”,跟随清兵先后参加南下征剿捻军和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的行动。

宋景诗及义军随清兵作战离开山东后,没有加入清兵的黑旗军及家属遭到当地政府和民团的清算,宋景诗的二弟宋景礼也被害而死,三弟宋景书将情况写信告诉远在异地的大哥宋景诗。宋景诗在清兵中也处处压制,闻讯后即趁清兵高层将领交接的空挡,于1863年初率领黑旗旧部东返故乡,驻扎在临清二次起事,迅速控制了临清以南,莘县、阳谷以北,聊城以西、冠县以东的大片区域。

伺机二次起义,连战连捷杀死僧格林沁

宋景诗二次起义,让京师的清廷大为恐慌,急调各路大军分四路前往征缴。黑旗军在临清运河头闸、歇马亭、三里湾诸处,与清兵展开大战,经过一个月的作战,至1863年7月末,虽然清兵动用了火枪、火炮等重兵器,宋景诗依然先后打败了清兵几路军队,缴获了大量辎重、武器,而后又对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接应军队进行打击。数日之内连战连捷,清军步兵“喧乱而北,兵勇多伤亡”,黑旗军声威大震。

9月中旬,钦差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进兵东昌,与之前败退的清兵几路军队合围,战场形势为之大变。但宋景诗指挥将士沉着应战,僧格林沁三次出战,都被黑旗军击败。僧格林沁甚至动用了由英国人训练的洋枪队。宋景诗为避免伤亡,便退守小刘贯庄。僧格林沁所部随后追击,在朝城大厂中了黑旗军埋伏大败。

至10月底,在各路清兵轮番打击下,宋景诗的黑旗军终于寡不敌众,宋景诗仅率少数伤亡殆尽的部众南下,投奔了捻军张宗禹的部队。此后,张宗禹的部队在高楼寨之战中,歼灭僧格林沁所部精锐骑兵,致使其部队死伤七千余人,僧格林沁自己身负重伤,在曹州西北吴家店(今山东菏泽)被捻军杀死在农田里。

宋景诗及其黑旗军是否参与了“高楼寨之战”,历史资料没有明确,而此后宋景诗也是行踪不明。

八年之后的1871年4月,有安徽巡抚英翰上报朝廷,奏称在亳州界沟集地方擒获宋景诗,将其就地正法。但是此事的真实性却不被认可。

又有传闻,说宋景诗在1899年前后, 还回过家乡小刘贯庄一带。

还有一种传说,宋景诗改名换姓逃亡归化,在当地传习武技,一直活到80多岁。

1 阅读:301
评论列表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