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述工作室
当你进入台湾博物馆官网,会看到这样一个页面——

台湾博物馆官网截图

儿玉源太郎与后藤新平雕像
第一排的人物雕像中,最右侧两个人的名字格外扎眼——后藤新平、儿玉源太郎,很明显这两人均是日本人。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个日本人的雕塑不仅出现在台湾博物馆的官网上,在馆内还有实体存在。
这是个什么情况?

台湾博物馆全貌
这两座日本人铜像到底何许人也?
这两个日本人绝非等闲之辈。
儿玉源太郎曾于1889年至1906年间出任日本驻台湾总督,后藤新平则同期担任台湾民政官。在日方的话语体系里,儿玉源太郎与后藤新平被塑造为台湾的“恩人”,然而台湾民众对这两人的态度却复杂而微妙。

儿玉源太郎

后藤新平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国力日渐强盛,于是迫不及待地效仿西方列强,走上了对外扩张、抢占殖民地的道路,而邻居朝鲜和清国不幸最先遭殃。在甲午战争中,儿玉源太郎虽未直接奔赴战场冲锋陷阵,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幕后作用。当时,他身兼大本营留守参谋长与临时检疫部长双重职务,全身心投入后勤保障工作,凭借出色的调度与组织能力,为前线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被日本国内誉为“日清战争中的萧何”。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尚未完全摆脱经济困境,战争资源相当有限,这场战争的胜利实则带有一定的冒险色彩,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也正因如此,对于甲午战争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可视化战果台湾,儿玉源太郎怀揣着一种“特别的感情”。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清朝手中割占台湾后,如何管理这首个殖民地?日本管理国内单一的“大和民族”很有一套,但缺乏海外殖民地治理经验,对“非我族类”的台湾民众的统治方式粗暴高压,引发频繁反抗。日本最初几任台湾总督焦头烂额,搞得很糟糕。他们在台湾采取高压镇压政策,统治方式简单粗暴,引发台湾人奋起反抗,发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誓言,起义频发。前三任台湾总督均因策略失误导致控制困难,耗费巨额军费;经济上台湾未实现发展,反需日本持续投入,最终导致殖民统治陷入困境。在他们眼里,台湾不是宝地而是负担,差点就将其转卖给法国。第三任台湾总督乃木希典表示:“日本就像乞丐,台湾就像马。乞丐乞讨到一匹马,要骑没办法,还会被马踹一脚。”于是,他建议将台湾以1500万法郎(一说1亿日元)“贱卖”给法国。

乃木希典
此时,儿玉源太郎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将台湾视为负担的论调,认为日本此前对台统治的困境皆因派驻官员无能所致,并主动请缨愿赴台主持大局。既然有人自愿接手这个“烫手山芋”,时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自然乐见其成,遂任命儿玉源太郎为台湾总督。
儿玉源太郎确实能力出众,而他麾下还有一位得力的副手——民政官后藤新平。后藤新平出身医生职业,长期在医疗卫生系统任职,是一位典型的技术型官僚。他做事严谨细致,注重调查研究,讲究对症下药。与前任官员不同,后藤新平没有简单粗暴地将“日本方式”强加给台湾民众,迫使他们立即接受和改变,而是采取了更为务实的策略。他首先尊重台湾人原有的生活习惯,以此缓解民众的心理抵触情绪,通过渐进的方式,将“日本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台湾社会。日据时代的台湾

日据时代的台湾
在后藤新平的精心治理下,台湾经济呈现显著起色。到1904年,台湾经济已实现自给自足,不再依赖日本政府的财政补贴。在交通、排水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也取得长足发展。后来,台湾记者黄旺成曾总结后藤新平治理台湾的“3条秘诀”:(1)台湾人畏死,故以高压手段威慑;(2)台湾人贪利,故以小恩小惠诱导;(3)台湾人重名,故以虚衔荣誉笼络。(1)
后藤新平治理成效卓著,因此儿玉源太郎多次向日本政府举荐其接任台湾总督。但日本政府断然拒绝,坚持要求台湾总督必须由军事将领担任。这一决策暴露出日本驻台总督府的军政府本质——其核心目标并非发展台湾,而是将台湾作为控制南部的军事屏障,通过军事统治维持对殖民地的绝对掌控。
日方为表彰儿玉源太郎和后藤新平的殖民功绩,于1915年为其铸造雕像,并安放在新建的台湾总督府博物馆(现台湾博物馆)大厅两侧壁龛。该馆是日本于1913年拆除清代天后宫后,历时两年修建而成的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其设立目的之一便是展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成就。

日据时代台湾总督府博物馆大厅影像
日据时代(1895-1945年),台湾是日本殖民者说了算。但1945年至今(2025年),日本殖民者都滚出台湾80年了,台湾博物馆为什么仍保留儿玉源太郎和后藤新平的铜像呢?
是什么决定了脑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日本殖民者撤离台湾。然而,儿玉源太郎和后藤新平的雕像仍被陈列在台湾博物馆一楼大厅两侧,这一殖民时期象征的塑像如何处理才合适?
按理应该拆毁。不过,国民党当局在接收台湾后,并未选择直接拆毁殖民时期的象征物。他们将原有的雕像移入博物馆库房进行封存,并在原址摆放花瓶作为替代。如果说当时国民党当局这样处理是因为有求于日本人,想借助日本的力量对付共产党(比如蒋介石请冈村宁次担任自己的军事顾问),那么当后来大局已定特别是反攻大陆无望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两座雕像呢?
道理很简单,蒋介石政权在1945年接收台湾后,为巩固统治和“反攻大陆”的需要,曾与日本保持特殊关系;后来“台独”势力的形成也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暗中支持脱不了干系。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原因:部分台湾民众因长期受日本殖民统治,脑子被洗了,膝盖生根了,头抬不起来了。从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到抗战胜利后光复,台湾有整整50年时间被日本占据。从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到抗战胜利后光复,台湾被日本占据长达50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不仅是地理上的占领,更是文化、历史和心理层面的深度渗透,以至于日本殖民者滚出台湾已80年,仍有部分台湾人在美化日据时代。
主观上对日本人的“感情”和客观上对日本人的“需要”,是两座日本人雕像一直留存台湾博物馆的重要原因,甚至成为台湾当局讨好日本的工具。
2004年2月10日,日本岩手县水沢市之后藤新平彰显会事务局长梅森建司、水沢市地域交流馆馆长及川和彦、水沢市市议会议员奥寺勋及小野幸宣等一行34人及记者访问台湾博物馆,想重点参观儿玉源太郎和后藤新平两座铜像。对此,台湾博物馆官网提前一天发布声明称:“这二座铜像将是日本贵宾一行参访之重点,台博馆亦准备儿玉与后藤相关之文献与照片,提供完整之历史资料解说。”(2)台湾博物馆对“日本贵宾”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008年台湾博物馆成立100周年时,这两座塑像再次从库房取出公开展览,馆方更将第三室主题专设为“儿玉、后藤铜像陈列室”。(3)如今,在台湾博物馆官网的“雕塑”栏目中,这两座殖民时期象征物竟与民族英雄郑成功塑像并列展示。

后藤新平铜像(2021年1月赖鹏智摄于台湾博物馆)
来自台湾历史学家的理性声音
日本为推行台湾“日本化”,首要举措便是改变台湾人的语言,强制在台湾学校推行日语教学。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戴国辉(1931-2001)的祖父与父亲视日语为“贼语”,坚决抵制。受此影响,戴国辉日语学习起步较晚,直至新竹中学就读时仍说不利索,竟遭日籍教师辱骂为“支那人”、“清国奴”。

戴国辉
戴国辉后来赴日本东京大学求学且长期在日本高校任教,但作为一名学者,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公开演讲,他都秉持客观严谨的学术态度。他专门研究并对比了日据前后台湾的发展状况,发现日本殖民者刻意夸大自身对台湾的“建设贡献”,同时蓄意抹杀台湾原本具备的经济基础:
“日本人带进台湾的资本主义,一些现代化的设施等等并不是从空中飞下来的,凭空创造出来的。我用了甚多的资料,包括日本人在未治台前所发表的有关台湾的报告文章之类,来证明台湾并不是人云亦云的‘不毛之地’。的的确确治台十年以后的日本人,居心不良,为保持既得的利益,为了自夸其成就,为了向第三者讨回其花在治台的‘血汗’功劳,而尽其所能丑化台湾为‘化外之地’、‘瘴疠之地’、‘三年小乱五年大乱’的难治之地的一些假象。” (4)
他还有理有据痛斥那些亲日分子脑子坏了:
“家叔念了后藤新平所创立的台北医学校(后昇为台北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成为开业医生并赚了大钱。在个人的情面上,家叔一家人或许该感谢后藤新平也说不定;但站在社会科学的立场、民族的座严来言,绝没有感谢后藤的道理。因为后藤在台湾开办医学校的目的,不是在搞慈善事业,更不是为了台湾岛民的真正健康、福利来办的;它的真正目的在于,为日本资本家准备健康的投资地,为资本家提供既健康又高效率的劳动力等,却非靠台湾人医生不可。所以日本人治台不久就开办医学校培养台湾人的医学人才,模仿英、法诸国在它的殖民地所行一样。诸位若不相信我的话,请你们想像一下:‘瘴疠之地’有何资本家肯前来投资?若殖民地的基层劳动力统统是病弱不堪者,要从何种人的劳动来榨取剩余价值呢?我们有良知的台湾人,不至于感谢日本人的统治,更不会再度邀请日本人来当统治民族重新光临台湾的……”(5)
在日本的殖民地,凡是日本人特别喜爱或急需的物品,通常都会被不遗余力地运回日本本土。最终遗留在殖民地的,往往只是那些日本人未来得及转移或无法带走的物品。戴国辉举例说道:
“只从殖民地统治遗留下来的‘成果’来评估殖民地‘母国’的功过,是不充分的。就台湾而言,日本人把糖厂留下来并不是他们自愿的;日本战败了,被逼卷了铺盖滚回日本,万不得已留下糖厂,这才是真相。”(6)

日本某制糖会社运输甘蔗的专线火车
总之,台湾在儿玉源太郎-后藤新平时代确实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对此绝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打个比方,这就如同强盗强占他人宅邸后,重新装修房屋、添置家具,甚至让宅主子女上学就业、获取收入……但这仅是表象,其本质在于:其一,台湾民众的生活或许有所改善,却从主人沦为仆役,与在台的日本移民相比,台湾人实为二等公民。以台湾经济支柱之一的糖厂为例,管理层与技术岗位多为日本人占据,台湾人只能屈居基层劳工。其二,原住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实因强盗鸠占鹊巢后,利用其劳动力发展经济,在“分果果”的时候,强盗绝不会将优质“劳动果实”慷慨相赠。真正善待你的人,会将佳肴与你共享,而非施舍残羹。然而,这“嗟来之食”,如今的“台独”分子却甘之如饴。
台湾人为何怀念日据时代?
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日据时代尤其是儿玉源太郎-后藤新平统治时期,台湾社会经济确实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日本众多海外殖民地中,其对台湾的定位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其他殖民地,日本主要采取资源掠夺以支持战争;而由于台湾同为岛屿且地理位置邻近日本,日本始终推行“同化”或“日本化”政策,持续缩小其与日本本土的差异。换言之,日本企图将台湾彻底纳入日本版图以实现永久占有。这种“同化”绝非单纯劝诱,还辅以特殊手段。例如二战期间,日本面临粮食短缺实行配给制时,台湾人获得的配额仅为日本移民的一半;若接受“皇民化”改造,则可获得另一半配额。
第二,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治理失当,导致台湾民众在对比中产生心理落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从日本手中接收大量地区,不少接收人员视此为发财良机,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接收”竟沦为“劫收”。就台湾而言,时隔半世纪回归祖国怀抱本应是温暖欣慰之事,但台湾民众发现“祖国来的人”竟不逊于日本人,甚至更甚。这种观感不仅在“劫收”期间存在,国民政府迁台后仍持续相当长时间。两相比较之下,他们反而怀念起日据时代的某些“好处”。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当前,美国因军事力量处于调整期而中国军力迅猛发展,导致其遏制中国发展力不从心,遂策划让印太地区盟友出面对抗中国,尤其阻挠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正如英国对香港的怀念,日本亦对台湾怀有别样情愫,即便无法收回也要制造麻烦。因此,在美国主导的印太联合演训中,日本成为参与最频繁、表现最积极的盟友——无出其右。另一方面,台湾地区领导人为维护自身权力与私利,却无力单独对抗大陆,需借助外力,又不愿将所有筹码押注美国,转而寻求日本支持。为维系与日本关系以换取庇护,台湾当局讨好之举颇多,保留儿玉源太郎与后藤新平雕像并热情接待“日本贵宾”,仅是其中一例罢了。
参考资料
菊仙(黄旺成的笔名):《后藤新平氏的“治台三策”》,《台湾民报》 (第145号) (东京), 1927-02-20,第14版。
台博馆与后藤新平记念馆之国际文化交流,2024年2月9日,参考https://www.ntm.gov.tw/News_Content_Due.aspx?n=5652&s=146783
台博馆展出“百年风华-台湾博物馆建筑特展”,2008年1月25日,参考https://www.ntm.gov.tw/News_Content_Due.aspx?n=5652&s=146915
戴国辉:研究台湾史的经验谈(3),参考http://chinatide.net/xiachao/page_187.htm
戴国辉:研究台湾史的经验谈(2),参考http://chinatide.net/xiachao/page_186.htm
戴国辉:研究台湾史的经验谈(2),参考http://chinatide.net/xiachao/page_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