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的儿子彭云在美国定居,中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肯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却也很
烈士江姐的儿子彭云在美国定居,中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肯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却也很无奈......彭云对母亲的印象,全靠一张老照片,一岁零十个月时,江姐把他交给丈夫的原配妻子谭正伦抚养,这一别就是永诀。养母谭正伦没读过多少书,却把“要像你妈那样有骨气”挂在嘴边,家里再难也供他读书。彭云没辜负这份期望,1965年考成了四川理科状元,清华的老师踏破门槛,他却选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说要接父母的班搞国防。在哈军工当兵锻炼时,他化名李实,想低调做事,可没多久就被认了出来,团里让他给战士们做报告。站在台上,他捧着和父母唯一的合影,说对母亲没一点直观感觉,眼圈就红了,台下几百号人鸦雀无声,没人觉得他冷漠,都懂这种隔着岁月的思念有多沉。后来恢复高考,彭云又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成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了美国。那时候国内计算机领域刚起步,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而美国的高校里,先进的设备和前沿的理论随处可见。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拿下硕士又读博士,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里的溯因推理,在当时属于顶尖领域。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实验室里调试程序,鬓角已经有些发白,被问到为什么不回国,他没急着解释,先泡了杯茶。他说1987年其实回来过,在中科院软件所做研究,可做着做着就卡了壳,当时国内缺少关键的实验数据,想找本专业的外文资料都要托人从国外带,研究进度根本跟不上。正巧那时候,美国一家出版社看中了他的博士论文,邀请他和导师一起写本专著,这是个能把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的机会,他犹豫了很久还是去了美国。没想到这一去,就和当地的研究项目绑在了一起,他的团队里有十几个学生,研究经费也刚批下来,要是突然离开,整个项目就得搁浅。更现实的是家庭因素,妻子易小冶在美国读了社会学的博士,有稳定的工作;儿子彭壮壮从小在美国上学,后来考进哈佛数学系。不是没想过举家迁回,可国内当时的学术环境,很难给夫妻俩都提供合适的平台,总不能让妻子放弃多年的积累,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业。他说很多人觉得他留在国外就是忘本,可他从没断过和国内的联系,每年都会回国几趟,给高校做讲座,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来。有次在重庆的红岩纪念馆,他站在母亲的遗物前看了很久,说母亲当年是为了让国家变好,自己现在做的,也是想用专业能力帮国家进步,只是方式不一样。其实彭云的选择,放在那个年代很常见,很多公派留学生都面临类似的困境,回国是情怀,留下是责任。他留在美国,不是贪图安逸,而是想在专业领域扎得更深,马里兰大学的终身教授头衔不好拿,要经过无数次学术评审,他能站稳脚跟,靠的全是硬实力。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彭壮壮后来还是回了国,这个拿过美国中学生“西屋奖”的天才,在普林斯顿读完博士后,毅然回到北京工作。彭云说看到儿子回国,比自己拿到任何荣誉都高兴,这算是把根又接回来了。临走时,彭云送记者一本他写的专著,扉页上写着“献给母亲”,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爱国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江姐用生命守护信仰,彭云用专业坚守初心,只是时代不同,方式也变了,那些看似无奈的选择背后,藏着的都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牵挂。参考资料:《红岩》相关史料及亲属访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