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小红书里的「电商」,长成了「市集」的模样

当小红书底部导航栏的 “热门” 被 “市集” 取代,这个深耕社区十年的平台终于亮出了电商的独特底色。不同于传统电商的货架

当小红书底部导航栏的 “热门” 被 “市集” 取代,这个深耕社区十年的平台终于亮出了电商的独特底色。不同于传统电商的货架陈列,这里的交易场景始终飘着烟火气,最终长成了 “市集” 的模样,这背后是社区基因与年轻消费需求的深度契合。

社区土壤早已埋下市集的种子。小红书 3.5 亿月活用户中,每月有 1.7 亿人主动寻求购买,“求链接” 评论高达 8000 万条,这种自发形成的 “种草” 氛围,本就与市集里的口碑传播异曲同工。市集页面延续了用户熟悉的双列流设计,商品藏在场景化笔记和直播里,就像市集摊位上的实景展示,让 “逛” 与 “买” 自然衔接,没有传统电商的功能割裂感。

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重塑了交易形态。95 后在小红书电商购买用户中占比 70%,他们不再只看性价比,更愿为情绪价值和个性表达买单。上海 “当红手串大赏” 市集 4 天吸引 4 万人到场,文玩年轻人年均复购超 5 件,印证了这种需求 —— 就像线下市集里的手作好物,小红书上的潮玩、非遗改造品等特色商品,承载的是生活方式的认同。

商家生态决定了市集的烟火气。平台超半数个人卖家是 95 后,且一半是首次开店,他们擅长用笔记分享创业故事、产品灵感,让交易变成情感连接。从攀枝花的阳光玫瑰到植物染手作,这些小众商品在传统货架上难有立足之地,却能在小红书市集获得曝光,正如市集给小摊贩提供了生存空间。“百万免佣计划” 等政策更降低了门槛,让特色商家纷纷入驻。

避开与传统电商的正面竞争,小红书用 “市集” 找到了差异化路径。它不是效率优先的交易场,而是用内容串联起人、货、场的生活空间。在这里,消费不再是冰冷的下单,而是 “边逛边聊” 的惊喜相遇,这正是小红书电商最独特的市集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