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美顶级专家自杀:别再迷信权威,更别把孩子全交给精神心理专家!

本文字数约:4057 字阅读时间约:7 分钟本文章节:01、精神心理专家“点错科技树”,努力白费02、父母要破除对权威的

本文字数约:4057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精神心理专家“点错科技树”,努力白费

02、父母要破除对权威的迷思,转变思维方式

03、在自我反省中,构建更强大的家庭系统

01、精神心理专家“点错科技树”,努力白费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副教授、医学博士——诺兰·威廉姆斯自杀离世!

威廉姆斯,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学界,也狠狠地冲击了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的心灵:

如果全世界的精神心理领域有“鄙视链”的话,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站在最顶端了。

但诺兰·威廉姆斯作为国际最顶尖的精神科专家都治不好自己,那其他患者还有救吗?

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的“鄙视链”

确实,从消极的角度来看,这个噩耗会令很多患者及家属变得更悲观、更绝望,甚至误以为自己真的康复无望了。

但是,这个消息也会带来积极的一面:

很多患者及家属会猛然清醒,意识到所谓的精神心理权威也没那么靠谱、那么厉害,不能再盲目迷信所谓的顶级精神心理专家。

这些父母很快就会想到:如果孩子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他们不能将所有的康复希望都寄托在所谓的权威精神心理专家身上,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很多父母带着孩子遍寻名医,但孩子的病情就是没有明显好转。

诺兰·威廉姆斯的悲剧就在告诉父母:不是父母不够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出错了!

如果点错了科技树,后果很严重!

就像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家,一门心思要找到精神心理障碍的致病基因,还牵头搞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投入了至少30年的时间和30亿美元,但还是没找到。

还有前中国首富陈天桥,他得了惊恐障碍后,开始钻研精神医学、心理学,向美国的脑科学科研机构大笔大笔地砸钱,但还是没取得突破性发现。后来,他干脆转向佛学了。

陈天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面那些科研人员和陈天桥都很努力,但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他们努力的方向错了,南辕北辙,越努力,反而离真相更远。

这个道理在其它领域也一样。比如日本在氢能源汽车上的战略布局,就明显押错宝了。

氢能源汽车虽然听着很环保、很高端,但生产成本高、使用不便,市场接受度低,说白了就是,没人愿意买啊!

相比之下,中美等国家在电动汽车领域通过政策补贴、开放合作等方式快速抢占市场,形成规模效应。

日本这一波骚操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吃了个大亏,网友忍不住吐槽它“点错了科技树”,只能自食其果。

所以,父母在带孩子看病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坚持、努力就行了,如果发现孩子病情反复甚至不断加重,一定要停下来想一想:

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了吗?怎么知道方向对不对?

正确地努力,比盲目地坚持,更重要!

只要努力的方向对了,虽然走得慢一些,但慢就是快!

02、父母要破除对权威的迷思,转变思维方式

对父母而言,如果孩子已经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加快康复,甚至令整个家庭系统都更健康、更强大?

第一,父母要跳出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的陈旧框架,破除迷思,这有助于找到新的出路。

直到现在,国内外还有很多精神科专家认为“基因遗传”是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因。

患者和家属一听,马上想到基因是难以改变的,那岂不是这辈子都好不了了?他们心生恐惧,跌入绝望。

但上面已经说了,直到现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早就完成了,根本没找到所谓的精神心理障碍致病基因。

精准精神心理学也已经揭示:

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不是“基因遗传”,而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所以,如果父母再遇到精神科大夫说“这病跟遗传有关”,那完全无须恐惧,甚至可以马上判断出:这大夫也太out了,根本就不更新知识库啊!

实际上,就连国际上正在使用的、最权威的2大诊断体系(DSM-5、ICD-11)也不是金标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DSM-5、ICD-11,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对于国内外主流精神心理专家说的话,父母和患者要保持独立理性的思考,学会客观、理性地判断。

第二,父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甚至要学会跨学科,才能更有可能洞察精神心理障碍的真相。

精神病学是一个单一学科,角度单一,所以局限性太大了——只从“生物学因素”去理解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

简单来说,就是把人看做一台机器,把人的精神心理看作一场化学反应,认定情绪症状就是大脑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导致的。

这种观念几乎完全忽视了心理社会因素,犯了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精神医学则好一丢丢,它把心理社会因素纳入进来,承认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跟后天的经历是有关的。

可是,精神医学对心理社会因素的理解还是很表面,重视度也不够,还是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而导致精神心理障碍的病理性记忆,有很多都储存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

比如,很多患者在小时候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当时感到非常痛苦、难受,但长大后完全不记得了。

但利用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进入到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发现这些心理创伤其实还明明白白地在那里,患者能非常清晰地想起来。

而且,这些心理创伤就是一些心理问题、精神心理症状的根源,当它们被精准化、高效化地修复掉了,心理问题和症状就消失了。

简单来说,精神病学、精神医学、主流的心理学都没真正摸清楚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自然找不到高效治疗的出路。

所以,父母不能只了解其中一个学科,而至少要同时了解精神医学、真正科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才能更深入、系统地理解精神心理障碍。

第三,对于孩子罹患的精神心理障碍,父母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很多患者父母焦虑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自己都成半个病人,家庭气氛极度压抑。

父母这种焦虑、恐惧让孩子心理压力更大,更痛苦,导致病情恶化。

所以,父母要先转变自己的思维,要具备“坏事变好事”的意识:

孩子生病,对家庭来说确实是打击,但孩子的人生还长,只要想到办法解决问题,那现在的困境都是暂时的,千万别断定孩子“这辈子完了”。

而且,孩子生病,说明是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孩子只是“症状表现者”,是那个信号灯。

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思维就能从绝望中脱离出来,转向思考如何才能解决问题、或者至少先缓解问题,更积极地修复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03、在自我反省中,构建更强大的家庭系统

第四,父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精神心理领域真正高效、科学的知识——精准精神心理学!

很多父母对新领域、新知识有抵触心理,想退缩;尤其是一看到“某某学”,就觉得是很高深的学问,畏难情绪就冒出来了。

现在,不少父母意识到要学点心理学知识,但还没意识到心理学知识有低效和高效之分。

而且,他们也并不知道,学习高效的心理学知识反而更简单。

因为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颠覆性发现了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同一回事,是病理性记忆不断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示意图

用这个底层逻辑去理解精神心理障碍,一切就变得特别简单,大道至简。

而且,为了方便大众理解,我们还提出了“榕树理论”,用来解释精神心理问题的形成。

第五,父母要懂得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这一点尤为重要!

很多父母都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一直不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等到孩子发生悲剧,或者行为出格而“社死”了,他们才可能后悔莫及。

而且,哪怕孩子没了,他们也不见得懂得真正的自我反省。

比如,青海一名14岁少女与父母争吵后,自杀身亡;

9岁全国少儿围棋冠军朱宏鑫跳楼身亡;

所谓的“经济学家”宋清辉的大儿子自杀离世;

广州育儿博主“一得他爹”的儿子张一得在美国自杀离世。

这些悲剧已经发生了,这些孩子已经离开人世了,但这些父母都没有真正地自我反省,不知道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犯了什么错!

所以,父母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真的很重要!

重要的事情至少说3遍!

而且,自我反省不是自我否定,更不是自责,而是快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想办法改进。

此图为AI生成

自我反省是一种意识、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父母要先承认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是有不足的,即使父母在外事业有成,或者学历极高,也不代表能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父母。

父母要学会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恢复心身健康,甚至成人成才。

比如,很多父母盲目“鸡娃”,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厉,一味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实际上,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

如果父母想“鸡娃”,最重要的是要“鸡”孩子的逆商(AQ)。

父母还要在自我反省中,有意识地塑造出整个家庭的“高逆商”。

当全家都具备了高逆商,那再次面对困难时,第一反应不是退缩、恐惧或互相指责,而是各自反省、共同面对、克服难关!

久而久之,这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家庭条件反射,让全家越来越强,但同时保持谦卑和智慧。

最后,对于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来说,最切合实际的康复路线是“自我家庭治疗+规范治疗”。

上面所说的父母跨学科学习、学会真正地自我反省、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就是“自我家庭治疗”的内容。

它所能发挥的作用,根本不亚于一般的精神科治疗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远远超越它们!

原生家庭就像土壤,孩子就像从土里长出来的小树;

如果土壤是贫瘠的、甚至有害的,小树肯定会营养不良、会生病;

我们提出的“病-人-家”的理念——疾病、个人、家庭——强调的就是要看到病症背后的家庭系统。

父母要改善原生家庭的土壤,让孩子能从中汲取积极养分,真正实现心身健康,将患病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在人生的道路走得更远、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