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销售的朋友,估计都碰过这种让人着急的事儿:对方明明特别需要你的产品,需求也聊得明明白白,线下见了一次又一次,可就是卡在“下单”那步,怎么推都推不动。李力刚老师之前就帮着朋友张总解决过这么个难题,他做互联网业务,跟一位做实业的王总谈了五次,每次聊产品、聊方案都挺顺畅,王总也明确说“你们的东西我用得上”,可就是没下文,急得张总天天跟李老师念叨,最后还是靠一千块的小举动,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张总跟王总的认识,是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当时王总带着团队来参会,聊起公司正在拓展线上业务,正好需要张总他们做的那种互联网工具,两人当场就加了微信,后续张总主动约了四次线下沟通,还带了产品演示、方案文档,每次王总都挺客气,听得也认真,可聊到“什么时候签合同”,王总就会说“再等等”“我跟团队再碰一下”,这一等就没了消息。张总实在没辙,找到李力刚老师时说:“不是产品不行,也不是价格谈不拢,就是摸不透王总的心思,老李你帮我想想办法呗。”
李老师一开始还犯嘀咕,想我既不了解张总的产品,也没跟王总打过交道,怎么帮啊?可张总那着急的样子,又实在不忍心拒绝,最后还是咬咬牙答应了。不过李老师没急着让张总给他补产品知识,也没琢磨什么“逼单话术”,反而先问张总:“王总平时朋友圈发什么?有没有提过自己喜欢什么?”张总想了想说:“王总看着挺讲究的,朋友圈偶尔发自己穿小西服参加活动的照片,还说过喜欢有点设计感的小配饰,不喜欢太普通的东西。”李老师一听就有了方向,谈判不一定非得从业务切入,先拉近距离、让客户心里舒服了,比啥都重要,而一份“走心”的礼物,就是拉近距离的好办法。
第二天他专门去了商场的配饰区,一开始看了不少胸针,要么太花哨,要么太普通,总觉得差点意思,直到走到一个专柜前,看到一款镶钻的大羽毛胸针——羽毛的线条很灵动,钻也够亮,但款式确实有点挑人,正犹豫要不要拿下来看看,旁边的服务员说了句:“这款胸针卖得挺好,但一般人还真驾驭不了,得有气质的人戴才好看。”这话一下点醒了李老师,这不正好吗?“驾驭不了”反而能突出“专属感”,当即就定了这款,花了一千多块,心里想着,这礼物送出去,肯定能让王总记住。
到了跟王总见面的那天,张总带着李力刚老师去了王总的办公室,一进门张总就给双方做了介绍,李老师没像张总之前那样,一上来就掏方案,反而笑着跟王总说:“王总,其实我今天来,是先跟您‘认个熟’的。张总之前总跟我提您,说他认识一位女老板,做事低调又特别有气质,还跟我讲了不少您做实业的故事,我当时就特别好奇,特意翻了翻您的朋友圈,越看越觉得得过来拜会您一下。来之前怕您太忙,不一定愿意见我们,就想着带个小礼物表表心意,一开始看了好多胸针都觉得普通,直到看到这款,本来还犹豫合不合适,结果服务员说‘这款一般人驾驭不了’,我当时就想,这胸针也就王总能穿出味道,今天特意带来给您。”
王总听李老师这么一说,当即就笑了,眼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一边接过礼物一边说:“你这话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还让你特意跑一趟买礼物。”说着就打开了盒子,里面的镶钻大羽毛露了出来,有意思的是,王总当天穿的是休闲卫衣,按说跟这种偏正式的胸针一点都不搭,可王总一点没在意,反而拿着胸针对着镜子比划了一下说:“这胸针真好看,我回去配件小西服,肯定特别搭,谢谢你啊。”
趁着气氛好,李老师顺嘴提了一句:“对了王总,张总之前跟您聊的那套互联网工具,其实跟您公司拓展线上业务的需求挺合的,您要是觉得没问题,后续我们可以让团队再跟您这边对接细节。”王总想都没想就说:“没问题啊,你们的产品我了解过,确实能用。” 老师一听这话,赶紧拉了拉张总的胳膊,跟王总说了句“那您先忙,我们就不打扰了,后续让张总跟您联系”,然后拉着张总就往外走。
出了办公室,张总一脸纳闷地问我:“气氛这么好,王总都答应没问题了,怎么不趁热打铁聊细节啊?” 李老师跟他说:“现在不能急,你想想,要是咱们接着催着签合同、定时间,不就成了‘求着她下单’吗?这样一来,咱们就成了弱势的一方,后续再谈细节,反而容易被动。相反,咱们现在主动停下来,让王总觉得‘他们不缺这单’,她心里反而会更在意,后续才会更主动。”张总当时还半信半疑,可没过几天,事情就朝着李力刚老师预想的方向发展了。
那天张总突然给李力刚老师打电话,声音里满是惊喜:“你猜怎么着?王总主动给我发微信了,还邀请咱们今晚去吃饭!以前都是我主动找她,这次她居然主动约咱们!” 李力刚老师一听就知道,机会来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一坐下李力刚老师没提业务,反而先跟王总聊起了“气质”这个话题:“王总,自从上次见了您,我跟身边的朋友聊起,就说我认识一位特别有气质的女老板。其实我一直觉得,气质这东西真难得,不是说靠穿几件好看的衣服就能有,既有先天的底子,也有后天的积累,比如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平时的生活习惯这些,好多人想练都练不来,我特别佩服您这种自带气场的,您平时是怎么修炼气质的呀?”
王总一听这个话题,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跟我们说她小时候家里管得严,父母总教她“做事要稳、说话要沉”,后来出来做事业,一开始性子急,经常跟团队闹矛盾,后来就开始练瑜伽,周末还会在家练字,慢慢的性子就沉下来了,气质也跟着变了。看着王总聊得尽兴,李力刚老师又顺着话题往下问:“您不光气质好,管公司也厉害,今天来您公司的时候,就觉得各个部门都有条不紊的,员工看着也特别有干劲。我自己也管着个小团队,天天忙得脚不沾地,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累得不行还做不好,您在公司架构搭建、团队管理上,肯定有不少窍门吧?能不能教教我们?”
这顿饭从始至终,他们没主动提过一次“合作”“签单”,大多时候都是王总在滔滔不绝地讲,讲她的成长经历、讲她的管理心得,他们就在旁边认真听,偶尔插一两句提问,让她能接着聊下去。等到快散场的时候,王总主动开口说:“关于你们那套互联网工具的事,你们别着急,我明天就安排公司负责线上业务的同事,跟张总对接细节,争取尽快把这事定下来。”
听到这话,张总当时眼睛都亮了,后来私下跟李老师说:“以前总觉得谈业务得靠硬实力,把产品优势讲透、把价格压到最低就行,没想到这些‘软功夫’这么管用。”其实这背后的道理,李力刚老师也提过,他说谈判里最厉害的不是你说多少客户想听的话,而是引导客户说自己想讲的话——人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优势,当客户在你面前毫无保留地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能力时,他会不自觉地把你当成“懂他的人”“认可他的人”,这种认同感一旦建立起来,合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很多销售朋友总犯一个错,一见到客户就急着讲产品、讲方案,生怕客户不知道自己的东西有多好,可往往忽略了客户的心理需求,比起“你的产品有多好”,客户更在意“你是不是尊重我”、“你是不是懂我”。就像王总,她不缺能满足需求的产品,缺的是被认可、被请教的感觉,而我们做的,不过是用一份有专属感的礼物拉近距离,用有依据的赞美让她开心,再用请教的方式让她愿意分享,最后让她主动推进合作。
所以做销售、谈业务,不一定非得“硬刚”,有时候慢一点、软一点,多站在客户的角度想想,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反而能更快地拿下单子。就像张总这个案例,没有复杂的谈判技巧,也没有大幅度的价格让步,只靠一千块的礼物和几句走心的话,就搞定了谈了五次都没成的项目。
<原创与免责声明>
文中案例、人物和对话及事件情节均为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针对任何企业或个人;
本文原创内容版权归属©[李力刚],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抄袭或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