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死于“巫蛊之祸”的卫子夫,其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值得尊敬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卫子夫始终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符号。她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却以歌女之身登上大汉皇后的宝座,更凭借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卫子夫始终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符号。她并非出身名门望族,却以歌女之身登上大汉皇后的宝座,更凭借一己之力,为汉朝孕育出堪称“千古最强外戚天团”的卫氏家族——大将军卫青北击匈奴、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大司马霍光辅佐三朝,每一位都是影响大汉国运的关键人物。

这份从尘埃里开出的荣耀,让她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命运的指针从不会永远偏向光明,卫子夫的结局却以一场惨烈的“巫蛊之祸”落幕,自己饮恨自杀,整个卫氏家族也随之分崩离析。

这场悲剧的背后,并非她个人的过错,而是汉武帝晚年多疑与皇权斗争交织的必然结果。

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卫子夫的一生,远比“传奇”二字更值得细品,她身上的坚韧、智慧与清醒,即便放在今日,也依旧闪耀着值得学习的光芒。

卫子夫的出身,堪称“底层中的底层”。她的母亲卫媪,本是平阳侯府中一名地位卑微的婢女,一生境遇坎坷,先后与不同男子生下子女——最初与一位身份不明的男子孕育了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也就是霍去病的生母),以及卫子夫;后来又与平阳县的官员郑季私通,生下了卫青、卫步、卫广三兄弟。

在封建礼法森严的汉朝,“私生子”的身份本就备受歧视,而卫子夫一家,几乎全是“非婚生子女”,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们从出生起就被钉在了社会的最底层,连基本的尊严都难以保障。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卫子夫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长大后,她顺理成章地进入平阳侯府,成为一名奴婢。

但命运总会在绝境中留下一丝缝隙,卫子夫天生拥有出众的容貌,更难得的是,她还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歌声婉转悠扬,舞姿轻盈曼妙,很快便从普通奴婢中脱颖而出,成为平阳侯府歌舞团中的一名歌女。

在当时的环境里,歌女的身份依旧卑微,她们的最终归宿,大多是被赏赐给贵族子弟做妾,或是在年老色衰后嫁为普通商人妇,一生难有出头之日。

那时的卫子夫,或许也曾在深夜里仰望星空,幻想过不一样的人生,但现实的枷锁,让她只能在平阳侯府的方寸天地中,默默等待着未知的未来。

而改变卫子夫命运的关键人物,正是平阳侯府的主人——平阳公主,汉武帝刘彻的亲姐姐。彼时的汉武帝刚刚登基不久,朝政大权却被窦太后(汉武帝的祖母)、王太后(汉武帝的母亲)、长公主刘嫖(汉武帝的姑姑)以及皇后陈阿娇牢牢掌控。

尤其是皇后陈阿娇,出身显贵(其母为长公主刘嫖),性格骄纵跋扈,仗着家族势力对汉武帝处处约束。年轻的汉武帝虽有帝王之志,却处处受制于人,心中积满了压抑与逆反情绪,对陈阿娇的排斥也日益加深。

平阳公主身为汉武帝的亲姐姐,最是了解弟弟的处境与心思。她敏锐地察觉到,这正是自己拉近与帝王关系、巩固家族地位的绝佳机会。于是,她效仿当年姑姑刘嫖给汉景帝(汉武帝之父)进献美女的“成功案例”,开始精心策划一场“美女公关”——她在府中挑选了一批容貌出众、性情温婉的女子,加以调教,只为等待汉武帝到访的那一天。

机会终于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春三月的上巳日到来。这一天,汉武帝按照习俗前往霸上祭祀先祖,祈福除灾。祭祀结束后,他顺路前往平阳侯在京城的府邸,看望已经嫁给平阳侯曹时(又名曹寿)的姐姐平阳公主。

对于平阳公主而言,这是等待已久的“关键时刻”,她早已将一切安排妥当。宴席之上,平阳公主先是以新茶款待弟弟,随后便按照计划,让事先准备好的第一波美女依次上前拜见。然而,汉武帝对这些精心挑选的女子却毫无兴趣,只是随意应付着。

平阳公主并未慌乱,她深知“好事多磨”,立刻让人传唤第二波女子——这一次,卫子夫就在其中。当卫子夫身着华服,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宴会厅,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时,汉武帝的目光瞬间被她吸引。她的眼神清澈又带着一丝怯意,舞姿灵动却不失端庄,与宫中那些故作娇媚的女子截然不同。

汉武帝当即下令,让卫子夫留下,当晚便与她进行了“深夜长谈”。这次“深谈”让汉武帝对卫子夫好感倍增。第二天,他不仅赏赐给平阳公主黄金千两,还决定将卫子夫带入宫中。

在卫子夫临行前,平阳公主亲自送到府门口,轻轻抚着她的后背,语重心长地说:“好好自勉,将来若是富贵了,可别忘了我今日的引荐之功啊。”平阳公主的这番话,既是嘱托,也是期许——她或许未曾想到,自己这一次的“投资”,不仅改变了卫子夫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整个大汉王朝的走向。

而此时的卫子夫,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未知的忐忑,她深深叩谢平阳公主的恩情,随后便跟着宫人,踏入了那座象征着权力与欲望的皇宫。

然而,皇宫并非卫子夫想象中的“避风港”。入宫之后,汉武帝仿佛忘记了这个曾让他心动的歌女,将她冷落了整整一年多。这种反常的态度,并非汉武帝“喜新厌旧”,而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迫——皇后陈阿娇与她的母亲长公主刘嫖权势滔天,汉武帝即便身为皇帝,也不敢轻易与她们抗衡。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卫子夫在深宫中过着孤独而压抑的生活。她深知,“一入深宫深似海”,若不能得到皇帝的宠爱,自己终将成为宫墙内无数寂寞宫女中的一员,最终在岁月的消磨中默默老去。这种强烈的焦虑感与危机感,时刻提醒着她,必须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

转机出现在公元前

138 年。按照汉朝的惯例,皇宫会定期清退一批年纪较大、身体欠佳的宫女,让她们出宫回归民间。

这一次,卫子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她主动向汉武帝请见,当着他的面,含泪说道:“陛下当初将臣妾带入宫中,如今却对臣妾不闻不问。与其让臣妾在宫中白白耗费光阴,不如陛下开恩,放臣妾出宫,让臣妾另寻生路。”

这番话,没有抱怨,没有指责,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委屈与无奈,既保住了汉武帝的颜面,又巧妙地提醒了他自己的存在。

汉武帝听后,心中顿时生出一丝愧疚。他看着眼前梨花带雨的卫子夫,想起了一年多前在平阳侯府的心动,当即改变了主意,不仅没有放她出宫,反而当晚便宠幸了她。

或许连卫子夫自己都没想到,这一次的 “主动争取”,竟成了她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 —— 不久之后,她便发现自己怀上了龙种。

对于已经登基多年却尚无子嗣的汉武帝而言,这个孩子的到来,无疑是天大的喜事。他对卫子夫的宠爱也随之达到顶峰,此后数年,卫子夫先后为汉武帝生下了三个女儿(卫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和一个儿子(卫太子刘据),她在宫中的地位也日益稳固。

卫子夫的得宠,无疑触动了皇后陈阿娇的利益。陈阿娇自嫁入宫中以来,一直未能生育,本就对汉武帝心怀不满,如今看到卫子夫不仅深得宠爱,还接连诞下子女,心中的嫉妒与怨恨更是难以遏制。

她整日在宫中哭闹不休,还跑到母亲刘嫖面前诉苦。刘嫖一生骄横惯了,哪里容得下卫子夫这样一个 “卑微歌女” 威胁到自己女儿的地位?

她当即决定 “杀鸡儆猴”,派人去刺杀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 当时的卫青,还只是建章宫的一名普通侍卫,身份低微,刺杀他既能打击卫子夫,又不会引起太大的风波。

幸运的是,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刻带人前去营救,卫青才得以幸免于难。

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他勃然大怒 —— 陈阿娇母女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对卫子夫的打压,更是对自己皇权的无视!

为了反击,汉武帝当即下旨,将卫青提拔为建章监,并加授侍中(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同时还将卫子夫的兄长卫长君也任命为侍中。

汉武帝的这一系列举动,政治信号十分明显:他就是要通过扶持卫氏家族,来警告陈阿娇母女,不要再肆意妄为。

但陈阿娇母女并未吸取教训,她们依旧我行我素,甚至为了能怀上孩子,不惜信奉巫蛊之术,采用一些淫秽的方法祈求生子。

这件事最终被汉武帝得知,他本就对陈阿娇积怨已久,如今更是忍无可忍,当即下令废除陈阿娇的皇后之位,将她幽禁在长门宫。

元朔元年(前 128 年)春天,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了皇子刘据 —— 这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此时的汉武帝已经登基 12 年,年满 29 岁。

老来得子的汉武帝欣喜若狂,在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下,他正式下诏,立卫子夫为皇后。

至此,空置了一年八个月的未央宫椒房殿(皇后寝宫),终于迎来了新的主人。

而从卫子夫开始,“立皇后大赦天下” 也成为了汉朝的定制,无数囚犯因此获得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卫子夫的皇后之位,也因此更具民心基础。

成为皇后之后,卫子夫并未因此骄纵。当时的郎官枚皋,特意写了一篇《戒终赋》献给卫子夫,文中以委婉的笔触劝诫她,要始终保持谦逊谨慎,以汉武帝为核心,切勿重蹈以往外戚专权的覆辙。

卫子夫深知枚皋的良苦用心,她将这篇赋文时刻铭记在心,在掌管后宫的过程中,始终恪守本分,与人为善,从未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家族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元狩元年(前 122 年),皇子刘据被立为皇太子。汉武帝对这个长子寄予厚望,特意为他挑选了顶级的师资团队,从儒家经典到治国之道,全方位培养他成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而卫氏家族的男人们,也用赫赫战功证明了自己并非 “靠皇后上位” 的庸碌之辈 —— 卫青多次率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设置朔方郡,被封为长平侯;外甥霍去病更是少年英雄,17 岁便随卫青出征,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斩获敌人两千余人,被封为冠军侯,后来更是在漠北之战中大败匈奴主力,封狼居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将。

卫氏外戚以血肉之躯,为汉朝筑起了一道坚固的边疆防线,基本瓦解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为大汉王朝的繁荣稳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随着卫子夫的皇后之位日益稳固,卫氏家族的权势也达到了顶峰 —— 卫青娶了平阳公主(此时平阳公主已丧偶),成为皇亲国戚;卫家一门先后有五人被封侯,真正做到了 “显贵一时”。

当时的民间,甚至流传着一首《卫皇后歌》,歌中唱道:“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这首歌谣,既是对卫子夫传奇人生的赞叹,也从侧面反映出卫氏家族在当时的影响力。

然而,帝王的宠爱从来都是短暂的。随着卫子夫逐渐年老色衰,汉武帝的目光开始转向其他年轻貌美的妃嫔,先后宠爱过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邢娙娥、赵婕妤(钩弋夫人)等人。

从表面上看,这是 “男人喜新厌旧” 的本性,但从深层来看,这更是汉武帝平衡外戚势力的政治手段 —— 卫氏家族的权势已经足够强大,他必须通过扶持其他妃嫔的家族,来制约卫氏外戚,防止其一家独大,威胁到皇权。

“移情别恋”,卫子夫始终保持着清醒与冷静。

她没有像陈阿娇那样哭闹不休,也没有像其他妃嫔那样争风吃醋,而是依旧专注于打理后宫。

在她的治理下,后宫秩序井然,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争宠风波。

汉武帝每次外出巡游,都会将后宫的事务全权托付给卫子夫;等到汉武帝回宫后,卫子夫总会将后宫的大小事务一一汇报,对于一些重要的决策,她也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久而久之,汉武帝对卫子夫的信任越来越深,甚至直接对她说:“后宫之事,你全权处理即可,不必事事向我汇报。”

这份 “你办事我放心” 的信任,远比一时的宠爱更加珍贵,也成为卫子夫在后宫屹立不倒的关键。

很多人认为,卫子夫和卫氏家族的命运转折点,是卫青和霍去病的相继离世(卫青于公元前 106 年去世,霍去病于公元前 117 年去世)。

但事实上,真正的危机,早已潜藏在太子刘据与汉武帝的关系之中。

在中国历史上,“老皇帝与储君” 的矛盾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 秦始皇与扶苏、汉武帝与刘据、朱元璋与朱标,皆是如此。

汉武帝晚年,性格变得愈发多疑,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太子刘据会推翻自己的政策,否定自己的历史功绩。

这种潜藏的猜忌,为后来的 “巫蛊之祸” 埋下了祸根。

卫氏家族树大根深,想要找到扳倒他们的突破口,并非难事。

第一个被盯上的,是卫子夫的外甥公孙敬声。

公孙敬声的父亲公孙贺是当时的丞相,他自己则担任九卿之一的太仆,可谓 “官二代” 中的佼佼者。

但公孙敬声却仗着家族的权势,行事骄纵,最终因贪污军饷一千九百万钱而被捕下狱。

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主动向汉武帝请命,愿意去抓捕当时朝廷通缉已久的黑社会头目朱安世,以此来为公孙敬声赎罪。

汉武帝答应了公孙贺的请求,却没想到,这一决定竟成为了引爆 “巫蛊之祸” 的导火索。

朱安世被捕后,深知自己难逃一死,便决定 “鱼死网破”。

他在狱中上书汉武帝,揭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汉武帝之女)私通,还暗中行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本就对巫蛊之术深恶痛绝,又加之晚年多疑,当即下令彻查此事。

这一查,便牵扯出了更多的人,丞相公孙贺和公孙敬声父子被处死,其家族也被灭门 —— 而公孙贺一家,正是太子刘据在朝堂之上最后的亲属势力。

但这场清洗并未就此停止。

不久之后,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也因 “巫蛊之罪” 被处死,卫青的儿子卫伉、卫长公主的儿子曹宗,也都受到牵连,被判处死刑或流放。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早已不是简单的 “巫蛊案”,而是一场针对太子刘据及其背后卫氏家族的政治清洗。

而将这场灾难推向顶峰的,是一个名叫江充的酷吏。

江充早年曾因得罪过太子刘据,一直担心汉武帝死后,自己会被刘据报复。

为了自保,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故意在汉武帝面前谎称,汉武帝晚年身体不佳,是因为有人在暗中行巫蛊之术诅咒他。

晚年的汉武帝早已被病痛和猜忌折磨得失去了理智,当即任命江充为使者,全权负责查抄 “巫蛊案”。

得到皇帝授权的江充,立刻开始大肆报复。

他带着人在京城内外四处搜查,只要发现一点疑似 “巫蛊” 的痕迹,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抓人,屈打成招,一时间,京城内人心惶惶,因 “巫蛊之罪” 被冤杀的人前后多达数万。

而江充的最终目标,始终是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

他带着人闯入太子宫和皇后寝宫,掘地三尺,甚至连卫子夫的卧床之下都被翻遍,最终 “如愿” 找到了一些预先准备好的 “巫蛊人偶”,以此作为陷害太子和皇后的证据。

此时的汉武帝正在甘泉宫养病,太子刘据和卫子夫根本没有机会当面解释。

面对江充的步步紧逼,刘据深知自己一旦被定罪,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整个卫氏家族也会随之覆灭。

在绝望之下,他听从了老师石德的建议,决定武装反抗,先杀死江充等人,再去向汉武帝解释。

然而,这一行为却被有心人曲解为 “太子谋反”,消息传到甘泉宫后,汉武帝大怒,下令派兵镇压。

一场父子相残的悲剧就此上演。

太子刘据率领的宫人卫队,根本不是朝廷大军的对手,最终兵败出逃,在逃亡途中被追兵发现,自缢身亡。

而卫子夫,作为皇后,她无法眼睁睁看着儿子蒙冤而死,也无法面对丈夫对自己的猜忌与绝情。

在太子死后,汉武帝派人前来收回皇后的印玺和绶带,卫子夫深知自己已无生路,便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长达 49 年的宫廷生涯。

卫子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剧。

她从社会最底层的歌女,一步步登上皇后的宝座,凭借自己的智慧与隐忍,在后宫中屹立数十年,为汉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家族,以赫赫战功捍卫了大汉的边疆,成为了汉朝的 “守护神”。

即便最终身死族灭,卫子夫也从未有过任何僭越之举。

她用一生的隐忍与智慧,诠释了一个底层女性在权力漩涡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 既不卑不亢,又懂得审时度势;既为家族谋取了荣耀,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卫子夫死后,最初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荣。

汉武帝在盛怒之下,下令将她草草安葬在长安城南的桐柏亭,连皇后应有的陪葬规格都没有。

直到汉宣帝刘询(刘据之孙,汉武帝曾孙)即位后,才为卫子夫平反,追谥她为 “思后”,并以皇后之礼重新安葬,还设置园邑三百户,安排专人守护。

这迟来的荣誉,虽无法挽回卫子夫的生命,却也算是对她一生功绩与冤屈的一种慰藉。

评论列表

缘来缘去
缘来缘去 4
2025-10-20 01:15
汉武帝要想弄死一个人太简单了,巫蛊之祸未尝不是他暗中推动的,主要是为了对付卫子夫和极其家族的力量,卫子夫名声太好了,卫家权势太大名声也不错,属于尾大不掉那种,平常手段想要清除就不行了,要想对付必然要先毁掉其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