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理与特点
定位技术:通过多个探测站精确测量闪电电磁波到达的时间差,结合光速计算闪电的三维位置(经纬度、高度),典型水平定位精度可达 ≤500 m,组网覆盖半径 100–150 km(单站通常约 100 km)。
气象多要素融合:同步接入大气电场仪(监测电场强度,预警雷电临近)、温湿度 / 气压 / 风速风向传感器(分析雷暴热力学条件)等,将闪电数据与气象参数在后台统一处理,可更准确判断雷暴移动、强度及雷击风险趋势。
数据刷新率与实时性:闪电数据刷新率一般 ≤10 s,气象参数按设定周期(如 1–5 min)同步上传,确保实时预警与分析。
供电与通信:多采用 “太阳能 + 蓄电池” 供电,配合 4G/LoRa/NB‑IoT 等无线通信,防护等级≥IP65,适应输电线路沿线长期无人值守与复杂电磁环境。
应用价值
雷击故障定位与溯源:精确定位雷击杆塔位置,结合电流峰值、极性等参数,辅助判断故障类型与影响范围,缩短故障查找与修复时间。
风险评估与预警:结合气象要素与雷击历史,计算雷击风险等级,通过声光报警、短信、平台推送等方式提前预警,为运维与检修提供决策依据。
防雷优化:长期数据积累可绘制雷击密度图,结合气象条件分析高风险时段与区域,指导防雷装置选型与安装位置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