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颁奖典礼,将于11月15日在厦门举办。
随着颁奖日期的临近,各大奖项的评选结果,无疑会成为影迷们关注的焦点。
而在众多奖项中,最佳男女主角的荣誉,历来都是对演员演技的至高肯定。
毕竟,作为华语电影最权威专业的三大奖项之一,金鸡奖的“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

前段时间,咱们盘点了10位演技最好的金鸡影后,这一次,咱们再来盘点10位演技最好的金鸡影帝。
看看都有哪些男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话不多说,咱们先从第十位开始说起——(仅代表个人意见)

第十名:梁朝伟《无名》
《无名》是由程耳执导的谍战悬疑片,由梁朝伟、王一博、周迅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地下工作者们冒着生命危险送出情报,用生命与热血保卫祖国的故事。

由于叙事散乱、风格文艺,影片的口碑两极分化。
但是梁朝伟在片中的演技,却受到了清一色的好评,他还因此拿到了,第36届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梁朝伟在片中饰演的“何先生”,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地下工作者。
别看他总是一脸柔和、神情松弛的样子,但他的眼神中,总是能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尤其是影片开头,他审问黄磊的那场戏,他满脸堆着微笑,却完美地传递出了何主任身上隐藏的巨大威胁感和压迫感。

而且,越往后看就越觉得,何先生是一个集平静与汹涌于一身的人物。
他文能跟日本人唇枪舌剑,武能跟王一博殊死较量,情到深处又能跟周迅你侬我侬,平日里又总是一副深藏不露的模样。
在何先生身上,观众可以看到梁朝伟在巅峰时期的各种影子,也能感受到他超强的演技魅力。

第九名:张艺谋《老井》
很多观众知道张艺谋,都是因为他导演的身份,但是早在做导演之前,他还做过摄影师和演员。
而且,他能在电影圈里一战成名,就是因为他被吴天明选中,出演了《老井》。

这部乡土风味十足的电影,被称为“中国现代农村版的《楢山节考》”。
影片讲述了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为了摆脱世代缺水的困境,用生命去打井的苦难故事。

张艺谋饰演的男主旺泉,是一个内心火热,却被现实和传统压迫的农村青年,他在影片中面临着两个困境。
第一个是排除万难,背负起老井村千百年来的打井使命,哪怕是以生命为代价。
第二个则是,与青梅竹马的恋人分开,被迫去给一位寡妇做上门女婿。

为了在形象上更加贴合这个农村青年,张艺谋在电影开拍之前,去农村体验了两个月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不仅每天跟农民们一起干活,还经常光着膀子暴晒,甚至用沙土揉搓皮肤。
所以两个月下来,他的身体形态、动作习惯,都跟当地人没啥两样了。

除了“形似”之外,张艺谋也很好地诠释出了人物内心的状态。
把旺泉对土地的深情、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在情感和责任之间的痛苦挣扎,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已婚以后,他又跟初恋女友巧英同时被埋在井里,两人在生死面前,决意冲破道德枷锁的那场戏。
他的神情动作,把人物内心的压抑和狂热,都表现得非常到位。

首次亮相大银幕,就塑造出一个如此生猛且充满力量的角色,张艺谋的演技还是值得夸赞的。
也难怪《老井》上映之后,他能一举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鸡奖、百花奖三项影帝桂冠,成为首位在A级电影节封帝的华人演员。

第八名:张国立《一九四二》
张国立在《一九四二》中的表演,是极具“颠覆性”的。
一是因为,他摆脱了观众熟悉的“皇帝”和“知识分子”光环,饰演了一个逃荒的难民。
二是因为,他在片中非常完整地呈现出了,一个“地主”到“饥民”的转变。

但是这种颠覆性,在片中的呈现并不突兀,反而还会给人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尤其是看到张国立在片中饰演的范殿元,在逃荒过程中,一点一点丢掉自己的尊严和希望。
并且接连经历了女儿被卖、妻子饿死、孙子闷死等一系列打击之后,观众更能体会到这个人物身上的悲情色彩。

影片也很好地利用这个人物的转变,表现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观众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个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小人物,内心所经历的各种挣扎和痛苦。
这种超越故事本身的情感深度,更能体现出角色的魅力,也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第七名:陈道明《我的1919》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参战各国决定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包括顾维钧在内的5人代表团,参加这次国际会议。
举国上下都期盼着,他们能够代表国家,收回被德国侵占的山东半岛,废除不平等条约。

但此次会议,表面上宣称建立世界和平,实质上却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利益的交易。
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竟然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
还要求中国代表团,在这个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个决定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承受的屈辱。

《我的1919》讲的就是,陈道明饰演的第一代外交才子顾维钧,是如何在巴黎和会上与世界列强周旋,捍卫祖国的尊严与权益。
彼时,才40多岁的陈道明一出场,就把顾维钧身上的儒雅、清高和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往那一站,观众就能相信,他就是那位“民族脊梁”。

影片中有两场戏,非常能体现陈道明的演技。
第一场是,得知山东将要分割给日本时,他在巴黎和会上临危不怯、不卑不亢的演讲。
当他顶住压力,用缜密的逻辑和坚定的气势,严正声明“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时。
连在场的外国代表,都忍不住赞叹,这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

第二场则是,大局已定,但顾维钧却拒绝在条约上签字的陈词。
这一段在原剧本中,跟上一次的演讲台词没啥区别,但陈道明看完之后,觉得情绪不对。
于是,就把原来悲愤激昂的呐喊,改成了沉痛绝望的控诉。

在这场戏中,陈道明的演技展现得极其细腻,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停顿都充满了深意。
虽然情绪没有决堤,但这种有控制的爆发,更能凸显出,顾维钧身为一个外交家的修养和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血性。

第六名:王景春《地久天长》
“地久天长”这个片名取自一首歌曲的名字——《友谊地久天长》。
影片就是围绕着两对友谊深重的夫妻,在三十多年的命运变迁展开,并且融入了失独、下岗以及社会变革等多重主题。
深入探讨了,个人与时代之间的深刻联系,还有人性在困境中的脆弱和坚韧。

王景春在片中饰演的刘耀军,是一位失独的痛苦父亲,更是一位失落的孤独丈夫。
他的生活态度,很好地体现了许多普通的小人物“活着就好”的朴素哲学。
无论遭遇多大的痛苦磨难,都会克制情感、坚持生活。

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刘耀军的儿子溺水的时候。
王景春没有痛苦狰狞的表情,更没有歇斯底里的痛哭,在导演的镜头里,观众只能看到他奔跑的身影和急促的喘息。
这种行动上的紧张,加上他近乎麻木的神情,更能体现出悲剧的力量。

第五名:刘子枫《黑炮事件》
诞生于1986年的《黑袍事件》是一部非常“大胆”的电影。
它有着大胆的构图、大胆的色彩、大胆的置景,当然还有大胆的题材和主题。
正因为这种无所不在的“大胆”,很多观众都忽略了主角刘子枫,在片中的生猛演技。

刘子枫饰演的赵书信,是一个矿山公司的工程师,他为人忠厚,工作勤勉。
半辈子独身,却养成了一个喜欢自己下棋的怪癖,伴随他多年的一副棋子,也因此与他结下情缘。
但一次出差回来,他发现这幅棋子少了一枚黑炮。

影片的故事,就围绕着赵书信为寻找一枚丢失的黑炮棋子,而闹出的一场大误会展开。
刘子枫的演技之所以堪称“生猛”,是因为他演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荒诞处境下的复杂内心世界,在遭受委屈时的隐忍和不甘。

当他得知,自己遭受的所有不公,都源于自己那封寻找“黑炮”的电报时,他没有激烈的言辞反驳。
而是在一个特写镜头里,接连呈现出了茫然的微笑和想哭的委屈,还有欲辩无言的无力。
他在此处的表演,不是用外放的情感去反抗荒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反应,去回应荒诞本身。
他的反应越平静,影片的讽刺张力和批判力度就越强烈。

第四名:吕晓禾《高山下的花环》
谢晋执导的《高山下的花环》,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战争题材中难以被逾越的经典之作。
它用最真诚的态度,直面了历史的伤痛和战争的残酷,在歌颂英雄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时代和人性的拷问。
影片中对于各种矛盾的尖锐揭示,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中有很多现在堪称“老戏骨”的演员们,比如,吕晓禾,唐国强,斯琴高娃和倪大红等人。
彼时年纪尚轻的他们,几乎都在影片中,贡献了堪称教科书的演技。
唐国强更是凭借此片,摆脱了“奶油小生”的称呼。

但在众多实力派演员中,最夺人眼球的,还得是吕晓禾。
他在影片中饰演的梁三喜,是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农民军人。
这个角色,并非一个完美无瑕的“神”,而是一个老实憨厚却不失崇高的平凡英雄。

无论是在军队里,他吃饭、洗衣、打牌的日常模样;还是给妻子写信时,他复杂多变的情绪反应;亦或是在战场上,他粗犷雄健的战斗身姿。
都被吕晓禾,演出了“人戏合一”的艺术高度。

尤其是梁三喜在战场上牺牲的那场戏,观众看到的不是无所畏惧,听到的也不是豪言壮语。
而是一个血肉之躯被子弹穿透之后,在生死面前的无力。
当梁三喜那张被鲜血浸染的欠账单出现时,吕晓禾演的也不只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再也无法对家庭履行责任的普通人。

第三名:葛优《大撒把》
《大撒把》是1992年上映的一部都市喜剧片,由夏钢执导,冯小刚和郑晓龙编剧,葛优和徐帆主演。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出国潮盛行的北京。
讲述了男女主角将各自的伴侣送到大洋彼岸后,两人在寂寞中互生好感,却又若即若离的故事。

这部影片被认为是“葛式幽默”的奠定之作。
葛优饰演的顾颜,是一个过着平淡生活的小人物,他有很多不招人喜欢的小毛病,但也有善良温情和幽默感。

为了增强这个人物的喜剧色彩,身为编剧的冯小刚,为葛优量身打造了许多诙谐幽默的台词。
而葛优那种,用不紧不慢的语速、漫不经心的语气和似笑非笑的神情,展现冷幽默的表演方式,也从此形成。

影片中,他有两次在机场送别爱人的戏份,都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不管送别的对象是谁,葛优都把顾颜这个小人物身上,那种欲说还休的深情和佯装轻松的洒脱,演绎得入木三分。
他完美地塑造了一个,用“无所谓”的态度,包裹尊严和情感的“大丈夫”形象。

第二名:李雪健《焦裕禄》
如果单从外形来看,李雪健长得并不像焦裕禄。
但是经由他塑造出的焦裕禄,却堪称一次“奇迹般重生”的艺术创造。
以至于,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觉得自己不是在看一部人物传记片,而是在看一部无比真实的纪录片。

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过程中。
会有那么多观众手持选票,自发地为李雪健“鸣锣开道”。
可见,他的表演有多么深入人心。

而李雪健为了“演活”焦裕禄,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他不仅喝了三个月的白菜汤,硬是让自己在身形上,还原出了焦裕禄因肝病和辛劳而消瘦的模样。
还用非常精准的表演,把焦裕禄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诠释得非常到位。

因为李雪健的表演很“真”,所以观众也记得很“深”。
像身披破袄、手抵肝部、语气恳切这些人物特点,都非常有记忆点。
也因如此,《焦裕禄》这部电影,早已超越了电影艺术的范畴,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时代记忆。

第一名:王铁成《周恩来》
《周恩来》跟《焦裕禄》一样,都是中国人物传记片中,难以跨越的巅峰之作。
不过,因为有“中国伟人传记片第一人”的丁荫楠导演坐镇,这部影片的作者风格和艺术高度,也更胜一筹。

该片摆脱了传统传记片常用的线性叙事,以周总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为叙事主线,把他革命事业中的重要事件,穿插其中。
如此叙事,更能体现出一位垂暮伟人,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如果说丁荫楠的导演风格,构建了影片的骨架,那么特型演员王铁成的表演,则为影片注入了灵魂。
他在片中饰演的周总理,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堪称形神兼备。

他不仅能精准地模仿周总理的仪态、步伐和声音,还能用各种细微的表情,还原出总理的精神气质。
比如,总理在病榻上聆听《国际歌》时,那平静而坚定的目光。
还有总理在参加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时,那深深的一躬,还有无言的愧疚。

这些沉默的时刻,都能体现出总理的内心世界,其中蕴含的情感冲击力远胜于万语千言。
所以,把王铁成排在这个榜单的第一,也算是实至名归,没有争议的。

以上,就是我心目中,演技最好的10位金鸡影帝。
你看过他们的获奖影片吗?最喜欢的是哪一部?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大家一起友好讨论!(撰文:斯特不离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