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管不了他(她)?那就让他(她)当老板?刀间的“刺头”管理学

有这样的下属,单位、部门、团队的管理者大概都遇到过:能力很强,主意很多;但不服管束,个性刺眼。用,还是不用?不用,可惜了

有这样的下属,单位、部门、团队的管理者大概都遇到过:能力很强,主意很多;但不服管束,个性刺眼。

用,还是不用?

不用,可惜了他的才华;用了,又怕乱了团队规矩,带坏风气。

这个让当下管理者左右为难的难题,在两千年前的西汉,一位名叫刀间的齐地富豪,却靠着主动搜罗这类“问题人物”,积累了相当于今天数十亿的财富。

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刺头”,在他手中,却成了点石成金的资本。

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桀黠奴,人之所患也,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车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故曰“宁爵毋刀”,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史记.货殖列传》

一、识人:于淤泥中掘明珠

在高利贷债务、战乱、刑罚的重压下,无数破产农民、战俘和罪人及其子女,构成了西汉社会底层一个庞大的奴隶阶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痛诉:“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他因为拿不出赎金,所以只能接受宫刑,否则就可能沦为官奴。

当时齐地的风气乃是“贱奴虏”,奴仆其地位极为低,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

他们是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工具”,但刀间却从中发现了宝藏,那就是被称为“桀黠奴”的特殊群体。

“桀”意谓凶悍且不服管束“黠”指狡黠又精明,放到当下而言,便是能力极为出众却又极不服约束的“刺头”,这类人,无论是HR还是管理者,都得高度留意,可算作高危人才。

在奴仆里,这类人既是“人精”也是“狠角儿”。他们说不定很会算计,做事胆大妄为,有些甚至是不怕死的亡命之徒。

有个当过边防兵的人,欠了高利贷,没办法只好卖身为奴。他身上带着一股,在战场历练出来的硬脾气,特别轻易,跟人闹起矛盾来,一言不合,就敢跟人拼命。

通常组织都惧怕这类人,毕竟难以驾驭,稍有差池还或许反被他所伤,可是刀间却瞧见了他走南闯北的履历、绝境中求生的猛劲以及面临危急状况时的沉稳。

还有个家奴,或许由于不听从安排,被多次转卖。此人头脑灵活,算计精明,跟谁都能够交谈。

旁人觉得,他“不忠、不可靠”,不过刀间却察觉到,他深谙人情世故,在与各类人打交道时,都能够从容应对。

刀间的眼光厉害就厉害在:别人总想改造这些人的缺点,他却会顺着他们的特质,把人放到合适的地方。

时隔两千年,现在我们身边也不缺这样的“桀黠奴”。他们可能是同事里总爱提尖锐问题的人,是下属中不满足现状、总想着打破规则的人,也可能是在体制内显得格格不入,却有惊人创造力的年轻人。

就像刀间那个时代的齐国人看待“桀黠奴”一样,正常人眼里看到的,全是麻烦、威胁,是不稳定的因素。

现在职场里呢,也同样如此,总把这类人往团队的边上放置,还给他们贴上了诸多的标签,说他们是“刺头儿”“难对付”“不协作”。在正常人的眼里,他们属于另类。

但刀间的智慧告诉我们:问题或许不在这些人身上,而在我们看他们的眼光里。

二、用人:给平台,给尊严,给舞台

要是只做到识人,刀间顶多算个有眼光的收藏家。他真正高明的地方,在于怎么“用人”。所有人都怕、都排斥的人,只有刀间敢收下并用起来。

1.第一招:看透表象的识人智慧

刀间并非要将这些人塑造成“好人”,而是把他们安置到最契合自身特点的位置之处。

可要是只收着这些人,刀间也不过是个“问题员工收容站”的站长。

他真正的高明,在第二步:怎么把这些人的潜能激发出来。

这种反着来的胆识,是他能成功的第一步,凭着这种“顺着特质安置人”的识人本事,刀间迈出了更有挑战的一步,放手用人。

2.第二招:彻底的放权与尊重

刀间倒是敢给这些人搭个做事的平台,先把要做的目标说清楚,该给的资源都给够,再把不能碰的底线讲明白,之后就彻底不管了,经营的事全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说了算。

这使得那些“桀黠奴”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不是在为他人卖命,而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他们的全部能力与才智,都被导向了共同目标的实现。

刀间勇于让他们“逐渔盐商贾之利”,也就是担负起最为关键的贸易事务。

这等于将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和政府公关总监的角色,全权授予了他们。

更不一般的是,他还全力支持这些家奴,“备车马交高官”:不仅给他们充足的车马以及钱财来撑场面,还使他们能够与郡守、国相这样的高官平起平坐地去谈交易。

3.第三招:构建命运共同体。

引文中有一句“然愈益任之”,意思是,你做得越好,我越信任你。

刀间通过“以信任来换取忠诚”这样的方式,使那些常常遭人冷眼相待的“恶奴”首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尊重。

刀间深刻地理解:唯有让参与者,真正地从事业成功之中获益,他们才会倾其所有的力量。

他并非在雇佣奴仆,而是在和合作者一同开创未来。

越是交付重任,越是信任有加。太史公这“然愈益任之”五个字,道破了激励的本质:信任是相互的,你给予多少信任,才能激发多少担当。

三.共赢的格局:共享利益的生态

引文中“‘宁爵毋刀’,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这句流传的谚语及其解读,点明了管理的最高境界:建立一种能让强者变得富有,并且心甘情愿贡献才华的机制。

“宁爵毋刀”,用正面的话说,就是:“宁愿放弃大厂的稳定编制和光环,也不愿离开刀老板的平台。”

为何?因为在刀间这里,他们获得的远高于物质回报:

尊严与信任:他们被视为事业合伙人,而非低级工具。

成长与空间:其能力在真实的商业战场中得到极致锤炼与发挥。

实在的利益:刀间让他们“自饶而尽其力”,他们越富有,团队就越强大。

当然在巨大的成功背后,往往会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阴影。

刀间所从事的渔盐行业,它是当时利润比较为丰厚的领域,与此同时也最容易引发激烈的争夺。

他派遣奴仆“连车骑交守相”,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其背后蕴含着大量的资源投入以及人情方面的往来。用如今的眼光来看,他的生意已然游走在较为清晰的边界之上。

他整合的“暴力资本”,那些“桀黠奴”,其精明以及强悍,在开拓市场之时、护卫商路之际,是“竞争力”;不过当与竞争对手发生冲突之时,就有可能演变成不容小觑的威慑力量。

他构建的“官府庇护”:与地方高官(郡守、国相)有着密切的交往,固然能够为商业活动,打开绿灯,获取便利,但是这层关系,一旦被深度捆绑,就不免会触及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的灰色地带。

因此后世在解读“宁爵毋刀”之时也有了另一种更为复杂的视角:

这既或许是奴仆对刀间发自内心的拥戴,也可能折射出当时民间的一种畏怯心理;百姓宁可遭遇有爵位的官员,也不愿去招惹那权势极大的刀家豪奴。

但无论如何解读,我们都无法绕过刀间最核心的智慧:他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资源整合。

他将当时社会最为轻视的、那些恶人们,巧妙地进行了组织,并把他们转化成了强劲的商业资本。

四.现代管理的实践启示

解读刀间的故事,并不是让我们照搬其做法,关键在于需将他用人的根本道理琢磨透彻。此道理历经千年传递至今,即便放置于现今的管理之中,依然能够发挥效用。

对管理者而言:员工身上那些所谓的“缺点”,说不定只是没放对地方的本事。

管理的核心,从来不是把人改造得规规矩矩,而是把人安到合适的位置上。

敢用那些看着“刺头”的人,再给他们搭个能施展特长的台子,也许能收到比预想还多的回报。

对搬砖的我们:别将自己不善言辞、不合群等当成负担,如像刀间手下那些旁人瞧不上的奴隶,只要找对平台,你那些不讨喜的地方,说不定正是某些岗位急着要的本事。

常人眼里的“刺头”搞不好就是别人家刚需的特质。

对创业者:别死死地盯着那些,看着十分光鲜亮丽的“热门人才”,比如说花大价钱从别的地方挖来的高人;还不如好好地学学刀间,去扒一扒那些,被人给漏掉的潜力股。

就像在下沉市场中历经多年摸爬滚打的小老板,亦或是经验丰富且常被忽视的老员工,他们所具备的本事,或许更为实用。

五.写在最后

太史公只用了百十来字,就说透了古今用人的高明之处。

从刀间的故事得到的启示:真正的领导力,从来不是把人的棱角磨平,而是给这份锋芒找个能好好施展的去处。

西汉刀间(刀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