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海峡,这可是全球最为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呢,每年都有超过8万艘船只,轻松愉快地从中穿行而过,它就像一条,将印度洋与太平洋紧密相连的重要生命线呀。

按理这条海峡两岸都应分享航运带来的繁荣
不过现实却令人费解,东岸的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它们经济腾飞,港口众多且林立,高楼高高耸立;而西岸的苏门答腊岛西岸,却依旧发展较为滞后,港口较为分散,城市规模也有限。
为何同一条海峡,两岸命运却天差地别
和马六甲海峡情况类似,苏伊士运河以及巴拿马运河的两岸常常能共同分享航运带来的好处。
比如苏伊士运河两侧的塞得港,以及苏伊士城
又如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拿马城,还有科隆,都因为运河的存在而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可是再看马六甲海峡的情况,东岸的新加坡、巴生港已成为全球重要枢纽,而西岸的棉兰、巴东等地没建成与之规模匹配的国际航运中心
如果两岸,皆为宽广的平原,这样港口或许会过分分散,从而难以构建起枢纽效应,如果两岸,尽是山地,便难以营建大城市以及交通网络。恰恰是东岸“平原深水港”这般的组合,使其既能够建设大型港口,又能够发展城市群;不过西岸多山,平原稀少,此致使港口建设受限,交通成本较高,进而妨碍了规模效应。
东岸借助平原地形,建设了新加坡港、巴生港等世界级的港口,并且经由铁路、公路与内陆相连接,进而形成了港口-城市工业带。在英国殖民的那段时期,将新加坡当作自由港,借此来吸引全世界的资本,而在独立之后,新加坡更是瞬间一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马来西亚,则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得以迅速崛起。

西岸的苏门答腊,地形较为偏多山且沿海平原较为,窄小其港口规模较小,因此难以形成枢纽。在荷兰殖民时期,主要致力于开发橡胶啦,以及石油等资源,而非着重于建设港口城市。独立之后,印尼政府的重心放在了爪哇,这使得苏门答腊长期处在边缘地位。
东岸逐渐形成,随着港口、城市以及工业功能持续布局,新加坡渐渐发展成金融和航运的核心枢纽;与此同时马来西亚的柔佛、雪兰莪转型为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关键转折点包括:1819年英国设立新加坡;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推行工业化战略
西岸地区,长期以来,以“资源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港口大多仅用于资源出口,缺少多功能的综合性设施。印尼政府在棉兰等地推行,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不过因为交通不够便利,投资力度又有限,所以整体成效并不显著。

马六甲海峡两岸的悬殊,并非是地理所注定的,而是由历史、政策以及自然条件相互交织而成的结果。东岸紧紧地抓住了,航运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西岸却因地形和历史路径,而受到限制。就像历史所展现的那样,地理只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性,而真正决定命运的,是选择与制度。
同一条海峡,两种命运,这既是历史上的偶然情况,亦是地理与制度相互交织所形成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