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的航空梦
民国航空砥砺前行,杭州如何制造飞机,1934年后国民政府蒋介石发展航空业
一说到民国飞机制造,我们脑子蹦出四个字一穷二白。直觉上认为无法造飞机,实际上是被中日战争给摧毁的。
作为职业军人的老蒋不是无能之辈不知道飞机的国防作用,早在北伐军里就有飞机参与作战。老蒋定都南京坐稳政局后建设了美国、意大利合资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韶关飞机制造厂、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上海虹桥航空工厂、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还有第四飞机制造厂(主要滑翔机)。
民国21年(1932年)6月,国民政府制定了《空军五年建设及防空计划》。该计划有两大部分,“国防空军建设五年计划及预算大纲“和”对日防空五年计划及预算大纲“。很明显把日本帝国的空中力量作为假想敌。
在航空制造方面,预计到民国25年(1936年)底建设3家航空工厂和3家飞机修理厂。组建16个飞行大队拥有各类新式飞机630架。在成立空军方面,依据中国地理范围大、空军防空任务重等情况。民国22年(1933年)2月把空军从陆军和海军分离出来,中国空军独立成军。

国民政府《空军五年建设及防空计划》
俗话说的好瞌睡碰见枕头。早在民国21年(1932年)的3月10日,美国寇蒂斯·莱特飞机公司的代表联络国民政府提出合作计划。著名二战英雄杜立特展示了寇蒂斯飞机的性能,也就是东京空袭的那位杜立特,他的飞行技术十分了得。宋子文一看对寇蒂斯飞机的合作十分感兴趣,很快就向国民政府提出报告。为了避免被寇蒂斯公司垄断我国的航空业,孔祥熙又找来道格拉斯公司和联洲公司(William Douglas Pawley)。
因为这时候寇蒂斯·莱特公司也在跟广东陈济棠接洽。广东的韶关飞机厂全套引进寇蒂斯技术、管理和飞机图纸正常的政府当然要担心被寇蒂斯垄断。
南京国民政府跟寇蒂斯·莱特公司经过商谈后,在民国22年(1933年)4月我国跟美国3家公司合资成立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简称中杭厂(缩写CAMCO)。该厂注册资金300万美元,中方占51%股份,美方占49%。由美方垫付建厂资金,国民政府分期付款方式五年内还清,经营五年后资产归属我国。生产出来的飞机按市场价卖给国民党政府。由于国民政府资金紧张,各省捐款38万多法币(民国钱,不是法国法郎)。政府的公职人员方面,直接从工资中扣除达280万多元作为捐款。捐款加上国民政府拨款,中杭厂的合同才能正式实施。

中美合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整个工厂采用美国企业的管理方式。设董事会,下设经理处和监理处。经理处由美方担任正职,中方担任副职,监理处全由中方担任。经理处负责组织和生产飞机,监理处负责监督履行中美合同以及验收生产和维修的飞机。
中杭厂人员名单如下:

中杭厂首批人员名单
有人觉得中杭厂启用美国人为正职,国民政府不愧是资本主义的买办。我个人认为符合当时国情,就跟改革开放时候引进外资情景也一样。
1、快速链接美国工业体系。尽快培养出熟悉流水线制造和管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2、减少开支。大量招聘美方专家来华或者中方员工出国培训。耗钱耗时,由于生活差异学习效果还不行。
3、避免官僚风气。中杭厂算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通病大家都懂。
又有朋友问王助先生以前是波音工程师,专长就是飞机制造。为什么不是总工程师?我查询了中方总工程师曾桐先生的简历。哇塞~也不是泛泛之辈!曾桐来自福建长乐望族,父亲曾宗巩。曾宗巩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第四届毕业生,在扬威号巡洋舰上参加过甲午黄海海战。民国后任海军上校和烟台海军学校校长,熟通英语有翻译著作。

曾宗巩简历
曾桐先生本人,16岁考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23岁考上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回国后在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班执教,民国23年(1933年)任职中杭厂。

简历曾桐
民国23年(1934年)3月中杭厂开工。5月航空署迁往南昌改组成立航空委员会,统筹飞机制造和空军建设。航委会是整个二战中国民政府空军最重要的机构。6月中杭厂主要建筑基本落成,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8月正式运营,9月底所有机械设备安装到位,10月1日正式开工投产。预计该厂将拥有飞机组装、飞机修理和零部件制造等能力。年生产100架飞机以上,还负担中央空军飞机的保养任务,中央航校在笕桥两个部门隔条马路。
我国人员技术学习的很快。在民国23年(1934年)的中杭厂,美方技术人员10人,中方技术人员11人,技术工人54 人。到了民国26年(1937年)8月,全面抗战后内迁前的中杭厂。美方技术人员14人,中方技术人员162人,技术工人767人。4个月间最高峰的生产能力为4天一架飞机,共生产235架飞机。符合预计产能也符合学习进度。

中杭厂学习工厂进度
联洲公司总经理鲍利(William Douglas Pawley),民国22年(1933年)来华共9年。总经理鲍利十分尽责掌管着全厂大小事务,甚至亲自开工程机械参加建设过程。在中杭厂员工心中极具威望。美方总工程师乔治·波·阿诺德,毕业于美国肯塔基大学。为了工作和生活兼顾把夫人、孩子都带来中国。还亲自招聘、面试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中杭厂培养的未来之星,有共和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和吴自良,而王助是钱学森在中杭厂的导师。

中间阿诺德夫人和孩子,左右王助和王助夫人

左钱学森,右王助
民国26年(1937年)8月14日爆发笕桥空战。日方1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中方27架霍克III型战斗机。双方在笕桥空中战斗的战果是,日方2架被击落、2架重伤、2架轻伤。我方飞机1架油尽坠落、一架轻伤迫降。为了扬国威表彰空军健儿,国民政府定8月14日为空军节。但日本飞机炸毁了中央航空学校的油库,其他投下的炸弹也波及到了中杭厂。这提醒国民政府的笕桥基地不再安全!

八一四笕桥空战
中杭厂工人10天内打包好机器和工具、材料。转运过程是,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再水陆两种方式到九江,9月份到达武汉南湖机场。美方人员提出建议,南湖机场目标大容易遭到日军飞机空袭。王助最后决定将新厂设在汉口原日租界码头仓库,出厂的飞机使用汉口机场(王家墩机场)试飞和交付。

内迁武汉

武汉中杭厂
武汉会战时候日军逐渐进逼。中杭厂又从汉口迁到云南省瑞丽县的垒允村。这个地方临近英属缅甸,又远离中日战场。制造飞机的材料可以从海运到达缅甸仰光,再由陆运到瑞丽十分方便。新厂址确定后英、法也同意配合开绿灯。中杭厂的机器和工具、材料又打包上路。从武汉经过粤汉铁路,转运至还没被日军占领的香港。再通过海运到法属越南海防市,上岸的中杭厂机器和工具、材料通过陆运到达瑞丽垒允。
民国28年(1939年)7月中杭厂在垒允复工。并在英属缅甸的仰光设立装配车间,改名为中央垒允飞机制造厂(Central Aircraft Mfg. Co. Loiwing)。我们还是继续简称中杭厂。到民国29年(1940年)10月26日,垒允被日军飞机突袭轰炸后停工,共生产飞机113架。

内迁垒允

日军轰炸垒允
日军轰炸垒允气坏了美国企业家。美方总经理鲍利和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陈纳德,跟美国总统小罗斯福和美国官员、国会议员游说。民国30年(1941年)4月14日,美国政府允许美军的预备役、退役空军和地勤人员组成”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也就是飞虎队!签约中杭厂员工的身份支援我国的抗战,也就是说首批来华的飞虎队队员是领着中杭厂薪资的员工。中、美、英三国政府协调后,飞虎队开着原支援英国的100架P-40C战斗机到达我国。

飞虎队与中杭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政局快速变化。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民国31年(1942年)日军南下攻略东南亚。香港、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相继被入侵。中缅边境太危险,垒允的中杭厂又又被迫撤迁到云南保山。中杭厂的仰光装配车间撤到英属印度(孟加拉)。

内迁保山
民国31年(1942年)5月4日和5月24日,日军飞机两次对保山猛烈轰炸。华侨建筑专家黄玉瑜被日军炸成重伤不治献出生命,中杭厂员工和家属死伤100多人。背后有日本追兵,天上有日本飞机,一时间人心惶惶。负责工厂工作的曾桐下令继续向昆明撤退。这次撤退十分紧急和匆忙,在优先保障人员安全的情况下,中杭厂的机器和工具、材料大部分遗失。航空委员会决定中杭厂原地解散,编遣计划中一些员工转入其他飞机制造厂。至此中杭厂消失在战争和历史之中。

中杭厂解散
中杭厂从1934年8月开始运营到1942年6月解散。前后存在时间长达8年,总共修理、装配、制造各型飞机约2300架。中杭厂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深刻影响着两岸的航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