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古镇嘉年华默剧指南」在乌镇,遇见无需言语的触动

当你漫步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转角撞见戴圆顶礼帽的演员双手在空中划出鱼竿抛投的弧线,明明没有渔具,却能让你看见“鱼儿上钩”

当你漫步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转角撞见戴圆顶礼帽的演员双手在空中划出鱼竿抛投的弧线,明明没有渔具,却能让你看见“鱼儿上钩”时的雀跃;桥边石阶上,另一位表演者正用手臂圈出乌篷船的轮廓,身体轻轻摇晃,仿佛下一秒就要撑篙离岸——这就是默剧的魔力。

在每年的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单元上,这种无需言语的艺术形式总能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动容。

一、默剧:用身体说话的神奇艺术

默剧(Mime)是一种彻底摆脱语言依赖,完全依靠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视觉符号讲述故事的戏剧形式。它的核心魅力在于“以形代声、以动传情”,用最原始的身体语言打破文化和语言的隔阂。

在默剧的世界里,一把椅子可以是悬崖也可以是门框,一块白布能化作海浪也能变成伤口。演员通过精准的肢体控制,比如佝偻的脊背表现衰老,焦灼的踱步传递等待,让观众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依然能精准捕捉情绪。

很多人会把默剧和哑剧混淆,其实二者大有不同。默剧更注重完整叙事和情感深度,比如第五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爸爸》,由中国香港绿叶剧团创作、导演黄俊达执导,全程无台词,仅通过演员佝偻的体态、反复摩挲旧照片的动作,就刻画出了独居老人的孤独与对子女的思念;而传统哑剧更偏向用肢体取代声音表达语言,多以模仿动物、机械动作为主。

二、古镇嘉年华:默剧的高光时刻

当默剧搭配上乌镇的古镇氛围,当小桥流水成为天然舞台,肢体的诗意表达与水乡的韵味将碰撞出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历届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上,默剧始终是最受欢迎的门类之一,这些作品用身体语言在水乡留下了无数感动瞬间。

王梓是国内默剧领域的代表性演员,也是乌镇戏剧节的老朋友,他以细腻的肢体控制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创作风格著称,其作品《Pa!》曾亮相2018年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单元。《Pa!》的魔力在于接地气,没有复杂的剧情,却把日常小事演得妙趣横生。王梓不追求夸张的技巧,而是从生活里提取细节,比如拧瓶盖时的用力、捡东西时的弯腰、听到好消息时突然挺直的背,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动作,经他提炼后变得充满趣味与温情。

罗涣涣戏剧工作室的《等待娜拉》则是另一种风格的默剧佳作。剧中孩子反复摆弄旧玩具、望向远方的焦灼眼神,无需一句台词,就把战争背景下的等待与恐惧传递得淋漓尽致。这种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正是默剧的力量。

朱爷默剧工作坊的《橱窗爱情》用肢体演绎了爱情的酸甜。演员仅靠眼神流转和姿态变化,就展现了从初遇到离别再重逢的完整故事,乌镇的橱窗成为天然布景,让这场无声的爱恋更添浪漫气息。

三、古镇嘉年华:不止默剧的艺术狂欢

默剧足够精彩,但古镇嘉年华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在乌镇西栅的街头巷尾,每年乌镇戏剧节期间都有上百个艺术团体带来两千余场表演,把整个古镇变成没有围墙的剧场。

白天的古镇是流动的盛宴。十米高的巨龙装置在阳光下巡游,龙鳞闪烁间仿佛穿越到神话世界;蛹剧团带来的《都市怪人》高跷表演,三米高的“巨人”在石桥上起舞,打破了传统高跷的界限。转角可能遇到《兵马俑没有俑2.0》的小丑士兵,拉着你参与一场欢乐的“古代军训”,互动感十足。

当夜幕降临,水乡变身奇幻舞台。荷兰与法国团队联合打造的《漂浮歌后》堪称“流量担当”,歌唱家乘舟而来,咏叹调在水面荡漾,被观众称为“巴黎奥运会同款浪漫”。《银河探索号》则用电子音乐搭配杂技,在光影中探讨人类与科技的关系,酷炫的未来感与古镇的灯笼形成奇妙对比。

戏剧、舞蹈、戏曲、音乐、现代艺术、跨界及创意及一切形式的表演艺术都能在这里焕发新生。乌镇戏剧节期间,在西栅景区内就能“入戏”观演。

这个秋天,来乌镇吧

这里的每一步都可能遇见艺术的惊喜

每一个转角都有故事在等待被发现

2025年10月16日—26日

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