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是否曾想象过,要将这份深邃而细腻的古典文学之美,跨越语言的鸿沟,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远隔重洋的外国朋友,难度有多大呢?
他,便是杨宪益先生,一位用文字搭建桥梁,让东西方文化在相互理解中绽放异彩的非凡人物。
杨宪益不愧是那个被人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翻译大家。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翻译泰斗的人生故事。

杨宪益的母亲在刚怀孕的时候,曾做过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白虎,猛然跃入自己怀中。
历经十月怀胎,杨宪益出生了。
因为杨毓璋这个人,从年少轻狂,到浪子回头,再到留学回来叱咤风云,当上位高权重的银行行长,他命里该经历的都经历了,却唯独到了而立之年,膝下无子。
这天正是1915年1月12日,43岁的杨毓璋,在这一天有了人生第一个孩子。
这个杨家长房长子的唯一继承人,诞生在中国天津日租界花园街的一所大宅院里。
全家都对这个长房长孙疼爱有加,就连杨宪益的妹妹杨敏如都说:哥哥的玩具八音盒可贵了,可对他来说,就是他的一个玩具而已。
然而,在杨宪益五岁时,父亲杨毓璋突发恶疾不幸去世,杨宪益无忧无虑的童年戛然而止。
杨家请来了一位有名的私塾先生,这个魏先生对调皮的杨宪益很有一套,他既不打也不骂,而是天天夸。
《千家诗》《楚辞》,四本线装的《唐诗三百首》对他来说都只是入门读物,他熟读到既能从头背到尾又能从尾背到头。
之后难一些的四书五经也基本读完,《十三经》的一部分也学的像模像样。
十二三岁时,杨宪益离开了私塾,进入法租界英国教会学校。
十六岁那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书生热血,一心报国,杨宪益就这样度过了少年时代。


1934 年,一贯有着留学传统的杨家,想把19岁的杨宪益送到英国求学。
在当时,像他这样的富家公子自费留学的并不稀罕,可像他那样有才华的,却是凤毛麟角。
就在5个多月后的入学考试,杨宪益毫不费力地通过了希腊文、拉丁文的笔试。
他说:
“5个多月,是在伦敦请了老师学的。”
而杨宪益的轻而易举仿佛对主考方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嘲讽,于是他们以每年只收一个亚洲学生为由,建议杨宪益推迟一年入学。
同时,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抗日事业。
他们的对手是日本的学会主席,这个日本学生的父亲,正是“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参与者。
甚至当时在牛津读书的著名学者钱钟书、杨绛夫妇也参与了进来。
这个举动,深深吸引了学校里一个英国贵族少女的目光,两人一见钟情,杨宪益为她取了一个富有中国韵味的名字——戴乃迭。
毕业时,戴乃迭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获得中国文学学位的毕业生。
但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戴乃迭的心意。


其实,杨宪益在毕业时,哈佛大学已经向他抛去了橄榄枝,但他毅然回国。
这个时期,他们的长子杨烨出生,两人珠联璧合的翻译工作也风生水起、
由于声名卓著,外文出版社把翻译全本《红楼梦》的任务交到了二人手里,两人果然不负众望,完成了这项意义非同一般的工作。
在之后风云突变的年代,两人像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一样,难逃劳改,蹲监狱的厄运,三个孩子也下落不明,而在他们出狱之后,长子杨烨却因病自杀了。
他们的翻译事业再次起步,从古代的《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到现代的巴金、沈从文、孙犁等作家作品,甚至还有当代作家的《芙蓉镇》。
回首杨宪益夫妇近百年的人生,他们一共翻译了20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累计高达1000多万字,还获得了中国翻译界最高荣誉奖项——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文化的天空。
他既有着文人的儒雅与风度,又具备着翻译家的敏锐与严谨。
而他的名字,也将因此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翻译史的光辉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