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荀子·修身篇》:修一修利益观,修一修眼光,修一修那股狠劲儿

“修身”这个词,大家一定都熟悉,但……——“我就知道你要‘但是’一下……但是你想说,我们只是对它‘熟悉而陌生’吧?文章套

“修身”这个词,大家一定都熟悉,但……——“我就知道你要‘但是’一下……但是你想说,我们只是对它‘熟悉而陌生’吧?文章套路,老套路矣……”——不是的,大家对修身其实就是熟悉之熟悉,毫不陌生。修身修身,那不就是修理自身、修养自身,提升自身以更好地做人、做事吗?轻易便能说得很清楚,无需玩什么概念的游戏。

我想说的是,第一,修身作为古语,大家何以这么熟悉,甚至轻易地就能说清了它?以及,第二,古今那么多人发表了那么多关于修身的高论,古之儒墨道法,今之成功人士,但,听谁的呢?听今天这些成功人士的,拿修身当个应付各种场合的“技术储备”啊,还是听古来诸贤的,拿修身当作人生本身?要之,修身的核心要义何在呢?以及啊——以及第三,是不是我们中国人修身修得也太过了?对于人生种种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对于人之种种如何提升自己也无济于事的情形,这个身,还要修吗?修之,则此时修身的意义又何在呢?——以下,我们先看第二、第三个问题,最后看第一个问题。

“修身”画意

那么,首先,谁的哪一篇文章,哪一套理论,讲出了修身几乎全部的核心要义呢?——姑妄推荐荀卿荀夫子的《修身篇》。

盖:一则,篇名您也看到了,就是专门写修身的,故而好过我们从《论语》《孟子》这种语录体经典中先摘出章句,再搭建体系了。一代儒学宗师荀子早已替我们搭建好了。而,二则,儒家修身功夫,本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异代表,优秀到刘少奇同志甚至把它引入了党建领域(《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优异到不存在过不过时的问题。这还不完呐,还有:三则,宏观地看,荀子的思想又可说是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的“结合部”、“过渡色”,故而他老人家对于修身的论述,亦犹集百家之长是矣……

所以,荀子《修身篇》如何讲述修身的?真的讲出了“几乎全部的核心要义”吗?继之,荀子是否也顺手解决了前述第三个问题——人生无可奈何处的修身,死角里的修身,还要修吗?如何去修?——荀子《修身篇》很长,姑妄节选了几句,我们先看这样的几句: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穷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荀子(荀况)画像

修身的核心要义何在?(一)修一修利益观

读之,大家以为如何?——个人愚见,区区这几句,荀子其实已经把“修身具体包含哪些条目”亦即是“向哪里去修身”等等关于修身最重要的问题都回答了。是否如现代成功人士所言,向做人八面玲珑,老少咸宜之处去修身?向懂得成年人社会的基本规则,做事有条不紊之处去修身?您恐要猜“低了吧”,然荀夫子道:“可以的,为此修身并不低,不够深罢了。”

所谓“君子之求利也略”,就是我们不要把修身和逐利对立起来,修身不是修屠龙之术——修身修身,修的首先就是“利益观”。什么样的利益观呢?一个“略”字,其义备矣,就是我们不要不挑不检什么利益都去追求,而是要学会求大利,求远利,求远大而正义之利。所谓君子的“淡泊感”,甚至今之成功人士的“松弛感”,本乎于此——本乎于不是装着不谈利益,而是真正明白自己的远大利益所在(综合历代方家注解)……

一则,荀子把利益观摆在修身的第一条目、第一方向,这种排序不可不重视。相比孔子“天人哲学”,孟子“圣人哲学”,荀子总体上更像是“凡人哲学”,毋怪乎他的学生李斯、韩非由此而走出了最切近凡人生活的一家——法家。而,二则,修身修身,修理的乃常就是自身焦虑的情绪。焦虑何处来?乃常就是从不明自己的“远大利益所在”而来,乃常就是从平衡不好自己的眼前利益、远大利益——更直白点说罢,平衡不好自己的信用口碑、即付现金——而来……想不那么焦虑吗?荀子道:第一条,利益观,修去!“君子之求利也略”。

孔子雕像

(二)修一修眼光

继之“求利也略”,荀子给出的第二大修身的项目是“远害也早”。远大的利益观的问题已解决了吧?今已不至是无端焦虑了吧?荀子他老人家道:“那么,孩子们,可以修一修远大的眼光了——不妨学着把‘远大’的尺度迁移到利益在内,人生的方方面面去……”

所谓“远害也早”,庶几乎预言家一般,早早看得到别人看不到的危墙并主动远离其倒塌伤人的范围。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亦复言此;孙子“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军形篇》),亦复言此;乃至荀子与之颇多针锋相对的孟子,亦颇道此理(“危墙之下”的出处即《孟子·尽心下》)。极粗暴地说,修身修出的累累硕果,归根结底是一双眼,远害以立于不败的一双眼。——倘再具体些言之呢?看小如大,看远如近,看别人眼里的小问题为大问题,看别人眼里遥不可及发生概率微乎其微的事为必然发生之事。

而《荀子·修身篇》这一小段的再下一句,“避辱也惧”,说得其实还是眼光——无非“远害也早”强调对事的眼光,这一句则强调对人的眼光。夫“避辱也惧”,盖别人的一丝丝疏离都要唤起我们的耻辱感,事由人而来,某些人的某些反应实则帮我们避开接下来的坏事。看小如大,看远如近,这里再加上一个看人以喜以惧(化用《论语•里仁》语)。其所喜者,还好我不那么迟钝啊;而惧的是,如何永葆这种远大而敏锐的眼光呢?

“眼光”画意

(三)修一修狠劲儿

“如何永葆这种远大而敏锐的眼光呢”,荀子给出的第三大修身项目,其正就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曰:“其行道理也勇。”盖荀夫子谆谆叮咛道:“孩子们啊,是不是已经修好了自己的利益观?是不是又修出了一双洞悉世事的风尘巨眼?那么,孩子们,修身的最后一课即勇毅向前,毋虑其他!修身的终极方向即沿着已经走对了的路坚定勇毅地走下去——走彻底——毋虑其他!修出一股子狠劲儿。”

孔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荀子这里是把仁、智、勇三者统一起来了啊!夫修身,自“略利”之路勇毅向前,直至对于大大小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利益,“仁者不忧”——永远勾不起你的犹豫或焦虑;夫修身,自“远害”之路、“避辱”之路勇毅向前,直至对于世事诡谲的变化皆能看清,“智者不惑”。

是的,仁、智这些看似软乎乎的东西,要一股子狠劲儿方能得之;略利、远害、避辱这些看似保守不带劲的东西,要一股子狠劲儿方能得之。否则呢?否则不够彻底,否则才真的落入一种软乎乎不带劲粘稠挣脱不开的庸常节奏、庸碌人生。是进不得进,退不得退,做人做得跟透明人、温呑水似的,且办事永远给办得功败垂成、“下次一定”……

是的,荀子带我们看到,修身最大的难点不在于“知之”甚至不在于“行之”,而是“持续地彻底地勇毅果决地行之”。如何才能永葆修身的成果呢?修利益观,修眼光,是犹不够;只修这样的“人性美”,是亦不够,而亦须返璞归真,而庶几修得出一种动物般的执着、憨气……

孔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荀曰“其行道理也勇”,最美的人性兼具超越、守拙之美,如骐骥腾跃,如驽马不舍不辍(化用《荀子•劝学篇》之语)。

“其行道理也勇”画意

人生无可奈何处的修身,死角里的修身,还要修吗?

前文说了这么多,实则只略一展开说了说《荀子·修身篇》那一小段的前半部分。修身的核心要义何在?于斯备矣。不过,对于本文开头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修身修得也太过了——人生无可奈何处的修身,死角里的修身,还要修吗”,区区这几句便不够用了吧?

是不够用了,我们请出它的后半部分: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穷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请出荀夫子那名动于整个思想史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大天而思之,孰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篇》)

“明于天人之分”画意

所以,修身作为一种“主动能动性”,是不是不宜过分夸大其作用?换言之,“明于天人之分”,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限性,继之修身的有限性,是不是更有利于我们“制天命而用之”——把主客观条件真正统一起来,以更好地做人、做事?

那回答自然是:“是的,修身岂能扫清人生的角角落落?若能,我的《荀子》岂不是写上一篇就行了——何必写上三十多篇?当修之处则积极去修,当止之处则耐心去等,甚至就坐在那里安静地仰观宇宙天道的无常就好了……”

荀夫子这里显而融合了传统儒家的进取精神以及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观(化用方勇、李波观点)。总体上教导我们,属于“礼”或人间法则的部分就用心去修(“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穷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属于“天”或自然法则的部分(“明于天人之分”)则必须要通过恰当的条件才能“天与人交相胜”(刘禹锡《天论》进而演之)。是的,惟“交相胜”才是实情,惟天有时胜人而人有时胜天才是实情——没有所谓的“人定胜天”,对面去看,亦无所谓的“天地不仁”;是修也好,等也好,纯纯去仰观去体验也好,总之应当允许成事状态、准备状态、无事状态之种种共存于人生。

刘禹锡像

姑妄言之:一则,修身的有限性是固在的,乃至“人”这个事的有限性是固在的,不可夸大视之。但:二则,等也好,体验也好,总之一切暂时的无事状态、无能为力都只是暂时的。是:有限的人亦有其无限的可能而无限的天亦有其有限的可把握之处。礼这种事,人间法则这种事,原本不也是无限的吗?修一修利益观,修一修眼光,再千秋百代地调整、比较、反复、积累,庶几就能把握住一部分了——就能把大多数人推向文明的程度。对于天道,也一样吧……“我想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修身”这个词感到熟悉之熟悉?

最后之最后,到了本文开头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何我们中国人普遍谈起修身之事,略味之古色古香而已,连一丝隔膜都没有?

综上:一则,大家一定也看出来了,修身诚哉是诸子百家甚至包括“兵家”的结合部、过渡色。前述荀子这短短几行,蕴含了多少百家共通的精华了啊?此亦即是修身名为“过渡色”,实则我们中国文化的“本色”、“底色”之一,处处见得到,无之不立论。是啊,也就是说修身、反思、“反求诸己”(孟子语)、“拜托,动动脑子,照照镜子”等等等等,一种中国人集体的本能动作也已矣,一行写在我中国文化最底层的基因代码也已矣。譬诸“君子之求利也略”,譬诸“利益观”,不就是那个厨师父亲教育厌学的孩子“炒锅更重还是你的笔更重”吗?前者典雅版本,后者俚俗版本而已;前者深刻、理论化,后者形象化而已。

那个厨师父亲

以及,二则,我们之所以集体性地格外重视修身,也是因为修身想修得彻底——修到“其行道理也勇”的程度——太难了。因为不易做到,因为普遍吃着做不到而陷入庸碌生活的亏,所以格外重视,所以希望把这样的道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还有啊,三则,岂独中国人?凡存在过的人类,哪一个不在激烈的“天人交战”之中?不在不停地调整天人之间的关系——不停地确认我现在是修啊,等啊,还是暂时纯纯地看着?惟中国人早已找到并不断加深、拓宽这个叫做修身的范畴,以此阐释出了世界,串联起了世界,融合进了几乎一切,且修之且等着且看着这一切……

写于北京家中

2025年11月9日星期日

【主要参考文献】《尚书》,《论语》,《老子》,《孙子兵法》(曹操、杜牧、郭化若等注),《孟子》,《荀子》(杨倞、王念孙、俞樾、方勇、李波等注),《韩非子》,王充《论衡》,韩愈《读荀子》,刘禹锡《天论》,柳宗元《天说》,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