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是全球广泛栽培的蔬菜,但在其生长周期中,从苗期到结果期,极易受到多种真菌性病害的侵袭。这些病害不仅导致叶片坏死、植株萎蔫、果实腐烂,更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效的病害管理始于精准的识别和对其发生规律的深刻理解。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认识番茄最常见的几种真菌性病害,并奉上最实用的综合防控宝典。
主要番茄真菌性病害识别与发病规律
表1 常见高危害真菌性病害的简明指南:

一、早疫病典型识别特征:主要为害叶片及果实。 叶片发病, 病斑多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病斑常有轮纹.果实发病,病斑为黑色、凹陷,后期易开裂。


二、晚疫病典型识别特征:叶片发病初期,先沿叶脉附近出现水渍状、边缘模糊的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颜色逐渐加深,背面同步显现症状;随病情发展,病斑持续扩大,部分呈现“V” 字形,严重时叶片干枯坏死,高湿度环境下病部会产生稀疏白色霉层。叶柄及小枝染病后,形成褐色水浸状梭形病斑,边缘界限模糊。茎秆发病时,出现褐色长条状病斑。果实受害多始于下部,形成云纹状褐色病斑并不断向四周扩展。病害严重时,植株多数叶片会枯死。


三、灰霉病典型识别特征:番茄灰霉病可侵染叶片、叶柄、茎秆、花萼、果实等多个部位。叶片多从叶缘始发,形成典型 “V” 字形病斑;若病花、病叶等病组织掉落至叶片表面,会诱发侵染,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且具明显轮纹。空气干燥时,病斑易破裂。叶柄受害后,病部呈褐色,表面会生出灰色霉层。茎秆染病后,受害处变为灰白色,边缘颜色略深;若茎秆或枝条受害严重,易发生折断,导致病部以上植株萎蔫枯死。果实发病多始于果蒂,病部先变软变白,高湿度环境下会密布灰色霉层;此外,病花、病叶掉落至果实表面也会诱发侵染,经药剂防治后,果实表面会残留不同颜色病疤。

四、叶霉病典型识别特征: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不规则形褪绿黄斑或黄褐色病斑,边缘多模糊不清;随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颜色加深至深黄色至黄褐色,严重时病斑坏死,导致叶片干枯。病斑背面先生出褐色霉层,后期部分霉层会逐渐转为灰白色。当病害发生严重时,花萼也会受害,症状从尖部开始变褐,并逐步向内蔓延。

五、枯萎病
典型识别特征:该病害又称 “萎蔫病”,是一类防治难度较大的维管束系统病害。发病初期,叶片多在中午高温时段出现萎蔫症状;若遇中午强光高温天气,上部叶片易萎蔫枯死。病情发展至后期,整株会出现萎蔫症状。剥开植株茎秆,可见内部维管束已发生褐变。

(图片来源:图说番茄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李金堂)
真菌病害的防治绝不能依赖单一手段,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第一道防线:农业生态预防(基础)
1、抗病品种选择:针对当地主要病害(如叶霉病、枯萎病)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2、健康土壤与轮作:
·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如禾本科、豆科)实行3年以上轮作。
·土壤消毒:夏季高温闷棚、使用石灰氮或生物熏蒸剂处理土壤。
·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改善土壤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繁殖。
3、培育无病壮苗:
·种子处理:温汤浸种(55℃温水30分钟)或药剂拌种。
·无病苗床:使用新土或消毒过的基质育苗。
4、优化栽培管理:
·高垄覆膜栽培:利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土壤病菌飞溅。
·合理密植与整枝:保证通风透光,及时清除老叶、病叶。
·科学肥水: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避免大水漫灌;均衡施肥,避免氮肥过量。
·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
第二道防线:生物与物理防治(辅助)
1、生物防治:施用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菌剂,通过竞争、拮抗作用抑制病原菌。
2、物理防治:
·棚室调控:通过放风排湿,使温湿度不利于病害发生(如白天升温至30℃以上抑制灰霉病)。
·色板诱杀:使用黄板、蓝板减少传毒、传病昆虫(蚜虫、粉虱、蓟马)。
第三道防线:科学化学防治(补救)
化学药剂是快速控制病害蔓延的必要手段,但必须科学使用。
用药原则:
预防为主:在病害高发期或雨季来临前喷施保护性杀菌剂。
对症下药:准确诊断病害,选择高效、对症的治疗性药剂。
轮换用药:避免连续使用同一作用机制的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常用药剂推荐:
1、保护性杀菌剂(广谱预防):代森锰锌、百菌清、铜制剂(如氢氧化铜)。
2、治疗性杀菌剂(针对性强):
·疫病类: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氰霜唑。
·灰霉病:啶酰菌胺、咯菌腈、腐霉利。
·叶霉病: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
·枯萎病:恶霉灵、甲霜·噁霉灵,灌根效果佳。
成功防控番茄真菌性病害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种植者需将“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栽培周期,通过健康的土壤、健壮的植株和优化的环境构建起强大的防御体系。只有当预防措施失效时,才果断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精准打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番茄的优质、高产和可持续生产。

下期内容预告:番茄真菌性病害速认及预防指南(二),我们将会进行图解番茄真菌性病害:炭疽病、白粉病、菌核病、斑枯病、根腐病。点赞加关注,预告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