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一篇创作手记看“讲好蜀道故事:‘蜀道新韵’摄影作品展”的文化意义

作者:戎义丞在四川艺术基金2025年度美术新创作品集中展示资助项目——《讲好蜀道故事:“蜀道新韵”摄影作品展》的作品中,

作者:戎义丞

在四川艺术基金2025年度美术新创作品集中展示资助项目——《讲好蜀道故事:“蜀道新韵”摄影作品展》的作品中,摄影师戎义丞以一组聚焦广元嘉陵江畔崖壁间的作品,从独行者的剪影到桥上的车流,从风化的石痕到山巅的楼阁,传达出江湄崖畔间从未中断的人文印记。他用文字与镜头交织的手记,以细腻笔触揭开了镜头背后的创作心路,也让我们得以窥见这场展览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戎义丞作品展览现场

以下是他的手记内容:

利州之相:在新蜀道上回望时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千年前的惊叹,今日已化为通途。时代的更迭让古老的蜀道从艰险的地理通道,转化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象征。我的作品《利州之相》正是在“蜀道新韵”的语境下展开——它既是一次对历史的凝视,也是一次关于现代中国山河新貌的影像书写。

广元古称利州,是蜀道文化的重要节点。嘉陵江从北而来,古栈道沿山而建,千佛崖、翠云廊、剑门关、昭化古城……这些名字本身就是时间的刻痕。面对如此厚重的地理与文化记忆,我不想仅仅用镜头去“再现”,而是希望借助摄影的语言,让古蜀道与现代文明在同一个画面中重新对话。摄影在这里不只是记录,而是一种关于“传承与延续”的思考方式。

《利州之相》延续了景观摄影冷静、客观的观察方式,却在“冷”的表象之下藏着“热”的情感。我选择以正方形画幅拍摄利州的山水与城市,这种构图像是一方用于研磨时间的砚台,容纳了自然与文明的笔触。方形的画面,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秩序——它象征了在变化与恒久之间的平衡。这正如蜀道精神本身:既有穿山越岭的力量,也有顺势而为的智慧。在色调上,整组作品以低饱和度的冷灰、浅蓝与淡绿为主,偶有褐色的温度渗出。这样的色彩并非追求视觉冲击,而是希望让画面像记忆一样发出柔和的光。仿胶片质感的颗粒让影像带有时间的呼吸感,既有现实的清晰,也有历史的模糊。那种略带旧意的色调,是我对蜀道文化的理解——不以怀旧为目的,而是让过去的时间在当下缓缓显影。

我多次沿着古蜀道拍摄:在明月峡的石壁上看到被风雨刻下的纹理,在翠云廊下感受千年古柏的呼吸,在嘉陵江上拍下桥梁与高速的纵横交织。每一次拍摄都让我更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并存的力量——古老的路径与现代的交通在同一空间中延展,它们不是彼此替代,而是在共同构建新的“蜀道”。这种并置本身就是“蜀道新韵”的视觉隐喻:在延续中更新,在时间中重生。

我理解的“蜀道新韵”,并不是对古蜀道的再现,而是一种时代的回响。蜀道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存在,只是从脚下的山道,转移到了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从物理的通达走向文化的互联。《利州之相》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完成的:用影像记录蜀道的“新相”,也记录中国山河在新时代的变奏。

摄影,是时间的艺术。它让人得以在变化中捕捉恒久的力量。对于我而言,《利州之相》既是一次关于风景的再发现,也是一场与时间、空间和文化的对话。当我凝视镜头中的利州,我看到的不只是山水与城市,更是一种中国式的韧性与诗意——那是蜀道穿越千年后,在新时代依然回响的声音。

(作者:戎义丞,独立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