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嘈杂世界里,安静前行:谷歌CEO皮查伊的20年成长启示
今天,谷歌 CEO 桑达尔·皮查伊满 53 岁了。他在谷歌的旅程也走过了整整二十年。这个掌舵科技巨头的领袖,他的起点却在印度金奈的平凡巷弄。

小时候,他全家挤在两居室公寓里。12岁前没有电话。记忆中深刻的是那部等待五年才装上的转盘电话。邻居们常来借用,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是他连接广阔世界的初体验。
干旱季节取水是另一重烙印。全家排长队,只为八桶维系生命的水。他和母亲轮番搬运。后来家里装上自来水,第一次扭开龙头洗热水澡时,蒸汽弥漫。那不仅是一种温暖,更是一种顿悟:技术能如此深刻地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求学路上,他从印度理工走到了斯坦福。在硅谷实习时,计算机的魅力完全俘获了他。自学写出第一个象棋程序后,他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学术之路,投身工程实践。
在沃顿商学院获得 MBA 后,2004年的愚人节,他收到一封邮件——谷歌的录用通知。他一度以为是恶作剧。那时的谷歌面临微软围剿,必应搜索几乎垄断浏览器入口。
皮查伊想了个办法:开发谷歌工具栏。简单却有效,它成功引导用户回到搜索框,扭转了局面。
更大的挑战在后面。当他想打造全新浏览器 Chrome 时,时任 CEO 埃里克·施密特强烈反对:成本太高,会分散精力!
但皮查伊没放弃。他用数据和热情说服了创始人佩奇和布林。2008年,Chrome 诞生。五年后,它占据了全球45%的份额,改写了浏览器格局。佩奇曾评价:“桑达尔喜欢下大赌注。当别人质疑是否需要新浏览器时,他创造了数亿人喜爱的 Chrome。”
这种在“不适区”主动寻找挑战的特质,推动他一路向前。2009年主导 Chrome OS,2013年接管 Android,他把系统扩展到智能手表、汽车和支付领域。他启动了 Android One 项目,目标是让未来的50亿人用上平价智能手机。
坐上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 CEO 交椅后,考验并未减少。2024年,谷歌 AI 发展面临巨大质疑,甚至有声音要他下台。
皮查伊自有应对之道:他区分“噪音”和“信号”。媒体报道和股价波动是噪音,技术趋势和核心数据才是信号。基于对技术信号的坚信,在最困难时刻,他反而加大了对 Waymo 自动驾驶的投入。
面对搜索业务和 AI 创新的平衡难题,他构建了“主干-分支”模式。核心搜索如可靠主干服务数十亿用户,前沿 AI 则作为分支大胆试验。成功后,再融合到主干。
在他的办公室,最醒目的装饰不是奖杯,而是一部旧式转盘电话的照片。那是他童年家中等待国际长途的工具。照片下刻着他的箴言:“真正的技术革命,始于凝视普通人的困境,终于坚守平等获取。”
童年的取水经历始终影响着他:技术应如拧开水龙头一样,满足最基础的需求。2024年,谷歌宣布投入2500万美元资助 K-12 人工智能教育,目标让50万学生理解 AI。
回望过去,那个在金奈巷子里排队取水的男孩,那个挤在转盘电话旁的少年,如今站在了科技浪潮之巅。他的故事,始于水的重量与电话的铃声,最终,书写于为更多人创造平等的技术连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