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看了今年诺奖得主“失联”事件,我顿悟什么是一个人极致的自律

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弗雷德·拉姆斯代尔是获奖者之一。然而,全球媒体都在寻找他时,他却“失联”

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弗雷德·拉姆斯代尔是获奖者之一。

然而,全球媒体都在寻找他时,他却“失联”了。

委员会邮件、电话轮番轰炸,皆石沉大海。

最终,同事揭晓了谜底:原来早在三周前,弗雷德已开启了一场“数位排毒”。

他远离手机网络,卸下信息负载,正徒步穿行于落基山脉,夜晚在帐篷里静读论文。

直至路过小镇,妻子打开手机看到200多条未读信息,他才从世外的宁静跌回现实的喧嚣。

全世界都在为他欢呼,而他,却选择在山川寂静中,先行庆祝。

01、低级的欲望靠放纵,高级的欲望靠克制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本想查个资料,却不由自主刷起了短视频,一抬头,两个小时过去了;

计划晚上看书,结果追剧、打游戏到深夜,内心充满懊悔;

立志要减肥,可朋友一招呼,火锅烧烤一样没落下,明天再开始吧。

我们常常陷入“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循环。

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了“心流”概念——当一个人完全沉浸于某项活动时,会获得一种高度的愉悦感和充实感。

但进入“心流”的前提,是屏蔽干扰。

我的读者小敏,曾是个重度手机依赖者。

她是一名设计师,工作效率极低,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后来,她做了一个决定:每天上午9点到11点,手机开启飞行模式。

起初异常煎熬,心里像猫抓一样。但坚持一周后,她发现这两个小时的产出,抵得上过去一整天。

她告诉我:“不是我控制了手机,而是我拿回了时间的掌控权。”

《自制力》一书中写道:“面对诱惑,轻易满足是本能,拒绝诱惑才是本事。”

那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并非意志力天生强大,而是他们早早看清:

所有向上的路,都与本能的惰性相悖。 你克制了刷手机的冲动,才换来了技能的精进;你拒绝了无谓的社交,才守住了思考的深度。

02、真正的自律,是主动选择“不合群”

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合群,害怕被孤立。

但很多时候,所谓的“合群”,是在消耗你的生命能量。

同事约的八卦饭局,你去不去?老同学组织的攀比聚会,你参不参加?

不去,怕被说清高;去了,又觉得虚度光阴。

作家村上春树,是出了名的“社交绝缘体”。

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雷打不动,然后跑步或游泳。晚上9点准时睡觉。

他几乎不参加文学圈的应酬,认为那会破坏他的生活节奏和创作灵感。

正是这种近乎刻板的“不合群”,让他保持了四十多年的高产,作品传遍全世界。

他曾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

林工,一位45岁的资深工程师。 当同龄人都在钻研人际关系、谋求升迁时,他却把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一门冷僻的技术上。

家人不解,朋友觉得他傻。但他乐在其中。

去年,这项“冷门”技术突然成为行业风口,他成了领域内顶尖的专家,价值倍增。

他发现,当你足够强大,世界会主动向你走来。

《乌合之众》里有句尖锐的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极致自律的人,早已戒掉了对“合群”的依赖。

他们不是孤僻,而是清醒。他们宁愿在孤独中成长,也不愿在狂欢中迷失。

他们懂得,高质量的独处,远胜过低质量的社交。

03、极致的自律,内核是极致的清醒

自律,常常被误解为自我压抑。

但真相恰恰相反。

它不是咬牙切齿的坚持,而是洞悉长远利益后,一种水到渠成的选择。

今年“失联”的诺奖得主,难道不想享受万众瞩目的高光时刻吗?

他想必更清楚,比起转瞬即逝的荣誉,探索未知、推动人类认知边界,才是他真正的使命和快乐源泉。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欲望,需要更高级的自律来成全。

这让我想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

被冤入狱,身处绝望,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渴望。

他用自己的财税知识为狱警处理财务,换来了图书馆和片刻的宁静;他用了近二十年,用一把小锤子挖通了逃生通道。

他的自律,体现在日复一日的规划与执行中,体现在对内心希望的死死守护中。

反观现实中,很多人的焦虑,正来自于“看不清”。

读者王姐曾向我倾诉,她为孩子报满了补习班,自己也在拼命考证,全家人都很累,却感觉越来越迷茫。

我问她:“你做的这一切,是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的‘优秀’,还是真正想要的生活?”

她沉默了。

后来她开始做减法,辞掉了不必要的社会职务,周末带孩子去爬山、阅读。家庭氛围轻松了,孩子的成绩反而更好了。

她恍然大悟:“以前我以为自律就是做加法,现在才知道,真正的自律是敢于做减法。”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镌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所有的自律,都源于这份深刻的自我认知。

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眼前的浮华和干扰,便再也无法让你偏离航向。

结语

回到开头诺奖得主的故事。

他的“失联”,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忠诚。

在这个信息爆炸、众声喧哗的世界,我们太容易被外界定义。

别人的一个评价,社会的一个标准,都可能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

而极致的自律,就是在这片混沌中,为自己筑起一座内在的秩序之城。

它让你清楚地知道:

“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我要守护什么。”

这或许,就是我们能赠予自己最好的礼物。

愿我们都能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安静,活出清醒而笃定的人生。

看透是本事,不说破是修养,而能主宰自己,才是最高的境界。

——END——

作者简介:

每天一卷书,深耕心理学与个人成长领域,擅长用温暖犀利的文字解读人性,帮助读者摆脱精神内耗,活出清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