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这个小锻炼,每天2次,既养心又养身,抑郁焦虑全消掉

焦虑、抑郁总是让人猝不及防,生活中被我们看成是外在事物造成的压力、紧张、焦虑或是抑郁,其实很可能只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焦虑、抑郁总是让人猝不及防,生活中被我们看成是外在事物造成的压力、紧张、焦虑或是抑郁,其实很可能只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当我们的心态改变了,很多外在的压力、困难往往也就都不存在了。那么如何转变我们的心态呢?这就是接下来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心理锻炼方法——观息法。

不管你当前是处在焦虑抑郁或是其他种种情绪困扰中,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经由“观息法”练习,不断观察自己的情绪、念头、习性模式,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觉知力会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它会帮助你破掉那些总是困住你的执着和纠缠。一点点的化解掉你的习性纠缠,逐渐让你的内在能量场域发生改变,从而一步步的清除积压内心底层的负面能量。

觉知力增强了,一切的烦恼痛苦都会在本心的照见下灰飞烟灭。情绪不好时,当你保持觉知,你就已经站在了情绪之外,觉知让你不再沦为一个入局者,而是一个观察者。

“正所谓你没有看见你,所以你还是你,你看见你了,你就不再是你了。一旦你意识到原来念头只是个念头,它并不是事实,也不是你自己的时候,那么这个念头就再也无法勾住你,再也无法影响你了,你就真正的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在生命层面的更高维的视角。这就是佛家所讲的离苦得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这段话来自网上的一篇文章分享,曾让我醍醐灌顶。

01

什么是观息法?

一呼一吸,成为“息”。观息法,简单来说,就是持续地不加评判的观察鼻孔处的呼吸过程,不控制呼吸,也无需调整呼吸,就是纯粹的、客观的、如实的觉知呼吸的自然进出。

你不需要刻意深呼吸,也不需要数息,更不需要评判呼吸的深浅、快慢、冷热。你只是像一个守门人,静静地坐在呼吸的“门口”,也就是鼻子和上嘴唇之间的三角区域——观察气息的进出。

一开始,你可能只能坐20分钟,心也容易跑掉。没关系,这是正常的。就像锻炼肌肉一样,心的专注力也需要慢慢训练。你可以从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到30分钟、45分钟,甚至1小时。

02

为什么观息法对抑郁、焦虑特别有效?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已经多次证实:冥想与正念练习,能显著改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症状。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持续8周的正念练习,可以改变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灰质结构。而“观息法”正是正念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一种训练方式。

当你持续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你就从“胡思乱想”的模式中抽离出来,回到身体的当下。你不会被情绪带走,也不会被念头淹没。你只是看着它们来来去去,就像看天上的云,来了又散,而你始终是那片广阔的天空。

内观大师葛印卡常说:“呼吸是连接生命与意识的桥梁。”观察呼吸,就是在观察生命本身。当你安住在呼吸上,你就回到了最真实、最当下的自己。

03

一个禅修典故:磨砖作镜

唐代有位禅师叫马祖道一,他年轻时喜欢打坐,一坐就是好几个时辰。他的师父南岳怀让看在眼里,有一天就拿了一块砖在他旁边磨。

马祖问:“师父,您磨砖做什么?”

怀让说:“磨砖作镜。”

马祖笑说:“磨砖怎能作镜?”

怀让回他:“磨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

马祖顿悟。

这个故事不是在否定静坐,而是在提醒我们:静坐不是为了“做成什么”,而是为了“觉知当下”。观息法也一样——你不是在“对付情绪”,而是在“认识自己”。

04

观息法怎么练习呢?

1、选个安静的地方,盘腿坐着,背自然挺直,眼睛轻闭,双手放松。

2、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区——鼻子和上嘴唇之间的三角区域。

3、只是观察:气息是长是短?是左鼻孔还是右鼻孔?是冷是热?是粗是细?

4、不控制、不评判、不跟随。心跑了,就轻轻把它拉回来,如此反复操练。

5、从20分钟开始,慢慢延长。早晚各一次,效果最好。

你不用追求“完全没念头”,那不是目标。真正的目标是:在念头和情绪来的时候,你还能保持觉知,不被卷走。

如果你想更深入,推荐两本书:

一本是《情绪自救》,这本书教你用正念和接纳来面对情绪,尤其是焦虑和抑郁。另一本是《抑郁症打卡自救》,书中结合了正念认知与正念练习,帮你一步步走出情绪低谷。

这两本书都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操作手册”,适合边看边练。

05

你不是在“治病”,而是在“养心”

观息法不是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只是在坐垫上那一个小时,而是在你起床、刷牙、吃饭、走路、与人交谈的每一个当下,都能保持一份清醒与平静。

每天两次,从20分钟到1小时,看起来是个小锻炼,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心静了,身体也松了,那些曾经困扰你的抑郁、焦虑,就像晨雾一样,在阳光出来时,慢慢散去了。

你不需要成为修行者,也不需要逃离生活。你只需要在每一天,给自己两次安静的机会,回到呼吸,回到当下,这就是观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