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权威专家自杀反思:孩子患抑郁、双相,治标不治本?了解8个概念

本文字数约:3925 字阅读时间约:5 分钟本文章节:01、从“精神病学”到“精神医学”,这是进步!02、精神心理学、心

本文字数约:3925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从“精神病学”到“精神医学”,这是进步!

02、精神心理学、心理学、脑科学3者有啥区别?

03、精神心理领域的“精准化时代”已来!

最近,国外精神心理领域传来噩耗: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兰·威廉姆斯,以令人痛心的方式离开人世——自杀。他才42岁。

这一悲剧,让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在震惊之余,陷入了沉重的反思:

国际顶尖的精神科专家自己都自杀了,这是多么讽刺;

这说明国内外主流精神心理领域是多么低效,多么治标不治本;

而且通过这件事,这个缺陷再次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下!国内外相关从业人员也不能再有意无意地“装”下去了!

希望大众、尤其是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和家属,不能再盲目认可、甚至崇拜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专家。

如果大众和患者、父母希望能更清醒、理性、客观地看待国内外精神心理领域,那么强烈建议你们弄清楚至少以下8个概念:

- 精神病学、精神医学、精神心理学、心理学、脑科学;

- 精准精神心理学、精准心理学、精准心身医学。

前5个概念,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有一定的认识。

但后3个,多数人听都没听说过。别说患者及家属了,绝大部分的精神心理从业人员也不了解。

以下,我们用“大白话”的方式,为大家逐一分析这8个概念。

我们尽量将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希望能帮助网友更好地理解,从而提高认知维度。

01、从“精神病学”到“精神医学”,这是进步!

精神病学(Psychiatry):

简单来说,精神病学主要从生物学层面来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它的基本观点是:

如果你罹患了精神疾病,那就是基因遗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等生物学因素有异常,所以情绪、行为出现了异常。

简单来说,它把人当成一台机器,运作不正常意味着机器的某个地方坏了,修理修理就好了。

这种思路,实际上犯了哲学上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人不是机器,情绪也不只是一场化学反应,光靠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这些生物学手段,是治标不治本的。

精神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

“精神医学”是“精神病学”的升级版,它终于把心理社会因素纳入进来了,终于把患者看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了。

精神医学认为,精神疾病的发生虽然跟生物学因素有关,但是跟患者的后天经历也有关,如果心理社会因素出问题了,人也会生病。

所以,不能只靠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改善心理社会因素(比如患者所处的家庭系统、社会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其实,从“精神病学”跨到“精神医学”,这是个很大的进步!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世卫组织不断呼吁要实践“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也就是喊大夫们要赶紧用“精神医学”来理解、治疗精神心理障碍了。

但事实上,国内外很多精神科医生奉行的还是“精神病学”,还总是从遗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等生物学角度去理解精神心理障碍,所使用的词仍然是“精神病”。

北大六院的陆林院士领头编著的《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在2018年出版,是国内最权威的精神医学著作。这本书的书名用的就是“精神病学”。

《沈渔邨精神病学》书籍图片

还有,湘雅二院精神病学科是国内精神科“四大巨头”之一,直到现在,这个科室的名字还是带有“精神病学”。

湘雅二院官网的截图

虽然名字不能代表一切,但起码说明,国内有很多精神科大夫、包括所谓的专家,还没有积极切换到“精神医学”的强烈意识!

02、精神心理学、心理学、脑科学3者有啥区别?

精神心理学:

精神心理学并非专业的术语,但一般用来泛指“精神医学+病理心理学”,既关注精神障碍,也涉及心理障碍。

可以说,这是一个跨学科名词,范围更广一些。

心理学(Psychology):

这里说的主要是“现代心理学”,这是一门研究心理、行为与心智过程的学科,它有很多细分领域,比如:

-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的基础和入门,提供了整个学科的概览和基本框架。

- 病理心理学:属于临床心理学,研究的是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等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 积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的重要补充,关注的是心身健康人类的幸福感、意义以及积极关系等主题。

脑科学(Brain Science):

此图为AI生成

脑科学是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比如探索大脑是如何产生心智的。

它其实也是个跨学科的学科,融合了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临床神经科学等等。

对人类大脑的研究确实非常有意义,目前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但是,如果仅仅指望脑科学的研究就能解决精神心理障碍,那其实还是只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精神心理,同样会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误区。

另外,有些人深受“脑科学”的影响,认为一个人感到兴奋,是因为大量的多巴胺释放。

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误把“结果”当成了“原因”!

其实,“脑科学”与“精神病学”都一样,根本不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规律。

而“精神医学”、“精神心理学”以及“心理学”虽然重视心理社会因素,但也主要是从外显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所以说到底就是,在国内外精神障碍领域,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专家、教授更看重的还是生物学因素,非常强势,心理学界的话语权少得可怜。

刚刚自杀离世的威廉姆斯,他专攻的领域是通过神经回路的调节来治疗精神障碍,这就是妥妥的生物学方法。结果呢?悲剧发生了。

而国际上最权威的2大诊断体系DSM-5、ICD-11,主要都是“症状学诊断”——不了解病因,只根据症状来下诊断。

哪怕有些精神障碍实现了病因学诊断,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但也拿不出深入、高效修复心理创伤的方法。

03、精神心理领域的“精准化时代”已来!

现在,不少父母意识到要学点心理学知识,但还没意识到心理学知识有低效和高效之分。

而精准精神心理学、精准心理学、精准心身医学这3个概念代表了精神心理领域的最前沿方向,是真正高效的知识。

它们跟上面那5个概念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它们能从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精准精神心理学:

这个学科在内隐记忆层面打通了“精神病学”以及“病理心理学”,能从更深层面去了解精神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

简单来说,这个学科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颠覆性地、精准地发现了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

精准心理学(Precise Psychology):

北京晴日机构图片

“精准心理学”的范围更广,“精准精神心理学”可以说是它的分支。

精准心理学在内隐记忆层面,至少打通了病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还跨到精神障碍领域,包含了“精神病学”。

其核心突破在于,颠覆性地发现了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

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同一回事,是病理性记忆不断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比如,双相障碍属于所谓的“重性精神疾病”,听起来特别可怕,但其实,这只是主流精神医学给它贴的标签。

事实上,双相障碍、甚至包括精神分裂症,也是由一个个心理问题累积、叠加而成的,背后是大量的病理性记忆。

如果把主要的心理问题一个个分解出来,深入、精准地修复这背后的主要病理性记忆,患者能真正走向康复。

患者伟涛就是典型例子,他曾被北大六院的大夫诊断为典型双相障碍,病情一度非常严重,他以前看过的大夫甚至说他很可能要终身服药了。

但我们将他的病情分解成17个心理问题,用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深入到他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深入、高效地修复了主要病理性记忆。

伟涛很快就实现了撤药,回到了大学生活。现在他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参加工作并且买房、谈恋爱了!

精准心身医学(Precise Psychosomatic Medicine):

心身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分支,它系统地研究心理因素与生理功能、躯体疾病之间的关系。

而精准心身医学是在这个基础上,从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破解了心身健康的真正密码!

心理和躯体从来都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持续的心理压力、焦虑或抑郁会削弱身体免疫系统、扰乱内分泌,是高血压、肠胃问题乃至慢性疼痛的推手;

而身体的病痛也会牵动着患者的情绪,长期身体不舒服的人,肯定更容易陷入负性情绪,出现情绪问题的风险增高。

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躯体化症状——头疼、头晕、胃痛、腹泻、低烧……

这往往都源于他们长期的负性情绪,而这背后是大量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能深入到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并精准、深入、高效地修复,患者的情绪问题和躯体化症状都会大幅度缓解,甚至消失。

再说了,就算没有罹患精神心理障碍,但如果能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这也有助于身体健康和长寿。

精准精神心理学、精准心理学、精准心身医学这3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精神心理领域已经进入了“科学化”、“精准化”时代。

精准、深入、高效的心理服务,已经真正惠及了很多病患,并且会惠及得越来越多!

其实,真正决定我们一生的并非“潜意识”,而是内隐记忆!

如果人类的科学能够深入到这一层面,精准地理解心理活动与行为背后的密码,这才是真正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AI时代,低效的知识早已经烂大街了,大众要成为真正科学、高效的知识的“拥有者”;

这些知识会守护“拥有者”的心身健康、帮助他们看清社会发展趋势,让人的一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