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宣懿太妃:万历帝后宫笑到最后的妃子,虽一生无子却居慈宁宫掌管后宫,先后挑选两位贤后,82岁高寿而终

她从未做过皇后,也不是皇帝生母,却能入住慈宁宫代行皇太后之职;她不是宠妃,一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在后宫默默无闻长达42年

她从未做过皇后,也不是皇帝生母,却能入住慈宁宫代行皇太后之职;她不是宠妃,一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在后宫默默无闻长达42年之久,然而却在明熹宗继位后成为后宫地位最高的女人;不管是明熹宗还是明思宗的发妻,都是她亲自选定的贤后。她是明朝十分长寿的后妃,82岁高寿而终。

她就是万历帝后宫笑到最后的妃子——刘昭妃。

1561年,也就是明嘉靖四十年,刘氏出生了,比她未来的夫君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要年长两岁。刘氏出生的时候,大明王朝在位的皇帝还是嘉靖帝,明神宗朱翊钧的祖父。

嘉靖四十五年时,嘉靖帝病逝,朱翊钧的父亲明穆宗朱载坖继承皇位,朱翊钧作为明穆宗实际上的长子被封为皇太子。

隆庆六年,也就是1572年,明穆宗病逝,尚且只有10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承皇位,史称明神宗,改年号为万历。

在万历帝继位这一年,刘氏12岁。

到了万历五年时,万历帝15岁,两宫皇太后开始为万历帝挑选皇后人选。在400多位淑人中,最终挑选了长相端庄出众的王喜姐为皇后。

而按照后宫一后二妃的制度,除了王喜姐外,两宫皇太后还挑选了两位妃子入宫。

而这两位妃子之一,便是刘氏。

除了刘氏外,还有一位杨氏。

刘氏后来被封昭妃,至于杨氏则是被封宜妃,只是宜妃在万历八年时便病逝了。

万历帝后妃数量本就不多,杨宜妃还早逝,再加上万历帝大婚几年后一直没有皇子出生,群臣自然着急。所以在万历九年时,内阁首辅张居正便上疏万历帝再次选秀,增加后妃;而且还是按照嘉靖一朝时的旧制,增加“九嫔”。

刘昭妃本就不得宠,万历帝身边增加九嫔后,自然更加不会想起刘昭妃。

便是从万历九年开始,万历帝的身边多了一位十分得宠的后妃——郑贵妃。

郑贵妃接连为万历帝生下六个子女,成为万历帝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王喜姐的存在。

除了皇后王喜姐、郑贵妃外,提到万历帝的后宫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便是王恭妃,也就是万历帝皇长子朱常洛的生母。

在皇后没有生下嫡子的情况下,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便是板上钉钉的皇太子。

然而万历帝因为宠爱郑贵妃,爱屋及乌,想要将皇三子朱常洵立为太子。

为此大明王朝出现了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最终得宠的郑贵妃还是“败给了”祖制,皇长子朱常洛被封皇太子,万历四十八年万历帝病逝后朱常洛继承皇位,史称明光宗。

而刘氏,性格十分敦厚老实,也因为没有万历帝的宠爱,即便是郑贵妃再跋扈也从未将刘氏当成眼中钉。如此刘氏,便在万历一朝默默无闻长达42年的时间。

新帝明光宗继位后,按理说要尊封各位先帝后妃。

但是明光宗连生母王恭妃与发妻郭氏的谥号还未定下来,便在红丸案中去世了。

明光宗去世后,明光宗的庶长子朱由校继承皇位,史称明熹宗,改年号为天启。

原本在明熹宗的祖父万历帝去世前,曾叮嘱儿子朱常洛继位后要将自己最宠爱的郑贵妃尊封为皇后;然而郑贵妃却是一位十分有野心的人,她与明光宗的宠妃李选侍(也就是明熹宗的养母)勾结在一起。在明光宗还在时,便一个想做太后,一个想做皇后。

明熹宗继位后,李选侍甚至直接挟持明熹宗逼迫明熹宗将其封为皇后,霸占乾清宫不肯搬走。这便是明朝末年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甚至李选侍想要垂帘听政。

虽然移宫案的主角是李选侍,但是郑贵妃也是主谋之一。

东林党人担心李选侍与郑贵妃二人会一起垂帘听政,所以便上疏力争,最终李选侍败下阵来,搬出了乾清宫。

好不容易顺利登基的明熹宗,自然对庶祖母郑贵妃耿耿于怀。

再加上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与熹宗的父亲明光宗争夺太子之位多年,熹宗又如何能履行祖父万历帝的遗言,将郑贵妃尊封皇后呢?

至于明光宗的后宫,明熹宗的生母王才人早已去世,其他的后妃也都没有正式的封号。

如此一来,大明的后宫连一位有资格入住慈宁宫,掌管后宫的人都没有。

最终,万历帝的遗孀中,地位最高、资历最深厚,而且向来敦厚老实的刘氏,被熹宗选中,入主慈宁宫,担起了皇太后的职责。

若是按照辈分的话,刘氏是熹宗的祖母辈。

熹宗为庶祖母刘氏,上徽号“宣懿昭妃”。

刘氏的前半生确实默默无闻,但她的后半生却做了几年对明朝影响极大的事情。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熹宗在位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与对食客氏(熹宗的乳母)害得熹宗无一子女长大成人。而朝臣们之所以会同意,熹宗将万历帝遗孀刘氏尊为宣懿昭妃,也是想要利用刘氏这位先朝妃嫔的威望与尊荣,对魏忠贤与客氏等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刘氏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不仅建议将客氏赶出宫,而且还建议熹宗对魏忠贤实行“厚赐虚衔、实加约束”策略。

除此之外,在熹宗在位时,刘氏还亲自主持了两次选秀,而就是这两次选秀,刘氏为大明王朝挑选了两位贤后。

而这第一位贤后,便是熹宗的发妻懿安皇后张嫣。

熹宗继位后,天启元年,刘氏下谕令给礼部,着手为熹宗选秀一事。最终在五千多位淑女中,选中了15岁的张嫣为后。张嫣不仅身材丰满修长,而且面容十分端庄,就像是菩萨一样;不仅如此张嫣笑起来的样子很甜,皮肤白皙,熹宗对其一见钟情。

刘氏看出了熹宗的心思,便确定了将张嫣立为皇后。

值得一提的是,熹宗与皇后大婚的主婚人,还是刘氏的弟弟,为此熹宗还按照祖制厚赏了刘氏的弟弟。

张嫣不仅长相出众,被称之为“古代五大艳后”之一;而且她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皇后,经常劝谏夫君要远离奸佞;而且张嫣还颇通史书,是一位难得的贤后;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时,张嫣自尽而死。

在挑选张嫣为后六年后,也就是天启六年,刘氏再一次主持选秀,此次选秀是为熹宗的异母弟信王朱由检挑选信王妃的人选。

这年五月十九日,礼部上奏有77位淑女等着挑选。

在这些淑女中,有一位周姓女子排在了第三位。

周氏长得十分端庄,而且熟读经史,只是身体有些弱。

所以作为皇后的张嫣便有些犹豫,要不要将周氏选为信王妃。

不过刘氏却看中了周氏,便告诉皇后:“年幼可成长”。

如此打消了张嫣的顾虑,将周氏选为信王妃,次年大婚。

在周氏与信王朱由检大婚的这一年,熹宗病逝了。

因为熹宗膝下没有皇子,不得不“兄终弟及”,让弟弟信王朱由检来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崇祯。

如此周氏,便在嫁给朱由检后不久,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周皇后也是一位难得的贤后,十分节俭,而且在管理后宫时严于礼教,崇祯皇帝十分宠爱周皇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紫禁城时,周皇后在坤宁宫自尽而死。

刘氏的一生,上半生确实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她却成为了万历帝后宫中笑到最后的一位。在熹宗继位后便入主慈宁宫,得到了两朝皇帝的厚待,得以颐养天年;而且还为大明王朝挑选了两位贤后。

而且她去世的时间也是恰当好处,崇祯十五年时病逝了,终年82岁高龄。

若她再多活两年的话,便能亲眼看到大明王朝结束了。

而幸运的是,刘氏早两年便去世了,没有看到让自己伤心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