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法委“坚决打破冤假错案保护伞”的明确表态,精准击中了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要害。黑恶势力与“保护伞”向来相伴相生,前者恃“伞”作恶,后者倚黑谋私,二者交织共生的危害,严重侵蚀着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啃食着群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有时候被社会人员伤害的人非常痛苦,如果不去坚决治理遗留的涉黑涉恶的案件,后果一定是隐患丛生。

“保护伞”的危害之深,在吉林张永福涉黑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位顶着“养鸡大王”“劳动模范”光环的黑恶组织头目,自1998年起便以企业为幌子,网罗刑满释放人员,通过杀人、殴打、恐吓等手段为非作歹,甚至操纵基层组织长达20余年。更令人愤慨的是,2015年其团伙聚众斗殴被捕后,竟能通过“保护伞”运作实现取保候审、重罪轻判,11名涉案人员均被处以缓刑。即便2018年案发后由异地公安机关侦办,案件仍因阻力重重而进展受阻——这一切的背后,站着曾任吉林市政协主席的崔振吉等43名“保护伞”,他们以发公函、打招呼等方式,为黑恶势力撑起了“安全屏障”。

此类案例并非个例,聊城李斌、张子河等人的涉黑涉恶案件中,“第一次仅处理几人、后续报案的人无人积极回应”的怪象,同样折射出“保护伞”可能存在的阴影。这些隐藏在公职体系中的“蛀虫”,通过干预司法、包庇纵容等手段,让黑恶势力得以逃避惩处,让受害者求助无门,更让法律权威遭遇挑战。

值得欣慰的是,扫黑除恶斗争已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全国新打掉涉黑组织195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086个,抓获嫌疑人1.66万名,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9931起,彰显了“扫黑必反腐,惩恶必除伞”的坚定决心。从吉林张永福案中省委书记亲自调度突破阻力,到中央督导组明确要求“紧盯关系网、保护伞不放”,43顶“保护伞”最终被连根拔起,印证了“保护伞”纵有层级之高、隐藏之深,终将难逃法网。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打破“保护伞”绝非一蹴而就。常态化扫黑除恶背景下,部分“保护伞”手段愈发隐蔽,与黑恶势力形成更复杂的利益捆绑,给侦查工作带来新挑战。这既需要技术赋能,如江苏检察机关联合公安机关建立涉黑涉恶警情检索移送机制,通过跨省调取警情记录、大数据串并分析,挖出隐藏的恶势力犯罪集团;更需要制度护航,通过完善“三级把关、两级备案”办案制度、落实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从源头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人民群众始终是打击“保护伞”的重要力量。群众身处社会一线,对“有案不立、压案不查”等异常现象有着最直接的感知。畅通智能公开的举报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既能为办案提供关键线索,更能形成“全民监督、全民打伞”的强大合力,让“保护伞”无所遁形。

黑恶必除,“伞”网必破。中央政法委的坚定部署、执法机关的硬核行动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正在织就一张打击“保护伞”的天罗地网。随着每一顶“保护伞”的倒塌,法治的光芒便会多照亮一寸土地。当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当正义不再被遮挡,社会必将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也终将在安全公正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