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z t
编辑|青橘罐头
泽连斯基还威胁中美吉隆坡闭门会谈刚落幕,美国财长贝森特收起此前强硬姿态提及 “平等尊重”,最终放弃对中国加征 100% 关税的提议。
这场耗时两天的艰难磋商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中美会晤奠定基础,其背后藏着国际舞台上实力博弈的底层逻辑,也是我们看懂大国互动的关键切口。

可泽连斯基一句不当言论,险些让这场耗时 10 小时的艰难谈判“功亏一篑”。
在吉隆坡谈判现场,中美两国国旗并排摆放,桌上水杯排列整齐,细节间透着会谈的平等氛围,但回溯几周前,特朗普政府曾将对华频频提高关税,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方妥协。

这种态度转变并非偶然,核心在于中国手握稀土这张 “关键牌”,稀土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芯片、军工产业的 “工业维生素”。
美国特斯拉的生产线、F-35 战机的制造,都离不开中国稀土的稳定供应,而中国适时出台稀土出口管理新规,精准击中美国产业短板。

2025年10月,中方将稀土全链条纳入出口管制,精准击中美国产业短板,这也是中方代表李成钢能以 “美方立场强硬,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态度更坚定” 概括会谈的底气所在。
而在吉隆坡中美双方已经进行了第五次经贸磋商,在10月26日磋商结束后,双方也表示达成了初步的共识,这可是一个好消息。

就在中美达成稀土、新能源领域初步共识,特朗普盘算获取更多利益时,泽连斯基在10月28日基辅会见荷兰外交大臣时突然将矛头指向中国,声称中国暗中援助俄罗斯。
同时也表示他不认为乌克兰有任何的方式可以向中国施压,但指出在特朗普和欧盟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之后,战局有所好转。

在讲述了这番话之后,话锋一转牵扯上了中国,表示如果美国之后在和中国谈判的时候,如果可以达成减少进口俄罗斯石油的协议,那么对其是有帮助的。
这番话也被一些媒体解读为,泽连斯基是在暗示美国,希望美国在这个时候可以向中国施压。
这番言论不仅引发国际舆论哗然,更暴露了其对国际局势的误判,他似乎没意识到,美国当下正面临多重困境。

国债规模突破 38 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政府财政压力陡增,国内制造业回流计划推进举步维艰,多个州的工厂扩建项目因资金、技术问题停滞,根本没有多余精力陪乌克兰参与遏华博弈。
从泽连斯基会见荷兰外交大臣的照片中能清晰看到,他身体前倾握手,满脸堆笑却言语不客气,一边呼吁 7 天停火,希望缓解战场压力。

一边又向美国索要可打击莫斯科的 “战斧” 导弹,甚至宣称 “无需培训就能使用”,这种矛盾的做法连美国网友都看不下去,有人在推特吐槽 “泽连斯基把自己当导演,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事实上乌克兰自冲突爆发以来,始终依赖美欧援助维持局面,却未能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种 “挟洋自重” 的心态,只会让其在大国博弈中逐渐失去主动权,沦为棋盘上的棋子。

与泽连斯基的 “口嗨”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用实力发出的威慑信号,普京宣布 “海燕” 核动力巡航导弹试射成功。
这款导弹射程达 1.4 万公里,能连续飞行 15 小时,更关键的是,目前全球尚无任何防御系统能对其有效拦截。

这并非单纯的武器试验,而是俄罗斯向西方递出的 “实力说明书”,在核威慑面前,任何口头施压都显得苍白无力。
也正因如此,德国前总理舒尔茨近期突然改口,提出要重新评估对乌军援政策,这一转变恰恰印证了 “在绝对实力面前,所有政治正确都需让步” 的现实。

其实梳理这一系列事件,我们能清晰看到国际舞台的残酷真相,尊重从不是求来的,而是靠实力拼来的。
中国能让美国放下世界霸主的姿态谈 “平等”,靠的不只是外交辞令,而是靠着自身的优势和实力,俄罗斯让西方重新考量对乌政策,靠的是 “海燕” 导弹这样的战略威慑,也是能源领域的硬实力。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欧洲多国曾长期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即便当下能源结构调整,俄罗斯仍能通过能源贸易影响欧洲经济格局。
反观乌克兰泽连斯基频繁在国际场合哭穷索要援助,却始终未能建立起自主的军工体系、稳定的经济支柱。

美国国会搁置对乌援助法案,欧洲多国削减援乌规模,根源就在于乌克兰没有让大国忌惮的实力,自然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资本。
正如那句经典论断,“抗议一千次、一万次,不如战略轰炸机的翅膀煽动一次。” 这个世界从来遵循弱肉强食的法则,没有实力支撑的诉求,终究难以被重视。

对任何国家而言,与其在国际舞台上依附他人、空喊口号,不如埋头提升自身实力, 经济上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科技上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军事上拥有自保能力。
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赢得真正的尊重。
观察者网2025-10-29——泽连斯基还威胁:我们对中国没辙,美国上

观察者网2025-10-29——泽连斯基还威胁:我们对中国没辙,美国上